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靜
[摘要]文章結合對中國鋼琴音樂作品歷史發展進程的分析,從以主調音樂創作為主流,對古典樂曲、器樂曲和舞劇音樂進行改編,使旋律與和聲賦有中國特色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技法。
[關鍵詞]鋼琴音樂作品;中國;創作技法
作為一個西方的樂器,鋼琴進入我國已有百年歷史。而就在這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鋼琴音樂經歷了萌芽期、形成期、發展期、初步繁榮期、曲折發展期、全面發展期,成為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在鋼琴音樂的發展進程中,一代代音樂家用智慧創作了大量藝術性和思想性俱佳的中國鋼琴作品,為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標志著中國的鋼琴音樂由探索階段開始進入真正的自己創作階段,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創作手法和技巧,形成具有中國風的鋼琴曲。
本文筆者通過對大量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賞析,并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了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技法:
一、以主調音樂創作為主流
主調音樂即多聲部音樂的一種,其主要特點在于旋律可位于任何聲部,加強、陪襯主旋律。我國鋼琴音樂在歷經了單聲音樂、復調音樂時期后,因獨立奏出和聲的鍵盤樂器的廣泛使用、民間音樂中琉特所用的分解和弦織體的影響以及和聲理論研究進展的不斷推進等因素的影響,于20世紀20年代逐步進入了主調音樂時期,主調音樂形式成為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的主流形式,主調音樂作品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占據絕對的主體地位。同時,在鋼琴主調音樂作品的創作中,又呈現出如下特征:
(一)以優秀民歌為創作題材
大眾對音樂作品題材內容的認同,除了音樂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氣息外,還有一個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主題要深入人心,其能夠反映當代社會中一些主流的、積極的群眾話題和語境。而幾千年來浩如煙海的民歌中,它的題材幾乎呈現和反映了人民的性格、感情與理想、追求等方方面面。因此,在千百年來的演唱實踐中,民歌又逐漸形成了各種風格特色的音樂體裁。中國鋼琴音樂家要創作出我國“本土化”的主調鋼琴音樂,必然要從民歌之中汲取營養。故而在后期的創作過程中,大量運用了民歌作為素材進行創作,成就了更多更具創造性的鋼琴音樂作品。如《陜北民歌主題變奏曲》《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搖籃曲》《變奏曲》《農作舞變奏曲》《兒童小組曲》《旱天雷》《思春》等。
(二)運用中西音樂語言進行融合創作
中西音樂融合是中國主調鋼琴音樂發展的總趨勢。主要是在相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與非主調鋼琴音樂相比,中國主調鋼琴音樂的主旋律HYPERLINK“http://zhidao.baidu.com/search?word=%E5%A3%BO%E9%83%A8&fr=qb_search_exp&ie=uff8”聲部占有絕對優勢,并使用了西方的樂器和音樂手段,因此,實現了中西音樂語言的融合創作,做到“中西融匯,雅俗共賞”,是推動中國主調音樂發展的動力之一。
二、對古典樂曲、器樂曲和舞劇音樂進行改編
在眾多西方樂器中,鋼琴是演奏的表現力最為豐富的樂器之一,可以獨自一人通過鋼琴創造出一個完美的作品,塑造一場生動的畫面。而中國作為一個音樂文化濃厚的國度,在鋼琴音樂文化形成之前早已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音樂形式和文化。從歷史上流傳下古典樂曲、器樂曲和舞劇音樂等優秀的音樂作品深受人們喜愛。因此,在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中,許多鋼琴音樂家將既有的歌曲或器樂曲,在保持原曲相對完整性的情形下,改編為鋼琴曲。一方面使優秀的民族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實現借古頌今,古為今用;另一方面又賦予民族音樂新的內涵和意義,使得原有作品形象更加飽滿、內容更加深刻。同時,根據中國傳統器樂曲改編的鋼琴曲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這也是中國鋼琴作品與國外鋼琴作品所體現出不同情感表達方式的重要原因。
(一)對古典樂曲的改編
相較于西方音樂,中國古典音樂在創作手法、表現形式、情感和意境表達上,二者區別較大,西方音樂所要展現的是內涵和意境,中國古典音樂追求的是“韻”、“意”、“神”的傳達和表現。而中國鋼琴音樂通過對古典樂曲的改編,能夠通過鋼琴的音色將中國古典音樂更好地表現出來,很好地彌補中國樂器所演繹的不足,從而將中國古典音樂的內涵完美地展現出來。如王建中改編的現代鋼琴曲代表作《梅花三弄》、陳培勛改編的現代鋼琴曲之作《流水》等。
(二)對器樂曲的改編
20世紀中葉后,在西學東漸過程中,中國鋼琴作曲家在西洋樂器鋼琴上利用中國傳統音樂資源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其中有一部分樂曲即是根據中國傳統器樂曲改編的作品。這類作品不僅繼承了中國音樂美學傳統,同時結合了鋼琴音樂的傳統。如《二泉映月》《夕陽簫鼓》《梅花三弄》《百鳥朝鳳》《平湖秋月》等,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鋼琴民族器樂曲。
(三)對舞劇音樂的改編
鋼琴音樂創作對舞劇音樂的改編,不僅賦予了改編后樂曲的時代氣息,更在保持和忠實于原作風格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其他樂器無法比擬的優勢,使改編后的曲調在原有的表現力基礎上更加豐盈。如《(魚美人)選曲六首》《(紅色娘子軍)組曲》《北風吹》《紅頭繩》等。
三、使旋律與和聲賦有中國特色
中國的審美觀念以“中庸”,注重“神似”,“結構隨意”。因此,中國音樂的旋律調式特點是以民族七聲音階旋律和三音列旋律相結合。同時,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中,為了體現中國民族調式的特點,鋼琴創作曲多以調式風格的特質作為和聲風格的依據,從而使大量鋼琴作品的旋律與和聲賦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如《三十里鋪》(G徵一c徵)、《嘎達梅林》(E羽調式)、《采茶撲蝶》(c羽調)、繡荷包》(c商調)、《繡紅旗》(G徵一c徵)、《藍花花》等,正是依照歌詞提供的內容展開曲調。旋律通順、流暢且色彩斑斕,音樂充滿意境與變化,以其簡單、安寧、舒適的旋律,既符合了歌曲主題的意境,也符合了當下人們的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