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才
[摘要]20世紀,由于西方音樂的傳入和新音樂思潮的出現,中國音樂教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世紀初,學堂樂歌出現,這標志著我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起源。之后我國音樂教育出現了幾個時期的發展,對我國現代音樂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
[關鍵詞]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史;西方音樂;新音樂思潮
一、20世紀音樂教育的開端
1912年,民國將蔡元培所提出的德智體美并行的教育方針列為教育宗旨,特別是首次將美育列入學校教育中,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當時,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條重要途徑,美育要求的是情感教育,把情感教育當作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這相對于清末“涵養其德性”來說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學堂樂歌”是新式學堂中開的樂歌課,是在鴉片戰爭以后,受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而出現的。學堂樂歌從上海開始傳遍中國,在學堂樂歌的影響下,我國音樂教育先后在各地高等院校開始實施。1902年,蔡元培在學校設立了唱歌課;1903年,沈心工先后在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中小學開設音樂課;學堂樂歌出現,使音樂課成為學校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奠定了之后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的基礎,標志著我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發展。
二、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專業音樂教育開始迅速發展,一方面是因為一系列政策法規的支持;另一方面,這一時期許多留學回國人才及國內高素質音樂人才對我國專業音樂教育起到了推動作用。1927年,蕭友梅創立了上海國立音樂院,標志著我國專業音樂教育的開始。蕭友梅在日本、德國留學,1927年蕭友梅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積極籌建了國立音樂院,后被任命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校長。
上海國立音樂院當時開設了聲樂、鋼琴、小提琴、作曲四個專業科目。從建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國立音樂院在國家的音樂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后,又培養了一批北京、上海等音樂學院的音樂教育人才。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開辦后,聘用了大批國外教師,除此之外,本國的教學力量也逐步凸顯,尤其是留學歸來的學者,例如黃自,1929年開始在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教,教授音樂理論及作曲課程知識,為我國音樂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學生譚小麟、陳田鶴、賀綠汀、劉雪庵等,成為后來我國音樂教育及音樂創作的巨大力量。
之后一批音樂類院校相繼在全國范圍內出現,如1938年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成立、1940年福建音專的創辦、1941年湖北省教育學院音樂科成立、1942年湖南省師范學院音樂專修科成立、1946年上海成立中華音樂院,當時還有多所音樂院校成立,這些院校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三、建國后的音樂教育發展
(一)從建國到文化大革命前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制定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開始實施,要求教育要以審美為核心,重視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教育部又相繼頒發了一系列學校規程及教學計劃、大綱,對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蘇聯的音樂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這一時期是我國音樂教育一個發展時期,但由于我國音樂教育的基礎薄弱,各地音樂教育的發展不平衡,存在一些問題,如師資力量不夠及水平較低、教學設備緊缺、教學經費不足、音樂教育理論研究薄弱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我國的音樂教育發展緩慢。當時美育沒有列入教育方針,學校音樂教育的地位也被削弱,尤其在“大躍進”時期,師范音樂教育被削弱,一些學校音樂課被取消,音樂教育變為為政治服務,審美功能被淡化。這一時期美育育雖然不被重視,但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音樂教育還是有所發展。
(二)文革時期的音樂教育
十年文革期間,教育事業受到重創,美育被否定,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主要內容,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教學秩序混亂。許多音樂教師慘遭迫害和批斗,音樂教學設備等也受到嚴重的損壞。學校音樂教育和音樂活動變為階級斗爭的工具,教學內容僅有歌頌文革的歌曲、歌頌毛主席的歌曲以及革命歌曲,傳統音樂文化被否定,音樂教育的教學目的被扭曲,美育完全被忽視。
政治活動的需要和文化課的減少,課外音樂活動得到廣泛開展,“文革樣板戲”的推廣,使京劇得到普及,民間音樂被認識和熟悉。群眾性歌詠活動的開展推進了學校歌詠活動的發展。學校“開門辦學”,經常有演出活動,來配合宣傳文革的文藝演出與革命樣板戲的普及活動,藝術實踐活動增多,學生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
(三)改革開放后的音樂教育
政府及教育部的重視,使我國音樂教育工作逐步得到了加強,改變了“文革”時期音樂課不被重視的狀態,音樂課程重新列入到教學計劃,并制定了教學大綱。20世紀80年代后期,各省市相繼成立藝術教育機構,并配備了專職教育人員,這使音樂教育在全國大范圍展開,音樂教育也更專業。
1989年國家教委頒布了我國第一個藝術教育綱領性文件,這標志著我國藝術教育進入“依法治教”的階段。師范音樂教育在這一時期也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我國師范音樂教育走上正規化、科學化發展的道路,此時期的教研、師資、教材編寫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進步。中師和高師都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中小學專職教師和一大批專業音樂人才,是我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的鼎盛時期。四、結語
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是與其歷史背景緊密聯系的,某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的發展都影響著音樂教育的發展。而從2(]世紀初引進歐美、日本近現代音樂教育體系,到50年代學習蘇聯的教育模式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80年代后,我國音樂教育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在教育法規、教學模式、音樂教材等方面都有相當程度的體現。這為21世紀我國音樂教育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以培養更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社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