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
[摘要]具有濃厚新疆民族特點的鋼琴作品《春舞》,是旅美鋼琴家、作曲家孫以強老師的代表作之一。該作品旋律優美、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鮮明濃郁的民族色彩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文章從曲式結構入手,從引子、首部、中部、再現部四部分來探析鋼琴作品《春舞》的演奏處理。
[關鍵詞]鋼琴作品;孫以強;《春舞》;演奏處理
一、(《春舞》的創作背景
孫以強,旅美鋼琴家、作曲家,5歲開始學習鋼琴,12歲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6歲就成為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音樂創作組的成員之一,此時他的創作理念已趨向成熟。1980年,正值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作者在新疆采風期間,被新疆獨有的地域風情和年輕人喜獲豐收的情景所打動,于是一曲展現了新疆民族特色和描繪著年輕人載歌載舞的鋼琴作品《春舞》應運而生了。復三部曲式結構,加之優美清新的旋律,歡喜活躍的節奏以及滿載著鮮活的地域風情和特色的民族文化,使這部詮釋了浪漫主義氣息的經典之作回味無窮。
二、《春舞》的演奏處理
(一)引子
第1-18小節。以2/4拍、中板、明亮的D大調以及dolce的柔和力度,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安靜甜美的畫面,音樂的柔美和舒緩不禁把我們帶到了世外桃源一般,倍感清新、典雅。長達19個小節的引子是一個平行四句體樂段,從右手的主音開始,出現和聲、節奏的不斷變化,使音樂更加富于色彩。在演奏時應注意到,第1-5小節右手要貼鍵、連貫、歌唱性的演奏,雙音的落鍵整齊、輕松、舒緩;6-8小節三連音與八分節奏的銜接準確;16-18小節出現了極具民族特色的、如同手鼓的切分節奏,一下使整體音樂流動、活躍起來,演奏時要彈得活潑靈巧一些,隨后通過左手的降b,轉入d小調,進入首部。
(二)首部
第19-73小節,此時的音樂更顯活潑。作為單三部曲式,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19-37小節,此部分是一個平行復樂段。第一樂句從21-25小節由右手d小調主音開始,leggiem的輕快標識,加之靈巧的顫音和新疆民族特色手鼓舞的典型切分節奏的結合,在演奏時要有向前推進的感覺且富有動力;第二樂句為25-29小節,是一個下行的模進,回到主音。如圖1:
第三樂句是第一樂句的發展而來,29-33小節加入了八度的跨度跳躍和裝飾音,拓展了音區,也豐富了音響效果;第四樂句是33-37小節,同樣下行的旋律結束了第一部分。這部分,左手始終是小切分和兩個八分音符相連的節奏型,因此演奏時要時刻保持左手的清晰靈巧,把新疆民族手鼓的特色表現出來。
第二部分是37-53小節,此部分轉入了D大調,更為明朗。在37-45小節,多聲部的出現要求左右手的銜接自然、流暢,同時右手的小指要稍勾勒出旋律,左手與之呼應,此部分相比前面要顯得悠揚一些。42小節左右手相同節奏型的演奏要整齊且注意連線和跳音要演奏分明。46-53小節將旋律移高八度,在50小節出現的cresc將音樂推向高潮,以強有力的八度屬音震撼收場并引出首部主題d小調的再現。
第三部分是53-73小節,回到了d小調,也是第一部分的動力再現。如圖2:
這部分右手以八度旋律進行再現,突出了旋律線條,在小字四組加入的輔助音組,使音樂充滿了華彩絢麗的感覺,演奏時右手手腕放松,八度與快速的音符銜接緊密且不慌張,在67小節的快速下行的雙手同度音階,加入了和聲小調的特征音程增二度,同時伴隨著f、dim、rit、pP的力度速度記號,使得音樂富于色彩變化,然后通過橫跨五個音區上行音階跑動,感覺更為寬廣遼闊,結束在d小調的六級和弦也預示著降B大調的開始。
(三)中部
第74-176小節。以不過分的快板開始,作為樂曲的高潮段落,一個展開性的中部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74-114小節,降B大調,左手pp的力度標識加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出現,由遠及近,由快到慢,右手快速的、音階式的十六分音符,連、跳分明,不斷的級進和回旋,給人們輕快、活潑的感覺,也呈現了一片熱鬧歡騰的景象。在演奏時,要把握左手連續八分音符平穩、均勻,右手的十六音符的跑動靈巧、清晰,顆粒性要強一些,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要突出強烈的節奏動感,一次次的旋律重復、模進和音區的跨越,要把力量均勻輸出,把熱烈、歡騰的氣氛表現出來。
第二部分是114-146小節,轉入D大調,fp的力度表現要有強烈的對比,同時左右手是同步演奏八分音符的旋律,要適當突出左手和右手的四、五指旋律。在122小節是對前面出現旋律進行裝飾,出現了左右手相互交替完成的四個十六分音符,旋律此起彼伏,加)~poco a poco cresc的力度標識,演奏時要保證銜接緊密,均勻平穩,采用了重疊和齊奏的創作手法后也使得氣氛更加熱烈熱情。如圖3:
第三部分是146-176小節,此部分左右手的八度交替完成旋律有一定的難度,此部分演奏要錯落有致,富有張力。左手八度的強拍重音,同時出現的強音標記和漸強、漸弱的旋律起伏都要有所體現,在持續了兩小節的震音后,以fff力度的主和弦強勢收場,隨后出現的延長的整小節休止使得前面強音的出現更加擲地有聲,襯托了音樂此時達到頂峰。然而在隨后169小節到176小節呈現的是一個抒情、悠揚的過渡段落,出現了連續的帶有增二度的音階,凸顯新疆民族的的特色地域風情,充滿了浪漫的氣息,通過悠揚婉轉的七個小節,完成D大調到d小調的過渡,也引出了主題的再現。
(4)再現部
第174-228小節是動力再現首部主題,在187小節出現了三聲部主題變奏。如圖4:
左手演奏八度旋律,同時又跨越的演奏小切分的伴奏音型,在演奏時不要搶拍,八度貼鍵平穩,和弦與接下來的小切分的連接,手腕要帶一下以保證節奏的準確,充分注意對左手旋律加以突出。右手處在較高音區的并與左手呼應、配合的音階式的伴奏音型,有清晰透亮的意境。203小節rubato的變換速度和一路上行的音階進行,將音樂轉入了D大調,此時音樂要流動起來,更富于歌唱,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兩次的旋律重復,左手的伴奏也進行了移高八度的重復,接近尾聲,同時pp的力度也讓音樂不斷走向遠處,逐漸消失。在219小節后,通過四小節的過渡,dim、PPP、rit的力度、速度標識,以最后右手小字四組、持續三小節的主音d,并伴隨著左手帶有鮮明新疆特色的民族手鼓舞節奏,速度一點點放緩、力度一點點減小、聲音一點點遠去,最后以一個滿載回憶且耐人尋味的轉位九和弦悄然結束。
鋼琴作品《春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新疆令人向往的自由生活和令人回味的美麗風景,通過此起彼伏、輕松活躍、悠揚婉轉的音樂效果,把新疆的地域風情和豐收美景表現得淋漓盡致,音樂形象刻畫得十分細膩,使人們充滿了想象,也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