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銘
2009年10月30日,10年磨一劍的創業板終于橫空出世。歷經四年多的發展,截至今年3月底,創業板掛牌上市公司達379家,考慮到新股發行被暫停一年的現實,中國納斯達克市場的發展堪稱超常規。為了創業板的順利推出,監管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創業板IPO辦法、上市規則、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紛紛出臺。然而,創業板的再融資制度卻遲遲不見蹤影。無論是從創業板市場制度建設的角度,還是促進創業板公司做大做強的角度,其再融資制度都應該早日發布。而隨著《創業板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開始征求意見,創業板公司可實施再融資已為期不遠。
應該說,與滬深主板、中小板的再融資制度相比,征求意見稿并不乏亮點。比如第七條規定,上市公司應當建立投資者保護機制,優化投資回報機制,保障投資者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等權利,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在此前是絕無僅有的。又如,再融資制度設置了“小額、快速、靈活”的定向增發機制,并推出了簡易審核程序。此外,在定價機制上,將再融資定價與二級市場價格掛鉤,并通過持股鎖定期來約束定價行為。整體而言,意見稿從創業板市場本身的特點出發,更加符合創業板公司的現實,也更有利于創業板公司再融資的實施。
為了企業的不斷發展,上市公司實施再融資本無可厚非,問題在于,某些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變成了赤裸裸的“圈錢”行為。客觀上,只要符合再融資的條件,上市公司定然會當仁不讓;即使是不符合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從市場中“圈錢”。這既是A股市場定位錯誤的“圈錢市”本質決定的,也是上市公司的貪婪成性所決定的。
隨著再融資門檻的降低,特別是定向增發的再融資機制推出后,上市公司再融資額出現爆炸式增長。此前新股IPO融資一般都大于上市公司再融資額,但這一格局早已發生改變。如來自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數據顯示,2012年A股市場共融資6323.11億元。其中,155家公司首次公開募股融資1060.39億元;273家上市公司再融資5262.72億元。
Wind統計顯示,在2007年10月—2012年10月的5年間,上市公司共從A股市場中獲得了3.22萬億元的融資,其中994家公司首發募集資金13169.05億元;而上市公司通過增發再融資790次,融資總額1.66萬億元;通過配股再融資61次,融資額2417.544億元。數據見證了上市公司圈錢的“力度”與“深度”,更深刻地說明了再融資是多么的“猛烈”。近幾年來A股市場連續“熊霸全球”,與上市公司竭澤而漁式的再融資行為也是分不開的。
因此,創業板公司的再融資,就要避免再次走進“圈錢”的老路。實際上,這是一條死路。因為上市公司再融資太瘋狂,最終會傳導至投資者的信心上。投資者對市場喪失了信心,股市就會陷入低迷,不僅新股IPO會受影響,上市公司再融資同樣如此。
為了避免創業板公司的再融資再現滬深主板、中小板“圈錢”一幕,有必要對創業板公司的再融資行為進行規范。
首先,應限制創業板公司再融資的規模。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再融資往往都是“獅子大開口”,絲毫不顧及投資者的感受與市場的承受能力。如房企再融資重新開閘后,中茵股份再融資擬不超過17.15億元,而其目前的凈資產值為8.34億元,按其再融資的上限計算,為其凈資產值的兩倍多,等于再造兩家上市公司。創業板雖然推出了“小額、快速、靈活”的定向增發機制,并不意味著其再融資時不會張開血盆大口。因此,建議創業板公司再融資時,其金額不得超過其凈資產值的一半。
其次,應限制創業板公司再融資的頻率。一些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簡直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圈錢”。如人福醫藥去年9月份已從市場中圈走10.25億元資金,今年3月26日又推出了定增不超過25.5億元的再融資方案。有鑒于此,除了“小額快速”的定向增發融資外,創業板公司以其它方式的再融資應設定間隔期,建議以兩年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