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彬彬
金融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短缺資源,我國金融資源的地區分布存在著較明顯的差異,研究金融資源的區域分布差異,將有利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從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金融資源的概念及特征
(一)金融資源的概念
所謂的金融資源是由三個緊密相關的資源層次構成,第一層次為基礎性核心金融資源,是金融資源最基本的層次,該層是指廣義的貨幣資本(資金);第二層次為實體性金融資源包括金融組織體系和金融工具體系兩大類,是金融資源的中間層次;第三層次為整體功能性金融資源,是指貨幣資金運動與金融體系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結果,是金融資源的最高層次。
(二)金融資源的特征
1.金融資源具有中介性。所謂的中介性是指金融資源是一種具有中介性的社會資源。它連接著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兩極,一極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初始條件,另一極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期目標,它也是連接資金盈余方和資金短缺方的橋梁。
2.金融資源具有可流動性。所謂的可流動性是指金融資源所涵蓋的融通的活動、融通的機構、融通的市場等各有關方面的總稱。金融問題的核心是貨幣、資金、資本的融通。
3.金融資源具有配置性。金融資源的配置性是指金融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資源,在所有經濟資源中是起支配性的資源,通過金融資源的配置可以配置其他一切稀缺資源。
4.金融資源具有先導性。金融資源的先導性是受金融資源的可流動性、信號傳遞性以及金融資源的支配作用共同作用決定的。金融資源的先導性是指金融資源對經濟利益的追逐要優先于任何實體經濟,同時金融資源對社會的生產要素起著引導作用,它決定著生產要素的結合方式(這種結合方式包括生產要素結合的內容和方式)。
二、關于區域金融資源配置的相關研究
研究我國區域金融資源配置問題需要正確把握三個關系:一是正確認識實體經濟資源的稟賦與金融資源配置制度的關系;二是怎樣看待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優先與兼顧協調發展的關系;三是如何處理我國假如資源配置制度的整體一般與地區金融政策環境的區域差異關系。金融資源在空間上配置的根本途徑是區域貨幣資金(資本)流動,它也是區域金融成長的重要體現。張軍洲、唐旭(1995)對區域貨幣資金(資本)流動進行了較早研究,認為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水平的差異共同構成區域金融分布差異的關鍵因素。但他們的研究樣本時間區間較短,使用的統計數據較為零碎。梁宇峰(1997)提出了一個簡易資本自由流動模型,分析了資本邊際產出與資本流動之間的關系,指出資本的自由流動而勞動力、土地的非自由流動會在改革初期擴大東西差距。汪興隆(2000)認為貨幣區域配置失衡是東中西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并分析了區域貨幣資金失衡的具體原因。殷德生、肖順喜(200)以區域金融的研究為題,對有關區域金融發展差異進行了實證性分析,但他們的研究只是列舉了一些地區金融資源差異的數據,沒有提出統一的指標和衡量方法。胡永平等(2004)通過實證研究得出:1979~2002年期間,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的儲蓄投資呈現出基本相同的變動趨勢,這意味著區域間的投資與儲蓄可能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從而進一步揭示區域間資金(資本)流動是有限的。Genevieve Boyreau-Debray和Wei(2004)的研究表明:我國各區域間的儲蓄投資相關比率在上世紀90年代相較于80年代有所上升,并發現在不同區域之間的消費風險承受程度有明顯的下降趨勢。這意味著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區域間的資本流動性出現減弱。高全勝(2003)得研究也發現,1978 年后到上世紀80年代,地區間的資本流動開始減緩,并沒有出現預想的加速現象。而在90年代初,資本流動呈現“黏性”趨勢。郭金龍、王宏偉(2003)認為不論從短期還是長期看,資本流動都是按增長水平的決定因素之一,從而也是影響區域經濟差距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們從資金(資本)流動的渠道出發,進行研究得出:從財政轉移支付的視角來看,東部發達區域以稅收的形式將資金上繳國庫,而中央政府通過財政政策使這部分資金流向中西部地區。從銀行的資本流動視角來看,由于中央銀行的再貸款主要傾斜于中西部,這樣資本流動的方向總體上是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流動,但受利益驅使,資本又會從收益率低的中西部地區再反向流回收益率較高的東部地區。從資本市場流動渠道來看,資本總是趨于從欠發達的中、西部區域流向較發達的東部區域。因此,可知西部地區是資本凈流出的地區,中部地區基本持平,而東部地區則是資本凈流入的地區。豆建民(2005)則認為,國內資本主要向經濟增長較慢省份流動并且其流動程度不斷增強,促使了各省之間的GDP增長率差異顯著下降。鄭長德等(2006)采用Feldstein-Horioka方法,從時間和空間序列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資本流動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在全國范圍內,資本是近似于自由流動的,其基本趨勢是從中西部地區流入到效率較高的東部地區。另外,譚慶華從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討論了區域金融的競爭力。催滿紅則指出金融資源的配置既是經濟工作的基礎環節,也是經濟工作的戰略環節。
三、簡要評述
國內對區域金融資源差異的研究多是有關數量方面的研究,有關質方面的研究較少;對區域間資金流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區域間資金的流動性、區域間資金的流向以及區域間資金流動對區域間差距的影響等三個方面。在衡量資金流動性方面,不同的學者采用了不同的流動性衡量指標和方法進行研究。常見的主要有以三種衡量指標:一是資金流動的相對規模指標(豆建民,2005);二是儲蓄投資相關率指標(高全勝,2003;Genevieve Boyreau-Debray和Wei,2004;胡永平等,2004);三是消費敏感性檢驗(Genevieve Boyreau- Debray和Wei,2004)由于運用的資本流動性的衡量方法不同,學者們研究得出的區域間資金流動性的結論存在較大差異。
參考文獻
[1]董金玲.我國區域金融研究綜述與展望[J].經濟學動態,2008,(11).
[2]張璟.我國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研究述評[J].財經界,2008,(02).
[3]鄭長德.論區域金融學[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2).
[4]麥勇.自由化進程中的中國區域金融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5]鄭長德.中國區域金融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6]郭金龍,王宏偉.中國區域間資本流動與區域經濟差距研究管理世界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