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以第三方支付和P2P模式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呈“井噴式”增長,各類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可謂是“百花齊放”。互聯網金融在給用戶帶來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務的同時,也醞釀著潛在的金融風險。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金融創新的層出不窮,如何平衡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監管問題,是互聯網金融發展道路上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創新 監管 平衡
所謂互聯網金融,筆者認為,是金融行業與互聯網通訊技術相結合、相互滲透的產物,借助高效、便捷、精確的互聯網、移動終端、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手段而進行的金融活動。2013年,互聯網金融已賺足人們的眼球。它的出現,使傳統金融備受煎熬,倒逼著傳統金融業提升服務質量及加速創新轉型,給現代金融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百家爭鳴
隨著我國金融業的不斷開放,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眾籌融資、互聯網虛擬貨幣以及其他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等新型的金融服務模式迅速崛起。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格局,可謂是百花齊放。大致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互聯網支付模式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第三方支付業務,在我國始于上世紀末,1999年3月,國內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首信易支付開始運行。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在國外成熟的電子商務推動下發展較早,比如在全球比較成熟的用戶最多的PayPal。我國互聯網支付起步較晚,但在高速增長的互聯網用戶和移動終端用戶的優勢下,我國第三方支付發展較快,以支付寶、財付通、塊錢、銀聯在線、付匯天下等為代表。最近幾年,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規模穩步上升,截止2013年底已接近5.4萬億元人民幣。
(二)網絡融資模式
1.電子商務平臺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2010年,阿里小貸成為我國首個專門面向電商提供貸款的小額貸款公司。截至2013年底,阿里小貸客戶總量超65萬家,累計貸款超過1500億元。2012年11月京東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上線,同年12月,蘇寧成立了重慶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同年是繼阿里、京東后第三家基于電商平臺的放貸公司。
2.P2P(Peer to Peer)網絡貸款。P2P網貸公司通常情況下扮演的是中介機構的角色。2007年我國第一家P2P網貸公司“拍拍貸”上線。截止2013年底,全國P2P公司總共523家,成交額超過900億元。
3.眾籌融資(Crowdfunding),即大眾籌資,是指利用預購的形式,向廣大線上客戶募集項目資金的金融模式。國內第一家眾籌平臺“點名時間”是國內最大也是最成熟的網絡眾籌平臺。其他知名的新興眾籌平臺有眾籌網、追夢網、天使匯等等。
(三)虛擬貨幣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不少門戶網站、網絡游戲運營商為了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規定一定價值的網絡虛擬貨幣供用戶在自家平臺內使用以提高用戶的消費感受。目前流行的虛擬貨幣有Q幣、網易幣、新浪U幣、魔獸幣等。最近被全球熱議的“技術烏托邦式”的比特幣,其打破了固定平臺的使用限制,成為全球最著名的虛擬貨幣。
(四)渠道業務
金融機構的信息化過程始終沒有停止過,采用信息技術對業務進行改造重組,實現運營電子化、網絡化。其中,銀行的信息化技術始終處于領先地位,有著國際領先的金融信息平臺,由自助銀行、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等構建而成的綜合服務體系。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所在
回顧2013年,許多人稱其為“互聯網金融元年”。這一年,伴隨余額寶的脫穎而出,我國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層出不窮,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它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有著與傳統金融所不具備的優勢,同時金融創新也加劇了混業、大融合和產品復雜化,使金融產品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資金的融通更加高效。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創新有以下幾方面:
(一)支付方式的創新
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三方支付的創新。隨著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第三方支付行業也從無到有,不斷壯大。它的優勢在于其基于互聯網pc端或移動終端擁有龐大的客戶資源及較好的客戶體驗。支付終端新的革命使它的魅力展現在更有針對性的“貼身金融服務”。
(二)智能滿足用戶需求
在大數據時代下,電子商務平臺挖掘各類金融相關信息,通過互聯網掌握用戶交易記錄、評估用戶信用等級、分析財產狀況、消費習慣等,從而針對具體用戶量身定制合適的服務,滿足用戶各種資金的需求,從而做到與用戶交互的易用性與便捷性。
(三)渠道的變革
在交易環節,互聯網能夠及時獲取供求雙方的信息,通過處理形成連續、動態的信息序列,進而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在信息幾乎完全對稱、交易成本極低的情況下完成信息的整合,具體體現在金融渠道的虛擬化,為客戶提供具有多樣化的金融解決方案。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創新與風險并存
金融界的每一次變革往往與金融風險相伴而行,互聯網金融亦是如此。進入2014年,互聯網金融持續火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各種風險也日益顯露,備受關注。
(一)網絡安全風險
作為現代信息技術與金融活動相結合的產物,互聯網金融不僅繼承了傳統金融活動所固有風險,還面具有互聯網通訊技術本身存在的風險,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網絡安全風險。3月14日,央行喊停手機二維支付和虛擬信用卡業務,隨后,某網站被爆出存在安全漏洞,個人信息、資金賬戶面臨威脅。一時間,互聯網金融網絡安全問題受到嚴峻挑戰。相比于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金融的業務主要通過展開互聯網平臺展開,一旦網絡安全出現問題,金融活動就無法展開,有時甚至涉及到龐大的資金數額以及企業商業秘密信息的泄露,因此安全問題不容小覷。
(二)法律風險
其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傳統金融在現實意義上所面臨的權利與義務風險,這類風險是由金融業務觸及法律底線,從而引起與傳統金融業務無本質差別的風險;另一類是由互聯網金融的立法相對滯后和模糊所引起的風險。由于互聯網涉及諸多領域,包括網絡技術、信息科技、金融管理等,目前的法律法規尚不能明確定義互聯網金融機構及準入制度,互聯網金融公司魚龍混雜、參差不齊,互聯網金融的立法難度大大增加。
(三)監管缺失風險
一方面由于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與監管制度不相適應,目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各領域之間界限模糊不清,是混業模式。而我國的監管模式是“分業經營,分業管理”,所以,在當前的監管模式下,很難界定哪個部門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監管,難免會出現監管真空;另一方面,我國法律法規不健全,國內眾多互聯網金融機構未被納入監管體系,比如P2P公司缺乏監管主體,只能通過行業自律約束。這些無疑都將會擴大我國影子銀行的規模,給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留下巨大的風險隱患。
四、行走在創新與監管十字路口上的互聯網金融
有人預言說“如果把2013年作為互聯網金融發展元年,那么2014年將是互聯網金融監管之元年。”在金融發展史來看,互聯網金融可謂是初出茅廬的一匹“黑馬”,如何馴服使其奔跑在正常軌道上來,國內外都沒有太多的經驗可言,監管部門只能按發展形勢慢慢摸索。當前監管部門面對的難題就是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監管之間的平衡問題,不能僅僅重視監管問題而扼殺掉其創新活力,也不能為了維護傳統金融利益而出臺非理性或偏激的監管政策。平衡創新與監管問題首先要遵循有兩條底線:
首先,我們要堅守互聯網金融鼓勵其創新發展的底線。即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實施不能以遏制創新和降低金融效率為代價。一方面,只要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節約金融服務成本,提升金融運作效率,有助于金融業健康發展并最終服務于消費者的金融創新,都應該支持。另一方面對于打破傳統金融業的局限,促進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特別是對防范金融壟斷、維持有效競爭、穩定金融市場的,都應該積極鼓勵。
其次,我們要把握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限度。一方面遵守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規律,最大限度的降低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政策建議應該更多的在金融監管和消費者利益之間尋求平衡點。此前,央行針對互聯網金融違法行為也表示堅決不能觸碰法律邊緣,即不能吸收公眾存款和不能非法集資的兩條底線,其核心要義也是出于保護消費者利益為根本。
總之,行進在創新與監管這個十字路口的關鍵時刻,對互聯網金融最好的監管即是適度監管,鼓勵其創新,使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市場法則上來,同時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基本原則,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使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明雄,譚盛輝.互聯網金融前途幾何[J].資本與法治,2013.(5):66-68.
[2]潘正彥.守住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底線[N].文匯報,2014.4.1(5).
[3]巴曙松,諶鵬.互動與融合: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競爭新格局[J].中國農村金融,2012(24).
[4]李文龍,張末冬.互聯網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平衡支點在哪里[N].金融時報,2014.4.
作者簡介:羅明(1989-),男,河北唐山人,金融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