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橋
[摘要]培養音樂的耳朵與良好的內心聽覺能力是音樂聽覺訓練的基本意義所在。正確定位并高度重視聽覺訓練,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編寫適合我國兒童的聽覺訓練教材,借鑒國內外優秀兒童音樂教育經驗,創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兒童音樂教育體系是幼兒音樂聽覺訓練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幼兒;音樂聽覺訓練;內心聽覺;兒童音樂教育
一、幼兒音樂聽覺訓練的意義
具備音樂的耳朵,而不僅僅只是對物理音高的辨別;培養良好的內心聽覺能力,而不單單是對音響缺乏想象力的純文本的感知,這便是音樂聽覺訓練的基本意義所在。
所謂音樂的耳朵是指在接收到音樂音響的基本要素后對其產生綜合性的感知,即體現為對其整體結構以及音樂語言的理解能力。內心聽覺則是對想象中的音樂音響的一種正確預判能力。要想具備這兩種能力,后天的聽覺訓練起著積極的作用。
全面的記憶與整體的接收能力是聽覺訓練對學生綜合性素質提升的具體表現。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同時也是時間的藝術。在時間的進行中,不同音樂事件瞬間即逝,如果對諸多事件(如多聲語言、曲式結構、主題形態等)“過耳即忘”或只能只記得其中的“只言片語”(局部的旋律或音色等)就根本談不上對其進行整體感知,難免會“斷章取義”了。因此,聽覺訓練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培養起全面的音樂記憶與全方位的音樂信息接收能力。
當今的音樂生活是多元化的,各種音樂風格層出不窮、無處不在地充斥著我們的音樂生活。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非常眼光獨到地提出了“開放式的聽力訓練”方式。其主張打破年代、地域、風格、題材等限制,選擇世界各種音樂形式或作品作為聽力訓練的教材,為兒童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音樂體驗的理念正是音樂聽覺訓練中重要意義的體現。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訓練策略
兒童天生就有對音樂的愛好,但真正開始系統學習時卻往往受到家長們不同的喜好、目的等而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與態度。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式的教學方式往往會扼殺兒童的興趣與天賦。教學手段的缺乏與教師素質的參差不齊等也是影響兒童學習的重要因素。
筆者認為從提高兒童的音樂聽覺能力入手,進而全面發展兒童音樂教育事業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正確定位并高度重視聽覺訓練基礎性、全面性的特征,努力提升其在兒童初期音樂教育中的地位。
在專業音樂院校,視唱練耳課程無疑是一門基礎性強、教學覆蓋面寬的公共基礎課。但長期以來在兒童初期音樂教育中卻存在著重視程度不夠、教學定位不準確等問題。大量研究表明,兒童是智力成長與發展的關鍵階段,國外各種優秀的音樂教育法針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都非常重視其聽覺能力的訓練。因為聽力訓練教學成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其后期在音樂方面學習的效果。
第二,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運用科學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手段使兒童接受全面的音樂教育。
正如柯達伊所說“高水平的幼兒音樂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師資,需要在許多領域和文化的鑒賞力方面對教師進行全面培養。”
在前蘇聯的音樂教育體系中,對教師培訓與再教育非常重視,德國這方面的經驗也是值得借鑒的。他們除了有專門的幼兒音樂師資培訓機構以外,還有國家級的考試,教師必須通過考試獲得資格才能從事相應的工作。
設想一下,一位不稱職的教師在其從教期間會扼殺多少兒童對音樂的熱愛!因此,深入了解兒童音樂教育的特點,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重視聽覺能力的訓練應該成為致力于兒童初期音樂教育的教師們的共識!
第三,組織各方面專家編寫適合我國兒童的聽覺訓練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教學效果的必要環節。
目前多數的兒童在五歲以前便開始接受音樂訓練,而針對這一時期的專門教材,尤其是聽覺訓練的教材幾乎沒有。國外優秀的音樂教育體系中都有大量的相應教材以支撐其教學活動。奧爾夫及其合作者為其教學法的實施編寫了共五卷的《學校音樂教材》。柯達伊認為“兒童應該接受真正的藝術,不能用不好的東西去毒害他們的心靈;編寫教科書、創作兒童作品應該由有才能的作曲家,而不是只是淺薄的人來寫作”。因此,柯達伊一生為兒童音樂教育創作了大量具有針對性的教材。例如1943年首版的《333首讀譜練習》是一本五線譜與字母譜結合的用于初學者讀譜學習的教材;1945~1947年間陸續出版的《五聲音階練習》第1~4冊由淺入深地學習首調唱名、固定唱名、節奏練習以及視唱練習等。又如前蘇聯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為兒童創作的大量風格簡樸、饒有趣味的兒童鋼琴曲深受兒童喜愛,通過這些作品使大家了解了本國、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作曲家因此也受到了全社會的愛戴與尊重。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起統領性地位的,被廣大音樂幼教工作者廣泛采用的,完全針對兒童初期音樂教育的聽覺訓練教材。因此筆者在這里衷心希望國內能有一部集優秀作曲家、教育家才能的適合我國國情的學齡前幼兒音樂教育初級教程的問世。它應該以聽覺訓練為基礎,從激發兒童熱愛音樂的天性出發,全方位培養兒童音樂素質,為將來的進一步音樂學習打下堅實而科學的基礎。
第四,借鑒國內外優秀兒童音樂教育經驗,創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兒童音樂教育體系。
成立專門的音樂培訓學校,其主要招生對象應該是學齡前兒童,課程的設置完全有一套自己的體系,有自己的專門教材與師資培訓機構,著重以培養音樂基本素質為主,從聽覺訓練人手,使兒童接受基礎性、全面性的音樂教育,本著尊重兒童天性的特點,勻速漸進,使綜合素質全面提升,使兒童走出只會彈琴,不懂音樂;只會唱歌,不識音律的怪圈。建立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渠道,定時對家長進行培訓或建立課程觀摩制度等,這也是兒童學好音樂的一個重要方面。兒童只要不是發音器官或生理上有問題,都不應該是天生的“五音不全”,造成類似現象的原因有人認為是他們從小一直聽著“五音不全”的父母所唱的搖籃曲長大的。多么形象的例證,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當家長們都具備了較高的音樂素質,我們的音樂教育就會良性循環、代代相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