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就是要活出你自己:劉強東的商業新邏輯》
作者:韓平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4年3月
有跡象表明,牽動大眾眼球的電商大戰,起源于劉強東的微博,而不是京東的會議室,更不是董事會的慎重決策。在看到老總的微博之后,一名京東業務人員第一時間聯系了其他同事,他怕自己忽略了如此重要的活動——但同事跟他一樣詫異,沒有人聽說過要采取行動。直到傍晚,他們才接到上頭對蘇寧開打的“最高指示”,一切都準備得很“倉促”。
在蘇寧募資的關口上臨時起意打價格戰,可以視作劉強東行事風格中獨斷專行的一面,不僅對內部員工如此,他對投資者的態度也是如出一轍的強勢。在京東商城9個董事會席位中,今日資本等4個投資方各有1個席位,而劉強東則控制5個席位,投票權超過50%。這種格局的形成不是偶然,劉強東很早就對融資定下了一條底線:自己在董事會的投票表決權永遠要比投資方多出一票。
跟蘇寧打價格戰的時候,劉強東曾高調宣布:“剛剛和各位股東開完會,今日資本、雄牛資本、KPCB、紅杉、老虎基金、DST等幾個主要股東全部參加了!大家都知道打蘇寧的事情。我說這場戰爭是要消耗很多現金的,你們什么態度?一個股東說:‘我們除了有錢什么都沒有,你就放心打吧,往死里打!”
看上去投資人對劉強東的決策很支持,但從董事會的投票權設置來看,他們支持不支持都不重要,劉強東才是京東帝國真正的“大拿”。正是這種投票權結構設置,使得劉強東能夠“為所欲為”,哪怕是心血來潮之舉,也沒有人可以干涉。
雖然劉強東在與投資人的關系中一直頗為強勢,看上去好像是投資人的寵兒,但其實他的融資之路并不順利。
京東實行的低價策略導致它一直是虧損的,而且做得越大,虧損越多,這讓劉強東遭受了不少國內投資人的白眼。國內的風投都不愿意投資給一個無底洞,但是劉強東認為,如果自己能賺兩三個億的凈利潤,干嗎還要找風投呢?理念不合的結果就是不歡而散,于是劉強東只能繼續找錢。
劉強東找到的第一個“金主”是河南安彩集團,當時這家企業是中國最大的彩電玻璃殼生產商。對方愿意投500萬元,但是條件很苛刻,他們要求京東商城不得再向其他公司融資,相當于買斷了京東的未來。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當時走投無路的劉強東無奈地簽下了這份“賣身契”。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就沒有劉強東同其他投資者之間的傳奇故事了。世上的事情總是充滿戲劇性,財大氣粗的安彩在打給京東150萬元后突然虧損,兩年時間就虧損了10億,這樣一來,京東商城不僅后續的350萬沒了著落,就連已經拿到手的150萬也被要了回去。
突然斷奶的京東不得不四處找錢。2006年10月的一個晚上,劉強東跟今日資本的總裁徐新在一家飯店里聊到了第二天早上。這次融資,不僅拿到了救命的錢,還讓劉強東闊了起來。那也是京東與投資人的第一次和唯一一次對賭,“人家給了你1000萬美元,要有點心理安慰,我覺得也是應該的。”劉強東說。
此后在融資的路上劉強東越走越順,而且對賭協議在融資協議中再也沒有出現過。2011年3月,京東宣布完成15億美元的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DST、老虎基金等6家基金及個人。15億美元的融資后,劉強東的股份被稀釋不少,但是投資京東的基金卻答應投票權都歸劉強東。因此,加上劉強東本人的還有員工的,投票權就遠遠超過了50%,這樣在股東會層面和董事會層面,劉強東都具有“老大”的地位。
2013年2月,京東商城在新加盟的副總裁蕢鶯春的主導下又完成新一輪約7億美元的普通股股權融資,投資方包括本輪入股的新股東加拿大安大略教師退休基金和沙特投資公司王國控股公司,京東的一些主要股東亦跟投了本輪。投資者這次對京東的估值有所下降,但對京東的前景卻依然看好。這次融資劉強東又被稀釋了9.7%的股份,但他依然不允許大權旁落。
在選擇風險投資商時,劉強東喜歡那些“對電子商務行業一無所知”的,以防止對方干涉企業決策,指手畫腳。劉強東在簽訂每一份融資合同時都非常謹慎,幫他把關的是國內外的知名律師事務所。在幾百頁的合同中,劉強東一定會明確投資人和京東的權利分界線,比如運營層面投資人是沒有任何權利的。對于投資者為京東任命高管的提議,劉強東基本都是持拒絕的態度。
為了防止像沃爾瑪那樣的戰略投資人帶著最終控制京東的目的來投資,劉強東在選擇資本的時候還是偏重于風險投資人。而私人投資劉強東只接受了沃爾瑪家族、李彥宏、梁伯韜以及另外一個不太方便公布姓名的人,劉強東看重的是他們在各個領域帶來的影響力。對這四個投資人,劉強東給的股份都不到1%,這樣的持股比例對他的控制權幾乎沒有任何威脅。
在跟投資人談判的時候,劉強東基本不會親自出面,他只是為自己的企業做一個估值,確定控制權的底線,就放心地交給手下的人去做,并授權他們只要在這兩個原則之下,其他的商業條款和法律條款都可以讓步。
“我覺得一個創業型企業,如果喪失控制權的話,還不如把它賣掉。這是我定的一個底線,如果有一天我喪失了京東的控制權,我就直接把它賣了,我就徹底退出去拿錢走人。我絕對不允許沒有控制權的情況下,還要占有這個公司的股份,還和投資人在這鬼玩,我沒有這個時間精力。”這是劉強東對控制權的理解,他在這個底線畫好的圈子里與資本博弈。
《若有所失:漫步在歷史和經濟的叢林中》
作者:何帆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4年2月
薦讀理由:
這是一本思想隨筆集。從英國的金本位制不經意的確立到其與國際金本位制的淵源,從美國歷史上剎那出現的唯一改革到日本歷史上的以退為進,從東亞金融危機到由希臘引發的歐元危機,從人口漲落到國家沉浮,作者旁征博引,所述看似是迷失在歷史大潮中的細節,背后卻有與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隱喻。每一個命題都是智慧的沉淀,曾經的過往和現實的無奈,都教會我們:記住歷史,才能更好的把握未來。在這些思考中,你可能學不會當下可用的“屠龍之術”,但是可以讓你的思想受到一次深邃的洗滌。
《利率市場化——突圍中國債務困局》
作者:鄧海清 林虎
社科文獻出版社 2013年12月
薦讀理由:
當前中國正值轉型時期,債務問題和利率市場化推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當前中國也面臨著大量的債務問題,部分產能過剩的行業仍然占用金融資源阻礙經濟出清,地方政府對于融資成本不敏感導致債務迅速攀升,經濟下行周期企業盈利下滑尚未完全反應為銀行的不良資產,房地產周期啟動加上金融自由化進程引發居民部門負債隱憂,能否順利解決這些問題將決定中國未來數十年的發展路徑以及資本市場的命運。而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利率市場化進程已經進入最后的收官階段,在這一時間回顧利率市場化的理論研究和國際經驗,同時與債務問題結合起來,也具有重要的現實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