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眉雅
[摘要]嗓音作為人類語言交流的工具,其發音功能與生俱來。而歌唱的技能卻主要是經過后天學習逐步發展起來的,歌唱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復雜而精細的過程,要掌握歌唱的發聲技巧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磨練。因此,如果選擇適當的年齡開始歌唱技能的學習訓練,將對藝術嗓音的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早期歌唱訓練;歌唱技能;藝術嗓音
一、從運動生理學看歌唱技能的學習
歌唱是一種運動,是“人體的各個與發聲有關的技能部分根據大腦的指示進行具體的改造運動”。從運動生理學角度看,“運動技能是指人體在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大腦皮層主導下的不同肌群間的協調性”。歌唱既然是一種運動,就有該運動需要學習掌握的技能技巧。歌唱技能的掌握與形成有它自身發展的特殊規律。歌唱有別于其他(如田徑、球類等)由人體大肌肉群與視覺觀察獲取技能的運動,歌唱運動是人體內部與發聲器官相關的各大小肌肉群的協調工作,它需要借助于敏銳的聽覺來幫助自己完成體內復雜的協調工作,最終形成一定的歌唱技能。
就專業角度而論,我們已將人類嗓音作為一件樂器來運用。人聲樂器大大有別于其他人工材料鑄造的樂器,它的結構復雜而精細,由人體多部位器官和數多肌肉群構成。它包含了:聲源器官(聲帶);語音器官(口、唇、舌、齒);呼吸器官(肺、氣管、支氣管);共鳴器官(胸腔、口咽腔、鼻腔及頭部各竇室);聲帶周邊肌肉群、口咽部肌肉群、呼吸肌肉群等等。人聲樂器要產生美好的歌聲,除了人體大小一百多塊肌肉直接、間接地參與與控制外,更需要歌唱語言神經的直接操縱來控制歌唱器官各肌肉群精確復雜的運動。因此,人聲樂器的鑄造,從人的生理機能的自然規律與運動技能發展的規律而言,是人體眾多生理器官和肌肉組織經過長期積極的參與改造才最終形成的。
“學習運動技能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獲得技能時所有人似乎都要經歷截然不同的幾個階段。”按照動作技能學的觀點看,動作技能的形成常分為三個階段:認知階段、聯系形成階段和自動化階段。不同的動作技能的學習,所經歷的認知階段的時間是不相同的。認知階段的長短取決于動作技能的性質與難易程度。動作技能愈復雜,認知階段也愈長。由于歌唱運動的感知覺現象的復雜性,其技能掌握具有相當的難度,因此,學習歌唱的最初階段對歌唱呼吸與聲音關系的認知,要經過相當長的一個時間段。之后,要將歌唱技術中的呼吸與符合歌唱要求的發聲器官的動作結合起來,還要經過長期不斷重復的學習與反復的練習,才能深入認識、理解歌唱時發聲器官與相關肌肉群的工作規律,并在日積月累的練習中逐步建立穩定的歌唱“樂器”。在鑄造人聲“樂器”的每一過程中人們會不斷地出現錯誤,如歌唱時分管氣息的肌肉群支撐力不夠所造成的氣息不夠或支撐歌唱的呼吸肌肉僵硬致使氣息不流動;喉咽打開不充分造成的聲音擠壓或過度打開而產生的聲音僵硬;真聲過多導致聲音太過明亮而尖銳或假聲過多致使聲音虛弱等等。當出現錯誤后歌者需要在教師客觀的指導下重新認識問題,然后一次次地糾正,一次次地再認識,直到錯誤一點點得到修正后再一步步形成正確的條件反射。
歌唱運動的感知覺現象極其復雜,歌唱技能形成的過程,實際反映了人對自我發聲器官的動作形象及聲音形象的的認識。歌唱運動既具有一切運動技能習得的周期性、規律性,同時又具有自身技能形成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因此,早期(童聲期)進行歌唱技能訓練對藝術嗓音的發展能產生積極影響。美國著名運動心理學家Richar A Magill在《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中對人運動潛能發展的前景預測提出:
“前景預測其前提是必須有適合潛能發展的機遇。”如果我們這樣理解這個“發展機遇”包含了恰當的學習年齡,也就是說,人的每一種運動能力的形成和技能的發展都有其最佳時期的話,把握住學習某項運動技能的最佳時期,就可能促成人們最好地掌握某一特殊技能。歌唱技能的學習當然也不例外。歌唱技能的形成并非如許多人想象的一蹴而成,有它自身發展的特殊規律,從最初的認知到形成相對成熟的技術,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學習歌唱如果選擇恰當的年齡段開始進行科學的、循序漸進的訓練,人們的藝術嗓音必將得到最好的發展。
二、早期歌唱訓練方法對藝術嗓音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文中所指早期歌唱訓練的“早期”,即變聲前的稚聲期、童聲期,也包括變聲期。那么,是否學習歌唱越早,將來就一定能成為一個技術完善的歌唱家呢?我們知道一個好的歌唱家需要具備多種能力,還需要具有非凡的音樂表現力,但其中歌唱技術的優劣,將直接關系到以歌唱為職業的歌唱家們的藝術生命力,也將決定他的職業生涯能否持續到應該退休的年齡。因此,越早學習歌唱越需要得到科學正確的技術指導,半點不能馬虎。否則由于訓練不當養成的壞毛病,將成為職業歌唱生涯的絆腳石。這是由于早期歌唱學習如果訓練方法沒有遵循科學原則,歌唱機體相互聯動的整體習慣一旦形成,要想打破它,必須要改變已經形成的平衡模式,然后再重新建立新的平衡模式。“這個轉變階段對于學習者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是充滿挫折的時期。”這無疑給已經形成錯誤歌唱習慣的歌者的進一步提高帶來了極大的困惑。音樂院校聲樂教師們或多或少都遇上過這樣的學生,有的學生在進入專業學習前已有過多年的歌唱學習經歷,但由于某些錯誤方法需要作較大的改變時,這些學生往往在一定時期內難以適應新的技術要求,因此而產生放棄歌唱事業的念頭。這的確讓人感到遺憾,之前多年的學習積累,本該在青春妙齡展開美妙歌喉之時,卻難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因此,早期歌唱訓練的方法正確與否,對歌唱藝術嗓音的發展起作極其重要的作用。
進行早期歌唱訓練,必須遵循歌唱藝術嗓音發展的科學規律,千萬不能操之過急。越小的孩子學習聲樂,越應格外小心保護稚嫩的嗓音。早期歌唱訓練必須根據兒童在不同階段的生理、心理的特點,采取符合各年齡階段的科學方法與有效措施,循序漸進地鑄造人聲樂器。千萬不可操之過急,不可利用兒童期聲帶短小特點自然帶來的高音,而鼓勵兒童以完全明亮開放的真聲從中低聲區一直唱到到高音區。這樣的后果是當變聲期來臨時,孩子們就不知道如何歌唱了。
如果訓練方法科學合理,選擇適齡時期開始從事歌唱技能訓練的人,從童聲期到變聲后期已有多年的學習實踐經歷,對歌唱呼吸、共鳴、聲音的控制運用已有了較多的感知和一定的認知,到了成人期復雜的歌唱技能已有雛形,人體歌唱的各種生理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已悄然不斷地慢慢得到加強,同時歌唱能力與理解事物內部聯系的能力也逐漸提高,此時歌者已儲備了足夠的能量,正向著歌唱技術自動化的階段發展。當青春洋溢最具活力之時,通過早期訓練的他已在準備放飛自己的夢想,而不是從十七八歲才開始去認知歌唱的種種知識與技能。
三、早期歌唱訓練對藝術生涯發展的積極影響
有過早期歌唱學習經歷的人,進入青年時期后,其歌唱器官相關肌肉群的運動能力及協調能力大大強于其他同齡歌者。由于早前的科學訓練,這些人已貯備了學習歌唱中高難技巧的能力,無論在音域的擴展、聲區的轉換上,還是聲音強弱的控制以及演唱作品時整體技術的運用上,已為自己的演唱藝術生涯做好了準備。此時,他們將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音樂作品深入的理解與詮釋中,去大量演唱閱讀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題材和體裁的各類聲樂作品,他們已在通往歌唱家的道路上奔跑。
資料顯示:19世紀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帕蒂·阿德麗娜,7歲開始學習歌唱,16歲在歌劇《拉美摩爾的露契亞》中扮演女主角,18歲在倫敦科文特花園劇院首演《夢游女》,被公認為當時最偉大的女高音!舉世聞名的全能女歌唱家瑪利亞·卡拉斯,10歲學演唱《卡門》中的詠嘆調,15歲演唱歌劇《鄉村騎士》中的桑圖扎;美國女高音歌唱家Beverlv Sills,12歲開始學習聲樂,17歲在費城首次登上歌劇舞臺;聲溢世界的男高音歌唱家基利、帕瓦羅蒂都于少年時就充當教堂歌童。從統計的數據顯示,世界上57位著名歌唱家中,自幼或少年時就學習歌唱或18歲以前登臺演出整部歌劇的占有60%。顯然,童年及少年時期的習唱經歷,為這些歌唱家未來的歌唱事業鋪墊了通向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