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178-01 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讓學生接觸各種不同觀點、對問題展開辯論、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而開放性作業具有結論不確定、解題過程體現探究性、知識呈現體現綜合性、思維方式體現發散性等特征, 對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創新思維水平、鍛煉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等方面有著其他類型作業無法比擬的優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嘗試進行舉例分析。
例一:去年7月,小明的父母在“陽光花園”( 地理坐標大致為107°E,36°N)購買了一套位于一層的住房。今年春節期間,發現樓房每天的日照時間很短,他感到很疑惑,看房時房子里可是光照充足,怎么才過了短短幾個月,“陽光花園” 就不“陽光”呢?
(1)結合所學地球運動部分的知識,請你幫小明分析一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小明家的住房想得到最多的陽光,他應該選擇什么走向的樓房。
(3)如果你是房地產開發商,你在規劃建設過程中,通過怎樣的措施可防止小明家這種情況的發生。并嘗試用相關地理原理做簡要說明。
設計背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因為“采光權”受到侵犯所引起的法律糾紛也是越來越多,為了被“剝奪”的采光權,業主一次次的與開發商對簿公堂。這是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評析:從知識層面看,這是一道取材于“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的作業題,從能力層面看,選取材料關注社會熱點,結合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這類作業題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給學生的學習予以明確的導向,增強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強烈得感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為后續的地理學習注入持續的動力。
設計策略:地理學科客觀上要求教師和學生在生活與地理學科之間的搭建橋梁,不但要把生活素材引進課堂,而且讓學生帶著地理知識和思維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原理和規律。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去搜集和積累素材,感受生產生活與地理學科的密切聯系,體驗地理的學科價值,讓生活現象成為解決地理問題、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能力的基本載體和重要資源。
筆者認為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素材至關重要。因為,學習素材的選擇不僅影響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動機以及對地理知識運用過程的理解,還直接影響學習潛能的發揮。第一,素材的選取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教育理論告訴我們,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不僅要考慮學科自身的特征,更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原有認知發展基礎出發,水到渠成地生成新的知識,形成新的能力。第二,素材的選擇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挑戰性。因為具有現實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探索精神,更能激活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地理知識。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不應該將課本看成是神圣不可動搖的,教師可以用“素材庫”里學生“熟悉”的事例替代課本上某些“陌生”的案例,讓案例貼近學生生活。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發現地理現象,探索地理原理,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第三,素材的選擇應著眼于學生的未來。因此,素材選取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而且還必須關注學生的未來可能的生活,真正做到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
例二:結合“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圖”,完成下面問題。
(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原因。
(2)請描述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征。
(3)讀圖概括熱帶雨林氣候的空間分布特點。
(4)圖示①②③④⑤處,是否符合熱帶雨林氣候空間分布的一般規律?
(5)結合所學知識,請分析①②③④⑤處“遠離赤道”的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提示:可從地形、大氣環流和洋流三方面進行分析。)
(6)結合以上題目,歸納熱帶雨林氣候非地帶性分布現象的成因。
設計背景:天氣與氣候是高中地理的核心知識點。氣候分布的非地帶性現象是地理環境差異性的主要表現形式,對這一知識點進行作業訓練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氣候這一重點內容的全面、準確掌握,更有利于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在作業體驗中生成了知識,培養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評析:該題目是教師在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依據挑戰性學習目標和教材內容,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和知識經驗排列,設計知識和能力呈現“階梯狀”的題目,將反映教學重點、難點或難度較大的作業進行分解或給予提示,系統地規劃、分步驟地完成作業。這樣分解難度的作業,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學生逐階而上,提高他們完成作業的效率,減輕疲勞程度,從而在負荷適當的情況下,達到作業的目的。通過這環環相扣的作業訓練,不僅使得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發生顯著變化,而且通過教師的升華,使得學生對人生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悟。
設計策略: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置知識、方法、能力的最近發展區,擬定緊扣教學內容的挑戰性學習目標,以此作為基礎來精心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題,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編成由易到難“階梯狀”題組,使學生的思維坡度“螺旋式上升”,循序漸進。正是因為這種“恰到好處”的層次性的存在,才使得學生更加自覺、主動地深入交流討論。實踐證明,這種對作業的分層化處理,對于提高學生做好作業的積極性是切實有效的,對于進一步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是有幫助的,對于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有好處的。
總之,地理開放性作業設計應意圖明確,表達準確恰當;應形式多樣,高質有效,富有啟發性的思想內涵;應投學生“所好”,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特點的材料;應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讓學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體驗學習的樂趣。這樣,地理作業將成為學生展示個性、激勵自信、溝通情感的舞臺,將成為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發展思維和提高學業水平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