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營銀行的設立是打破金融壟斷、推動中國金融走向市場化的里程碑之舉。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能夠降低金融改革風險、推動金融主體多元化、完善地方金融組織體系、促進銀行業市場化競爭;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也面臨培育市場信用、跨越管理障礙、防范經營風險、形成差異化經營模式等諸多挑戰。
【關鍵詞】民營銀行 意義 挑戰 對策建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這是金融體制改革實質性的突破,是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關鍵內容,它必將翻開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新篇章。雖然只有阿里巴巴、騰訊等10家民間資本獲得了發起設立5家民營銀行試點的機會,但是,這仍將被視為打破中國金融壟斷、推動中國金融業真正走向市場化的里程碑之舉。
大家知道,作為第一家由民營資本作為主發起人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成立的18年來,中國民生銀行成了具象征意義的唯一的民營銀行而孤獨地存在著。盡管我國的銀行都進行了股份制改革,引進了民間資本,但無論是國有四大銀行戰略投資者的引進,還是城商行和農商行的股份制改造,民間資本作為主發起人的資格均被莫名其妙地剝奪,原因在于在沒有法律依據。即便是村鎮銀行,也必須由國有銀行來牽頭,否則就無法成立,各種各樣的“玻璃門”成了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最大的制度障礙。
中國的銀行業自2005年股改以來,從破產的邊緣迅速成長為全球最賺錢的銀行機構。但中國的實體經濟、中小企業乃至金融安全并未因此而受益。銀行業依靠“價格壟斷”和“準入壟斷”這兩大利器所獲得的暴利,鑒于現實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等問題,銀行更傾向于有政府背景的基礎設施項目貸款。4萬億投資主要投向地方的投融資平臺和大型企業,甚至是沒有效率的大企業。大量中小企業很難從主流的金融機構獲得融資,只能另辟蹊徑。地下金融猖獗,不斷集聚風險。溫州的跑路事件,去年的“錢荒”都明白無誤地昭示,中國經濟中存在風起云涌的暗流和風險,影子銀行的擴張、產能過剩的痼疾,以及中小企業長期制度性的融資難題,根子都在于金融改革的滯后和金融壟斷。壟斷的銀行體系既無法滿足實體經濟的需求,更無法保證中國金融系統安全,反而成了中國金融最大的體制風險。在美國,以銀行命名的機構有8500多家,而我國只有可憐的1000多家;在美國占銀行業數量90%以上的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小銀行,而中國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村鎮銀行到不到10家。中國金融機構總體上并不能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唯有放開金融業,建立多主體的金融機構、進行多元化的金融創新,才能在抑制銀行業暴利的同時,構建更合理的中小企業融資的途徑,才能彌補中國金融的短板,提升中國經濟的軟實力,避免在國際經濟博弈中的瘸腿效應。
一、充分認識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重大意義
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既是擴大民間投資市場準入范圍、激發民間資本活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完善金融市場組織體系、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舉措。
一是能夠降低金融改革風險。長期以來,由于投融資渠道狹窄,大量民間資本以民間借貸形式流向房地產、高利貸等領域,這種“傳銷式”高利貸發展到一定程度,將加大資金鏈斷裂的潛在風險,對金融體系有序運行和經濟穩定發展造成巨大隱患。允許民間資本設立民營銀行,使民間資本走上法治化軌道,既能充分釋放民間金融蘊含的能量,又能有效控制和防范民間金融風險,從而能夠確保社會信用總量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是能夠推動金融主體多元化。我國高度集中的金融體系與高度分散的企業體系之間不相適應。企業體系是居頂層的大型企業少,居底層的小微企業眾多,呈正金字塔形分布,金融體系是大銀行占主導地位,專門服務小微企業的小型銀行數量很少,呈現倒金字塔結構。發展民營銀行有望打破金融體系倒金字塔結構,完善多層次的金融機構體系,解決金融體系與企業體系不匹配的難題。
三是能夠完善地方金融組織體系。目前,我國大中城市金融服務能力過剩,縣及縣以下地區金融服務能力明顯不足。發展民營銀行,可以發揮民營銀行深度掌握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各種信息,有效識別和控制風險的經營特點,進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組織體系,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升西部地區特別是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四是能夠促進銀行業市場化競爭。我國金融市場競爭不充分。由于金融壟斷,銀行一只手從社會上廉價獲得了資金,銀行另一只手以不是很高的價格貸款給大企業,其坐享利差,而廣大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同時,銀行體系內經營模式高度趨同,在金融產品、服務模式、營銷渠道等方面呈現同質化、運行效率不高。民營銀行作為激活銀行體系的“鯰魚”,將以其自身全新獨特的活力機制,倒逼現有存量商業銀行金融創新和提高服務水平,打破銀行壟斷格局,促進銀行業的良性競爭,緩解民營經濟、小微企業和“三農”面臨的融資約束。這有利于金融機構加強競爭和市場化。
二、理性思考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面臨的挑戰
民營銀行破冰的意義不可否定。同時,我們也要理性認識其面臨的挑戰。
一是培育市場信用。國家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是風險自擔,缺乏國家信用擔保,民眾是否愿意到民營銀行存款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多年來,國有銀行的信用等同于國家信用,國有銀行無論有多少壞賬,都由國家最后擔保和買單;沒有存款保險制度是我國銀行業現有的弊端。一方面承認民營銀行在身份上和以前的銀行一樣,享受國民待遇,一方面又通過種種的制度安排限制民營銀行的經營范圍。國有銀行可以不限范圍,有國家信用擔保,而民營銀行,不僅限制你的范圍,一旦出問題,也沒有國家兜底,沒出生,就已經被列入了另類。很顯然,這不是我們需要的金融改革。而民營銀行作為真正的企業化運營的機構,最好的手段是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二是跨越管理障礙。銀行業是高風險行業,其對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等一系列硬性指標的要求,對信息技術、專業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吸引高素質的銀行人才,建設企業文化是當務之急。
三是防范經營風險。任何投資都需要市場培育期,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需要經歷生死關頭的考驗。銀行業作為競爭性服務業,為應對高杠桿帶來的風險,民營銀行需要強化資本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明確發起人的風險承擔責任,建立發起人與銀行業務的防火墻,嚴格限制對發起人及其關聯企業授信;及時、充分披露財務信息,真實反映機構運營狀況。這些決定了民營銀行具有更高的風險性,一些經營不善的民營銀行將有破產和倒閉的可能。一旦經營破產倒閉會發生風險外溢,進而產生很強的連鎖反應。因此,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須具備足夠強的風險管控能力。
四是形成差異化經營模式。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在資本管理、內部控制、隊伍培養、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需要艱辛的路要走。民營銀行應該有自己的特色,避免與大型商業銀行“同質化”競爭。在不同的細分領域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量力而行選擇最適合自身“小而美”的特色化經營模式,這也是民營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生存能力的關鍵。
三、完善促進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對策建議
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就是要降低金融業準入門檻,激活民間投資潛力。近幾年,金融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金融業中企業多但融資難,資金多但投資難,這“兩多兩難”的矛盾依然突出。化解這對矛盾,就必須降低金融業準入門檻,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一方面,必須消除行業壁壘,打破頗受詬病的影響民間投資的“彈簧門”、“玻璃門”,將部分民間借貸規范化、陽光化,引導大量民間資本回歸至實體經濟;另一方面,進行市場化改革舉措,以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加快完善促進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舉措,有效彌補金融市場中組織體系存在的缺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從根本上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需要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把握好民間資本具備的條件。可以說,金融是經濟的活動的軸心,是控制經濟活動的總閥門,對于金融業來說,每一步改革均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每一環節改革均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在深化金融領域改革過程中,必須以風險防控為前提,循序漸進。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應吧加強監管這一前提放在首位,通過有效有力的監管,來有序引導民間資本的業內流動,以更好釋放民間資本的活力,積極防范和化解各種潛在金融風險,實現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為了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嚴格考察進入金融業的民間資本所具備的條件以及相關資本的價值取向,防止短期資本蜂擁而上的短期行為。同時要落實好金融監管改革措施和穩健標準,完善監管協調機制,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因此,當務之急是必須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等。
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應當允許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包括中小型銀行在內的各種金融機構,豐富金融機構多樣性。大自然的生態系統能得以平衡和循環發展,正是因為世界上有物種的多樣性。同理,金融生態系統能得以平衡和良性發展,亦要求如此。一個組織體系、機構種類、市場層次等并不健全與完善的金融生態環境,金融資源是難以實現有效和公平的配置的。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就是要讓金融系統內各種大小循環都有,使金融生態環境具有多樣性,豐富多彩。因此,搞好市場化改革,擴大金融業開放程度,需要嘗試設立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包括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這次三中全會提出的,“發起設立”一詞,突破了此前入股或參與重組改造的界線,發起設立的金融機構類型也不僅僅局限于中小銀行,可以包括租賃、消費金融甚至其他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只有貫徹落實好這些金融改革舉措,才會極大豐富金融機構多樣性,使多層次的金融體系得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周小川.適度放寬市場準入支持民資發起設立民營銀行[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3(10).
[2]胡建平,高連和.民營銀行:銀行業的制度創新[J].浙江經濟.2008(05).
[3]馬光遠.“民營銀行”破冰的欣慰與缺憾.中國經營報.2014(03).
作者簡介:韓偉(1970-),男,遼寧營口人,交通銀行營口分行副行長,主要從事經濟、金融等方面實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