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步塵
讓一個企業始終充滿向上的力量,是自上而下的文化認同,即我們常所說的價值觀、企業文化牽引。因此,逼迫員工為企業奉獻是愚蠢的。
嚴格來講,員工沒有必須為企業奉獻的義務,企業沒有要求員工必須為企業奉獻的權利,員工與企業是權利對等的兩個主體,是平等的關系而非從屬關系。員工在企業工作,付出勞動獲得報酬,天經地義,員工的工資不應看做企業施舍,要求員工必須為企業奉獻和要求企業必須為員工奉獻,一樣不合情理。
長期以來,中國形成了這樣一個語境: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企業利益高于員工利益。往往,人們只看到企業為員工提供了就業機會,沒看到員工為企業創造的巨大價值,導致員工利益經常為企業利益讓路,所以中國企業員工薪酬待遇多年在低位徘徊,其間企業營收與盈利可能已經增長了幾倍。按道理說,員工薪資待遇應該和企業營收或盈利增長同步,但中國大多數企業未能實現。
這意味著中國絕大多數企業尚未建立健康、合理的勞資關系。從根本上講,這是資本方沒有擺正員工位置造成的。在資本方的觀念里,員工就應該拿走得少,付出得多。
這幾年,因為政府強力干預,中國企業員工待遇提高較快,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普通員工月薪也能拿到3000元,較三年前平均1500—2000元的標準有了很大提高。
在中國,資本方維系員工與企業關系的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是靠工資;二是靠說教。工資標準越高越能吸引高素質員工,反過來能進一步激發員工積極性。問題是,中國大多數企業不具備給員工發高薪的實力。所以他們最喜歡使用的一招就是不斷地給員工灌輸“奉獻”的觀念。
事實一再證明,這一招最不靠譜。員工不是傻子,望梅止渴終究不能解渴,尤其年輕群體自主意識迅猛覺醒的今天。相反,如果承諾一再落空,只能讓員工情緒負向反彈,對企業更加不信任,企業無法建立凝聚力、向心力。為什么不少企業經營多年始終不能解決用工的問題?就因為沒有正確對待員工。如何從員工身上榨取更多價值,這方面想得太多,而應該為員工做點什么,則想得太少。
實際上,員工不是唯利是圖的——即使唯利是圖也沒有錯(那是付出勞動應該得到的)。我們不能說只有給員工發高薪的企業才好,而是說企業必須建立符合主流價值觀的企業文化,人有品格,企業也應該有品格,真正值得尊重的企業不是你的規模有多大,而是你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將員工放在應該放的位置上。和主流國際企業相比,中國企業最大問題在于缺乏理想與情懷,常常將營業收入及盈利當做唯一的追求,好比一個土豪除了金錢一無所有,這樣的企業怎么可能贏得社會尊重?一個不被尊重的企業卻號召它的員工為企業奉獻,本身就很可笑。
很多國際企業創業之初也很辛苦,比如蘋果和facebook等,為什么他們的創業者仍然激情滿懷?因為公司給他們一個看得見的未來,這就是價值觀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應該明白,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激情是不可靠的,也是不能持久的,人不可能永遠活在激情中。大多數時候,員工的心態是中性平和的,比如按時上下班,按時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等,必須超額完成任務和不能完成任務一樣不正常。一個企業最理想的狀態是員工價值觀和企業價值觀吻合,員工發自內心地愿意為企業做奉獻。顯然,要想員工為企業做貢獻,企業必須首先成為一個高尚的企業,一個值得為之奉獻的企業。
那些用高尚的說辭教化人的做法實際上是反人性的,人生不是一部激情戲,而是一場調整心跳的馬拉松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