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碧壘
[摘要]有人認為視唱練耳僅僅是音高和節奏的技術訓練課,這和當前大多數視唱練耳課程脫離實際音樂作品的教學模式有關。文章以主調音樂作品為訓練對象,從實際音樂的旋律和伴奏兩方面論述了音樂作品在聽覺訓練中的運用。
[關鍵詞]主調音樂;聽覺訓練;音樂作品
音樂聽寫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體會樂曲表達的情緒,用聽覺來分析樂曲并能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在傳統的練耳課程里包含音程、音組、和弦、節奏、旋律等練習,這些練習大多與實際作品脫離,形式單一,在練耳課上僅僅依托鋼琴來逐一訓練必然會顯得枯燥,教學效果也不理想。的確,這些相對濃縮的練習作為視唱練耳課程的基本功訓練是有必要的,但是與音樂本身完全脫離并不是“練耳”訓練的初衷。要想真正提高練耳能力,實際音樂的記譜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可以把上述幾種要素從音樂作品中分解出來訓練,然后再融入作品中聽辨,或者先聽記音樂作品再針對薄弱環節進行基本要素的訓練以強化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
一、聽辨音樂的旋律聲部
(一)聽辨音高
旋律是表現音樂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有調式意義的。因此,在聽辨作品中的旋律時有針對地練習調內的音程、音組,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調內練習可從音程開始,到三音組、四音組,逐步增加音組的長度,并配合完整的和聲進行,由短到長,再提取作品片段聽記旋律。音程難度遞增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音程難度的判斷僅僅依據音程大小來定(即音程越小越簡單,音程越大越難)是不正確的。和聲或者其他因素也會影響音程難度,有時音樂中出現的大音程比小音程更容易把握。教師對旋律片段的選擇也應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
(二)聽辨節奏
熟悉各種節奏型的形態和讀法是聽辨節奏的必備條件。旋律聲部的節奏聽辨,首先要把旋律中的音高和節奏剝離。聽旋律寫節奏的訓練有助于提高此類型的節奏聽辨能力。音樂作品中的節奏一般不是獨立存在的,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節奏特點。比如新疆民歌常常出現切分節奏、蒙古民歌里也時常用連續的附點節奏來模仿馬蹄聲……教師選擇音樂作品的旋律片段時,可以某一節奏型為重點來練習(比如作品中反復出現的節奏型)要求學生聽記,待學生熟練掌握后,可選擇一些節奏變化較多的音樂作品,逐漸增加聽記難度。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選擇旋律的片段時一定要注意音樂思想的統一以及藝術表現的完整性。
二、聽辨音樂的伴奏部分
(一)聽辨和聲功能
伴奏是以某種織體為依托,建立在主要音樂主題基礎上的一系列和聲進行,并適當加入各種具有色彩性作用的和弦外音構成。聽辨伴奏必須有一定的和聲基礎。音樂作品的伴奏多以和弦的形式出現:有分解和弦、柱式和弦,有七和弦、九和弦以及省略某音的和弦等等。伴奏里的和弦形式多樣,遠沒有我們在基礎樂理課上學的密集排列的原位與轉位那么簡單,很多時候需要我們有一定的“眼力”才能看出來。而作品伴奏的分析也不能僅憑理論作出判斷,更要求我們結合實際音響來得出結論。
和弦的功能不一樣,其聽覺色彩也會有區別。若要提高和弦功能的聽辨能力,在鍵盤上做和聲題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可選取一些旋律片段,要求學生在鋼琴上為旋律配和聲,或者教師從音樂作品里選擇一些短小的和聲模塊供學生在鋼琴上模仿并編配旋律。這些練習會使學生在無形中主動地進行和聲排列,并在內心形成和弦和聲功能連接的色彩。
(二)聽辨和弦音位
和弦練習可從密集排列的和弦開始漸漸過渡到開放排列,從正三和弦到副三和弦再到屬七導七逐步到更難的和弦,隨著和弦的增多,聽辨會越來越難。往往一個和弦中某音移動半音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和弦。此外,音樂作品中也常常出現和弦外音,它的加入也會讓和弦的音響產生一些變化。聽辨和弦音位的前提離不開構唱。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作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伴奏風格,而后提取作品里的和弦借助鋼琴來練習聽辨,先聽再唱。構唱時可從低音聲部至下而上,也可從高音聲部至上而下,又或者從中間往兩邊分別構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一次只能唱出一個音,而伴奏里的和弦音常常是同時發出的,因此,我們需要借助想象來完成和弦的立體音響的構建。通過想象,和弦的音響色彩可以存入大腦,以致在聽辨時可以迅速調取相同的音響來判斷,這也是訓練內心聽覺的一種方式。
用以上的練習作為基礎,再來進行音樂作品伴奏的聽辨就不那么費勁了。音樂作品的音響一定比單純的鋼琴彈奏豐富許多,這些豐富的音響也會讓聽辨變得更加有趣。
三、結語
視唱練耳課程作為一門音樂基礎學科,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和感受音樂作品,而不能狹隘地認為它是僅僅練習音高和節奏的技術訓練課。另外,所有的技術訓練也都是為感知、了解、表達音樂服務的,脫離了音樂本身的技術毫無意義。在練耳課上使用的音樂作品既不是單一的音樂要素組成,也不僅僅是各音樂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按照“一系列諸如旋律、和聲、復調、曲式、配器及現代作曲技法等等技術手段”組合起來的音響整體。因此,在聽覺訓練中運用音樂作品片段,有助于提高多聲部的聽覺能力,最終訓練成真正的能“聽”音樂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