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摘要]宛梆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它是在明末清初陜西同州梆子傳入豫西南地區(qū)與當地民歌、小調、說唱等民間音樂結合形成的一個稀有戲曲劇種,比京劇、豫劇、曲劇、越調更為古老。它受中原文化、秦晉文化和楚文化的共同滋養(yǎng),至今依然散發(fā)著濃郁的戲曲藝術氣息,被學者認為是研究河南梆子的早期生態(tài)標本,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宛梆唱腔激昂,聲腔豪放,女聲唱腔高八度使用嘔音花腔,聲音娓婉清亮,堪稱一絕。文章將以田野考察為起點,對宛梆藝術的起源、形成、興衰與傳承進行探究。
[關鍵詞]宛梆;戲曲藝術;秦楚文化;田野考察
宛梆是一個稀有地方戲曲劇種,它生長流布于河南西南部南陽及周邊廣大地區(qū),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比京劇、豫劇、曲劇、越調更為古老。受中原文化、秦晉文化和楚文化的共同滋養(yǎng),被學者認為是研究河南梆子的早期生態(tài)標本,也是研究中原戲曲文化的重要史料。
一、同州梆子的傳入與宛梆戲曲的萌芽
據呂不韋《呂氏春秋·音初》記載,公元前1534年,“殷整甲徙宅西河(今大荔縣一帶),實始作西音。長公繼是音以處西山,秦繆公取風焉,實始作秦音”。這說明陜西的秦腔是在大荔(大荔位于陜西省關中東部,古稱同州)一帶逐漸發(fā)展形成的。同時因為秦腔的伴奏樂器主要采用棗木制作的梆子擊節(jié),打擊時發(fā)出“桄、桄”之聲,所以故稱“桄桄亂彈”或“梆子”。后來為區(qū)別其他梆子劇種,將地名與劇種結合,始稱“同州梆子”。隨后以西安為中心產生的陜西中路秦腔(即西安亂彈)形成以后,同州梆子被稱為“東路秦腔”,外省稱“西調”、“西秦腔”、“山陜梆子”、“同州腔”、“安安腔”等。同州梆子曾盛行于同州周邊十余縣,東至潼關,西至渭南,北至綏德,南至洛南,在寧夏、青海、新疆、河南、江浙等地,也多有流傳。因其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被奉為梆子戲鼻祖。
關于同州梆子怎樣傳至豫西南地區(qū),現在學者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李自成起義說。認為明天啟、崇禎年間李白成起義軍經陜南商州轉戰(zhàn)河南,起義軍把秦腔從陜西商洛帶到河南南陽一帶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其二,逃難說。在《中國戲曲手冊》記載中曾這樣描述:“明朝末年陜西一帶的秦腔藝人因災荒和戰(zhàn)亂向東流浪,沿途以演唱謀生,把秦腔融入南陽民間曲調,逐漸形成當今獨具南陽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因南陽古稱宛,新中國成立后定名為“宛梆”。
通過對同州梆子(即東路秦腔)流傳區(qū)域的考證,結合以上兩種說法,可以確定的是:第一,宛梆的確是由陜西同州梆子與豫西南民間音樂結合形成的。另外從藝術特征看,同州梆子唱腔系板式變化體,有歡音和苦音之分,主要用本嗓歌唱。宛梆唱腔屬板腔體,聲腔高亢豪放,男聲也主要用大本嗓,給人以粗獷、奔放的感覺。主奏樂器,宛梆主弦和秦腔早期主弦一樣,擊節(jié)也都使用棗木梆子。第二,同州梆子是通過陜西商洛一帶傳人豫西南地區(qū)。據相關史料考證,明清時期秦楚經濟文化交流主要通過南北兩條路線形成。南部通過中原地區(qū)的南陽經商洛一帶進入陜西南部,北部通過洛陽往西至長安,所以傳入的路徑也較為確切。
二、社會政治經濟對宛梆的興衰的巨大影響
宛梆音樂屬板腔體系,主弦為秦腔早期的大弦,發(fā)音高亢清亮,與棗木梆子及唱腔搭配融為一體,形成獨有的風格。宛梆唱腔分為本腔與假腔(亦稱“花腔”、“后腔”),本腔有唱詞,音發(fā)丹田,假腔在本腔之后,腦后發(fā)音,有音無詞。男女同腔同調,唱腔激昂,聲腔高亢豪放。男聲用大本嗓,給人以豪邁、粗獷、明朗、奔放之感;女聲唱腔高八度使用花腔,聲音委婉清亮。正是這些都有的藝術特征使宛梆成為人們較為喜愛的劇種。它在道光年間至民國三十年比較興盛,民間婚喪嫁娶、春祈秋報、重大節(jié)慶多唱宛梆,就連普通百姓都能隨口哼唱。民謠流傳著“扛起鋤頭上南崗,嘴里哼著梆子腔”、“桃黍(高粱)地里喊亂彈”,足以說明宛梆在當時百姓中的影響力。同時在南陽周邊戲班也達數百之多,眾多的班社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南陽城關的白音堂班、府門外班、掘地坪班、石橋黃碧班;鄧縣的磨戶張班、林扒班、庫糧房班;內鄉(xiāng)齊營齊大茂班、鎮(zhèn)平城關王少班以及方城、唐河、桐柏等班社。其中由內鄉(xiāng)夏館張珊創(chuàng)辦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的“公義班”在豫西南名聲最大。其演員有著名武丑王老四、專攻生旦的王春生、紅臉翟道三、著名黑頭杜林保等諸多大師級靈魂人物,可以說名角薈萃、成員眾多。宛梆在此后百余年里戲班此起彼伏。后來隨著豫劇在河南的興起,宛梆興盛至20世紀30年代逐漸衰落。同時因為民國三十年后國內時局動蕩,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長期戰(zhàn)亂,藝人逐漸失散,班社多數停辦,至解放前夕已所剩無幾,這個古老劇種逐漸衰萎。
三、“天下第一團”的發(fā)展是對宛梆藝術傳承的成功探索
“在宛梆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包括信仰、儀式、禁忌、傳承等內容的傳統習俗,從行為、語言、心理等各個層面做出規(guī)范,維持著藝術團體的生存發(fā)展”。戲曲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和經濟發(fā)展水平而存在的一種文化,宛梆戲曲的興衰也是對這一現象的體現。“宛梆劇團探尋生存道路的發(fā)展并不是一開始就恰合時機地利用了鄉(xiāng)村禮俗空間的恢復這一有利條件,而是經過一個比較長的摸索時期”。宛梆發(fā)展至解放前夕的1948年僅剩內鄉(xiāng)師崗鎮(zhèn)一所宛梆戲劇班社。1951年,內鄉(xiāng)縣政府為保護地方戲曲,將該戲班改制組建了“內鄉(xiāng)縣宛梆劇團”。在隨后的時期里,宛梆的發(fā)展面臨很多難題。通過對內鄉(xiāng)宛梆劇團團長,非遺文化傳承人劉鐵民的了解,宛梆的發(fā)展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困境:其一,宛梆戲曲的發(fā)展缺乏新生力量。老藝術家大都年逾古稀,有的已經過世,稀有劇種正在失傳,人才缺乏是最大的困難。其二,招生困難。年輕人大部分外出務工,中學生一般不來學戲,生源主要是農村家庭較為困難的學生,學習基礎不夠扎實等等。其三,文化娛樂的多元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現代傳媒的影響,人們的文化娛樂已走向多元化。同時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農耕民俗文化逐漸變遷乃至消亡,使主要成長于農村的戲曲文化被邊緣化。甚至在特定的人群中戲曲文化被遺忘和取代,宛梆藝術生存空間也日趨艱難。
面對社會進步,宛梆要想發(fā)展就要求變。經過多年努力,宛梆廣大藝術工作者主要在兩個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找出了一條宛梆發(fā)展復興之路:其一,培養(yǎng)專業(yè)藝術人才。20世紀80年代后,宛梆劇團廣招學員,努力培養(yǎng)宛梆人才,大力弘揚宛梆藝術。南陽宛梆藝術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前身是南陽藝校內鄉(xiāng)宛梆班,它為宛梆培養(yǎng)了一大批戲曲人才。內鄉(xiāng)宛梆劇團開辦了兩期“小百花”宛梆專業(yè)戲校,共招收小學員70多名。其二,扎根群眾。劇團在演出方面,堅持地方特色和團隊精神,扎根農村、服務農民。劇團參與傳統活動和各村鎮(zhèn)的傳統古會、廟會,普通百姓的紅白喜事、立碑周年、壽誕等,也參加各類慶典、促銷等商業(yè)宣傳活動,最多時年演出達到五百多場。這種靈活的組織形式使宛梆劇團成為南陽地區(qū)百姓喜愛和熟知的專業(yè)劇團。鄉(xiāng)間俚語也流傳著“紅白豆事唱宛梆,十里八村美名揚。哪村春季唱宛梆,吉祥如意喜洋洋”的說法。這些說明宛梆在當地影響力和百姓的喜愛程度。
通過多年的努力,宛梆劇團取得了可喜成績。中央電視臺、人民畫報社、河南電視臺、香港衛(wèi)視等新聞媒體多次報道。1992年,內鄉(xiāng)宛梆劇團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確立了程建坤、李建海、周成順、范應龍四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多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劇團先后被河南省人事廳、文化廳手語“河南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獲得“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先后榮獲“河南省第七屆戲劇大賽金牌獎”、“文化部優(yōu)秀劇目獎”、“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節(jié)金獎”等獎項,被譽為“縣級劇團、省級水平”。
四、結語
中國戲曲極其豐富,“戲曲”概念也極具中國特色。在戲曲藝術受眾急劇減少、戲曲文化傳承衰微的今天,怎么去找尋文化的根基,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是我們不斷探索的內容。中國快速發(fā)展和城鎮(zhèn)化使城市與山水、與文化逐漸割裂。農村的空巢和城市的喧囂使我們能夠在街頭、花園看到中國戲劇獨有的傳承方式。在中原文化中,宛梆獨有的戲曲藝術風格是我們研究中原戲曲文化的重要史料。它的興衰發(fā)展之路是我們對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也為我們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做了有益的探索。總之,在中國戲曲藝術的發(fā)展道路上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