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紅
【摘要】廣義教學不僅僅是關于知識的教學,還應包括活動的教學、交往的教學、直接經驗的教學、環境的教學等。
【關鍵詞】狹義教學 廣義教學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189-01 傳統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以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作為教學的最高目的。在這種狹義的教學觀影響下自然就形成了狹義的課程觀、教材觀。而狹義的課程觀又會使課程在內容上不斷被窄化形成為學科、科目、教材、教科書;于是課程在性質上不斷被綱化,成為一種指定、命令。使一切的教學以教科書為據,以高分為目標,從而造就了高分低能的書呆子。
面對傳統課堂教學的種種弊端,我國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敦促學校教育應變傳統的“狹義教學”為“廣義教學”。廣義教學不僅是關于知識的教學,還應包括活動的教學、交往的教學、直接經驗的教學、環境的教學等。
那么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高中教師該如何順應新課程的精神,轉變教學理念,用好教科書,實現“狹義教學”向“廣義教學”的轉變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注重適應時代需要、體現時代精神
中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也正值樹立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鍵時期。因此高中地理教學在強調知識的同時還必須突出地理觀點的教學。
(一)人地協調觀的教育
人地關系是貫穿中學地理教材的中心線索,在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教材,選取學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典型實例,讓學生對“地對人的影響”、“人對地的影響”、“如何實現人與地的協調”等形成正確的認識。如必修①第二章第四節《全球氣候的變化》,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圖表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的變化(變暖),再結合活動題,讓學生分組討論氣候變暖的原因(人對地影響)→這種氣候變化對人類可能產生什么影響(地對人的影響)→人類應采取什么適應對策(如何實現人與地的協調)?之后教師加以總結歸納。
(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目前正面臨著龐大的人口壓力,嚴峻的資源短缺,深刻的環境危機。21世紀的中國只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它涉及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什么才是正當、合理的行為,以及人類對于自然界應負有什么樣的義務等問題。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樹立“只有一個地球”、“代際公平”和“代內公平”的意識;形成“尊重自然、人要與自然和諧共處”、“人口道德”、“環境道德”、“資源道德”的意識。
(三)空間觀點教育
空間觀點主要是對地理現象的分布格局及空間關系的基本認識,正確認識人類與地理環境發展的空間關系,對于人們思考如何生活在地球上是很重要的,在區域地理學習中,任何一個國家、地區的自然環境、經濟活動都要落實到該區的空間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鄰位置)、空間分布格局,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動態的視角去認識地理位置,學會用普遍聯系的觀點,認識地理位置與其它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與作用,進而分析該地區各地理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形成的地理環境整體性及同時又存在差異性的特征。如果學生具有了空間分析的能力并能用之于生活實踐,將來步入社會選擇工作的城市或地區以及從事各種經濟活動、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都會有莫大的幫助。
二、教學過程重視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直接經驗的教學
新課程增加了許多案例,幫助學生對一些地理原理、規律的理解掌握,而不同版本教材上的案例并不相同,所以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可以大膽取舍,多選擇一些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的實例來分析,而學生對自己熟悉的案例往往能一點即通。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又能輕松完成教學任務。如必修②第二章第一節在分析城市形態及城市內部功能區的分異及影響時,筆者采用了學生熟悉的福州市區,上街大學城區及烏龍江畔的科技園區等功能區的合理分布來分析,講的就是他們熟悉的家鄉,學生很快就進入角色,掌握相關知識。而第二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時,把福州市與長樂市進行對比,學生很快就能懂得兩者在等級、服務范圍、服務級別、服務種類上的差別了。
新課程的許多活動,問題研究都是為了增加學生動手動腦、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教師應充分靈活的利用教材,重視對學生直接經驗的教學。其中不少活動題是利用一些地理原理來分析某一地區或學生身邊的一些地理現象,通過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獲得第一手資料進而分析歸納出某種規律,從而理解書中內容。教師如能充分合理地安排好課內外活動,靈活使用教材,就能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三、加強師生交往互動
在教學中,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在交往中,學生、教師都能受益,得到提高。通過交往,使每一個人都能把經過交往形成的知識、經驗、精神模式、人生體驗等作為共享的學習資源,完善自身,超越自我。
在交往與互動中,我們常常要借助“對話”來實現,通過對話交流,使課本的知識在對話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組。新課程有眾多的案例、圖表、讀圖思考、活動題,這是師生互動的最好平臺,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重點選擇某個案例,讓學生閱讀,并針對性的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最后請幾個學生回答,根據不同答案進行對比討論,最終得到統一。在這種互動過程中,人人參與,課堂活躍,學生興趣高,易于接受新知識。
四、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差異
高中地理教師往往一人兼教幾個班,不同班級的學生學習能力不同,即使在同一個班級,不同學生也各有差異。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根據班級不同,班級內學生的差異來備課,在課堂教學中,要因班級而異,因人而異。在師生交往、互動中,使用的策略、方法、所提問題、提高對象都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分別對待。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個體特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成長。
總之廣義教學是包括一切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廣義教學還是一種面向生活的教學(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書),謀求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只有努力實現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融合,才能使科學世界不致于因脫離生活世界而喪失其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六章,必修2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