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昱
從2013年開始,中國互聯網弄潮兒在金融領域實現井噴式發展,相關爭論也隨之升溫。總的看來,作為創新的產物,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合理存在的客觀現象,滿足了實體經濟發展以及投資者的需求。
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金融所拓展的諸多業務領域,與中國金融深化改革的諸多思路相契合,有助于打破中國金融業的壟斷和惰性。隨著微信、支付寶等客戶數的不斷積累,互聯網企業如同“門口的野蠻人”,成為提供金融服務的理想平臺。
互聯網金融去中介化的特點,改變了傳統金融機構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一定程度上解構了已有資源配置格局。一是,資金通過互聯網渠道流向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再由這些專業金融機構將資金投向債券、股票等投資工具。客戶實際上是通過投資金融產品獲得收益,互聯網平臺替代了商業銀行的“代銷”作用。二是,資金通過互聯網平臺直接流向資金需求方,如P2P網貸。互聯網平臺發揮信息中介、擔保、信用增級、貸款等多重作用。
短期來看,互聯網金融剛剛開始起步,從業務量、余額亦或產品種類、數量上,尚無法比肩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理財的存款搬家效應也在逐漸衰減。一方面,“寶寶軍團”吸納的客戶資金最終投向貨幣或短期債券型基金,其收益率會回歸到3%—5%的行業正常水平,靠補貼回報獲得的高收益不可持續。另一方面,隨著未來存款利率的全面放開,市場化的銀行存款利率也將走向資金均衡價格。
但長遠來看,通過戰略合作、并購、申請金融牌照來做大資產端,互聯網金融機構將逐漸構筑起對抗傳統金融機構的全面競爭格局。值得強調的是,互聯網金融帶來了一些本質變化,即它改變了客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使得金融不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種公平合理交易的商品和服務。隨著互聯網金融方式的普及,客戶發現除了銀行之外還有一些門檻更低、更為便利的其他選擇。他們自然會將互聯網金融服務與傳統金融服務進行比較,并對傳統理財金融提出新的需求,或者直接“用腳投票”。
可以預期,未來互聯網金融還將發起極具沖擊力的擴張,傳統金融機構將嘗受互聯網金融帶來的長期競爭壓力。盡管互聯網金融來勢洶洶,傳統金融機構也未必一敗涂地。互聯網金融的成功要素主要包括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創新合作的互聯網基因、客戶與服務體驗、聚合并挖掘大數據,開放共享的平臺型經濟模式,聚焦小微客戶,創造金融新規則,以及多樣化的跨界經營。但是,其未來發展的障礙在于:已有優勢并非牢不可破、電商平臺優勢不等同于金融平臺優勢、監管制約的風險、流動性管理的風險、信貸業務短期難以做大做強、欠缺高端客戶的定制化服務能力等。傳統金融機構的部分專業優勢是互聯網企業無法替代的。
在新技術和新的生產方式所帶來的新潮流中,引領者創造超額利潤,追隨者保持不被淘汰,而那些動作慢的、或者選錯了方向的企業則可能遭遇淘汰。為了盡快擺脫潮流追隨者的地位,做互聯網金融的推動者,傳統金融機構應有自我革命的勇氣,勇于給自己“動手術”,將真正的互聯網基因植入體內。
首先,互聯網金融在聚攏客戶、提升客戶體驗方面的比較優勢值得深入學習和借鑒。傳統金融機構應在“大數據”戰略引領之下,綜合分析自身資源特征、客戶行為趨向變化、主要競爭對手戰略等因素的基礎上,擬定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并盡快付諸實施。比如,率先開發差異化的一站式個人金融服務移動平臺,多渠道搭建和完善客戶接觸體系等等。
其次,在信息經濟時代,平臺資源成為金融服務拓展的重要抓手。傳統金融機構應充分意識到“平臺為王”對經營拓展的積極意義。一直以來,龐大的網點資源是傳統金融機構接觸客戶的核心資源。然而,主要依托物理網點接觸客戶顯然已難以適應信息經濟時代客戶經濟行為變化的需要。與主流電商平臺和社交平臺相比,傳統金融機構的用戶數量處于劣勢。因而,對傳統金融機構而言,在持續推動網點轉型的同時,透徹理解網絡經濟時代消費者的行為特點,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便捷的流通和消費平臺,事實上也就掌握了潛在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