劉詒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158-01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必須注意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課本是凝聚了多位專家學者的智慧與心血,讓學生感受閱讀課本的“趣”、“樂”、“美”,使課堂上呈現“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觀“閱讀”景象。那么,教師在備課時,如何研讀教材,如何在研讀中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寫出合理的教學預案,同時教師如何指導好學生閱讀課本,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這些都是教師們普遍關心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在預習中研讀。
一節好的課堂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課前預習則是好開端的開端,閱讀則是上述開端的瓶頸,通往扣動學生的心,激起學生的情感,啟發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的黃金地段。相信很多教師都能感受學生有預習的內容,課堂效率特高,學生通過閱讀預習,對所學新知的重、難點做到心中有數,那么在聽課時就會聚精會神,針對性地聽老師講解每個重、難點,課堂教學效率也隨之提高。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時,為了讓學生的預習更具有針對性,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把本安排在課堂上探索的東西,以問題形式展現給每個學生,讓學生有的放矢地研究問題。可出示以下問題:①找一個長方體紙盒,觀察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②請用這個長方體紙盒,試著用書上的方法展開、觀察,并計算出紙盒的表面積?③還是展開長方體紙盒,你還能想出其他的推導方法嗎?展現的問題正是需要探索的知識,公開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提前介入,這不僅不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步驟,反而推進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質量。
二、在思考中研讀。
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可惜學生缺乏閱讀數學書籍的能力和習慣,他們認為自己只要能夠聽懂課,然后會解題就行了,研讀數學課本是無關重要的。學生學習數學時,僅僅看重題的計算過程,而忽略了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和對數學語言的組織與應用。典型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筆者認為數學更需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能力,閱讀為學生創造了獨立思考的機會,使學生激蕩著思維的漣漪,碰撞著思維的火花,刷新著思維的頻率!如:教學《利率》后,筆者組織學生對書上的有關概念,利率和存期的表格,老奶奶可以取回多少錢的解題過程進行再次閱讀,學生通過口、眼、腦等多種感官的協調參與,對利率的有關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學生就牢固地掌握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再設計一些對本班學生有興趣的“存錢大比拼”——2000元可以怎樣存?最后可拿回多少錢?此時學生模仿書上例子列出幾種算法,體驗解題成功的快樂!
三、在質疑中研讀。
現在的新教材在數學知識的呈現方式上突破了舊教材的“現成給予”,很多知識結論、法則、規律等都沒有直接的給出,而是采用生動的數學情境、開放的數學話題和探索性的活動等之中呈現,對學生來說比較不易理解,所以指導學生閱讀時,要邊讀邊疑。正所謂:“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質疑的過程是學生逐步理解問題的過程,也是思維能力發展的過程。如: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時,通過實例歸納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最后歸結為a÷b=a/ b (b≠0)。學生閱讀后,要好好指導學生質疑分數與除法之間的位置關系和為什么(b≠0)?讓學生邊讀邊思,加深思維的深刻性,再根據“真、假分數”的有關知識,再指導學生閱讀分數與除法的關系:a÷b=a/b(b≠0),此時要加以推敲當a≥b是什么分數;a<b又是什么分數,這些符號化的形式,替代了具體的數,濃縮了數學語言,抽象性突出,對于小學生來說需要解讀過程,這過程使學生思維得到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四、在課堂中研讀。
為了打造高效課堂,我們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在課堂上指導學生精讀教材,在讀書中悟出知識要點。例如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時,面對書中呈現的兩種方法,我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精讀,通過操作和思考,明確兩種方法推導出來的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一樣,知道兩種方法的共性和個性:共性是:把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三角形面積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個性是:第一種方法則是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兩圖形的高與底相等;而第二種方法是沿著一個三角形兩邊的中點的連線剪開,拼成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則是三角形高的一半。這樣學生不僅推導出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還會用兩種方法或者說是更多種不同的方法推導出公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同時,增強了自學的興趣和自學的信心。
總之,研讀數學課本,是為了教給學生更好的學習方法。繁華落盡見真淳,鉛華洗卻見本真。只要我們能夠正確審視教材,準確挖掘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靈活重組教材,牢牢把握“引導—自學”教學體系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深入”“淺出”地上好每一節課,我們的課堂就一定是有效的課堂!數學課堂就一定能夠擁有飛翔的翅膀,為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入發展增添臂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