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華
總法律顧問制度作為企業法務制度的核心被寄予厚望。民營企業也因為此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而強化了企業法務工作,民企總法律顧問也開始建立。可以說,企業法務間的聯系空前強化,企業法律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視,與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空前繁榮,原先沒有任何吸引力的企業法務工作也吸引了眾多律師重新投身企業,總法律顧問們也開始走向前臺,頻頻成為新聞媒體的寵兒。
近十年來,應該說央企的法務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國企法律顧問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企業對法律工作的重視較之以前有大幅提升,依法決策、依法經營管理、依法處理各種經濟糾紛和法律案件、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工作體系逐步形成,部分企業在全系統內建立了企業法律風險管理體系,法律人員在企業改組改制、兼并破產、“走出去”和對外投融資等重要經濟活動中的開始發揮作用,企業各項基礎管理、合同管理、知識產權管理、糾紛案件管理等內部規章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
然而,上述僅是企業法務工作整體建設的成就。總法律顧問制度自身建設,經過十多年的強力推行,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實際上總法律顧問們的地位依然偏低。一項針對100家大型企業的調查發現:只有44家企業的總法律顧問進入企業領導班子;38家的企業總法律顧問相當于總經理助理和三總師(總工程師、總會計師、總經濟師)的級別;8家企業的總法律顧問屬于部門經理級別。考慮到有48%總法律顧問系兼職(多由副總擔任),真正的專職總法律顧問的地位和作用,恐怕比上述調查結果還要糟糕。如果將民企也考慮在內,結果將更加不如人意。
過去十年的實踐來看,企業對傳統法務部門的職能和作用顯然有了比較清醒的客觀的認識,而一系列重大法律風險事故的出現,更是強化了這一認識,這也是為什么民營企業也紛紛設立法律部門的原因。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法律部門的編制和預算較之以前有天壤之別,企業處理傳統法律事務也更加專業和完善,這也是總法律顧問制度推行以來令人欣喜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根據上述調查報告,企業顯然不認為法律事務方面的日臻完善對企業重要到足以支撐總法律顧問入董,并在決策中承擔有意義的角色的地步。這一來自市場的信號說明如果總法律顧問只干傳統法律業務,干得再好也沒有可能達到預期目標;這是因為傳統法律業務對企業的貢獻有限。
上述分析意味著總法律顧問要想成為真正的高管,必要擴大企業法律事務的領域,要解決干什么的問題。顯然,不增加新的職能,總法律顧問制度有隨時廢止之虞。實際上,總法律顧問的設計者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過去十年,企業法務增加了全新的職能:識別、預防和管理企業法律風險,中國移動等央企甚至建立了全系統的法律風險管理體系。在后期,國資委的主政者,甚至更近一步,提出法律工作要與企業經營管理深度結合,這顯然是一個支撐總法律顧問制度繼續前行的方向。但是,上述法律風險管理業務的設計和實踐顯然沒有太多效果,總法律顧問地位目前依舊偏低,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問題:總法律顧問怎么干的問題。
參與重大決策是對總法律顧問地位的肯定。即使進入了董事會也不一定能體現總法律顧問的價值,這只能提供體現總法律顧問價值的機會。如果總法律顧問在討論決策事項時不能提出任何有價值的意見,只是一味反對或是干脆沉默,總法律顧問們怎么進的董事會還會怎么退出來。
強推總法律顧問制度,就像強迫一個五音不全的人上星光大道,很多時候不是一種榮耀,而是一種惶恐不安。個中滋味,總法律顧問們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