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曉英
[摘要]歌曲創作成為現代音樂創作一個普遍的現象。文章從生活經歷、作曲技術、靈感捕捉等三個方面分析研究并總結了歌曲的創作。
[關鍵詞]歌曲創作;旋律;作曲技術;生活;藝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情感,如今,用歌唱來作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另一種語言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所以歌曲創作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和運用,隨之引發了我國歌曲創作的另一個繁榮時期。
什么樣的歌曲才會受大眾喜愛?如何創作才能讓歌曲本身有更長久的生命力呢?
一、豐富的生活經歷是創作的前提
歌曲的創作不同于器樂曲和交響樂,不一定需要上過專門的音樂院校,學過專業的作曲、懂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作曲理論課才可以創作的。
歌曲創作有很強的隨意性和創作普遍性。例如我國的民歌,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勞動人民的創作,他們的創作簡樸而真實,描述的都是他們自己真實的生活和自己內心的實際情感,只是簡單地用歌唱記錄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可以描述身邊的景色,大到山川大河,小到街頭巷尾,如廣西民歌《柳州有個鯉魚巖》、江蘇民歌《姑蘇風光》等;也可以歌頌偉人領袖、軍隊人民,如:陜北民歌《擁護八路軍》《高樓萬丈平地起》等;更多的是描述自己的生活和內心世界,如廣西民歌《長工苦》、山西民歌《繡荷包》《割莜麥》等等。
諸如此類的創作,可以沒有學過作曲,只是描述真實的生活,所以需要的只是單純地去經歷生活,正是這樣的貼近大眾的寫實描述,才更容易打動大眾,引起共鳴。
二、作曲技術的支撐是創作得以發展的保證
創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但是藝術的發展也是要高于生活的。只有創作技術的逐步成熟和完善,才能使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一)傳統作曲技術理論的使用
一個旋律的發展,并且是讓其藝術化,沒有作曲技術的支撐是蒼白且很難發展的。傳統的作曲技術,是后人大量分析了前輩作曲家們的作品,總結出來的作曲四大件——和聲、曲式、復調、配器。這四門課程成為了作曲的基礎課,每一個學習作曲的學生必須完整地、系統地學習這四門理論課程,只有對作曲技術進行認真的學習,才可以運用到創作當中去。
1.一個音程的保持和發展
一個音程,可以是一首歌的動機,對這個音程的保持和發展,就可以寫出一首歌。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由法國作曲家彼爾·狄蓋特創作的《國際歌》,.它的動機音程是純四度:51,緊接著下一句的開頭音程變成了62,音級在由5到6和1到2的過程中推進了旋律的發展,實現了音階上的提高和情緒上的推動,在發展的同時又實現了由51到62的純四度動機音程的保持。同樣的作曲技術,我們可以發展運用,我曾經創作過一首合唱《遠航》,前兩句的音程關系是:31(大三度)21(大二度)5,61(小三度)71(小二度)5,保持了三度和二度的發展,但是由大三度變成小三度,由大二度變成小二度,還實現了以“1”為軸的“倒影”的復調創作技法的運用,這樣致使和聲出現了變化,由大三和弦的明亮變成小三和弦的柔和,實現了和聲的自然流動,豐富了歌曲的情感,使歌曲的表達更為細膩。
2.旋律當中的變化音使用
在旋律當中使用變化音級,其實是源于浪漫派的作曲手法。浪漫派大膽地打破了傳統和聲的進行規律,運用降三級、降六級、降七級等調外和弦為旋律配和聲,隨著這種和聲的出現,打破了常規調性的和聲進行,使聽覺接受一種非常新穎的和聲變化,隨著這種和聲的變化,各種非調性音級的變化音級也出現在了歌曲的旋律里。如苗族的《飛歌》,旋律里就有特性變音b3。b3不屬于我國民族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當中的任何一種,但是b3的出現直接改變了傳統五聲調式的音響模式。我曾經創作藝術歌曲《老師》,在旋律里就運用了b7這個特性音,并且為其配和聲降七級(b7、2、4),豐富了歌曲的情感,使歌曲中對老師的思念之情更為深刻。
3.歌曲創作當中的調性轉換
轉調在歌曲的創作當中是很常見的。調性的轉換可以直接轉換歌曲的情緒,使歌曲的表現力更為豐富。
近關系轉調。近關系轉調是指轉向原調的上四、下五度關系調以及它們自身的關系大小調。如舒伯特的《美麗的磨坊女》,就是由g小調轉向bB大調的,由g小調的委婉到1)B大調的明快,直接轉換了歌曲的色彩,鋼琴伴奏也由g小調段的柱式和弦改為bB大調段的流動分解和弦,使歌曲的藝術表現力直接上升了一個層次。我在創作合唱《遠航》的時候,就運用了F大調開頭,高潮直接轉到了bB大調,由調性轉換推動情緒的發展。
遠關系轉調。除了近關系轉調,其余的調性轉換都屬于遠關系轉調。最常見的是同主音大小調的轉換。如舒伯特的《小夜曲》,就是由d小調轉入D大調的。遠關系轉調的歌曲,相同和聲的保持更少,所以情緒的跳動會更大,就像把人帶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需要重新認識這首作品。我曾經創作一首藝術歌曲《逐》,a小調開始,中間轉入A大調,然后又回到a小調。調式的轉換直接實現了人物的內心由委婉的傾訴到愉快的歌唱,再回到美好回憶的心理活動的描寫。
(二)現代作曲技法的運用
隨著創作的不斷發展,作曲技法也呈現了各種繁榮,出現了創作技術上的多元化發展。我們把這些作曲技術稱為“現代作曲技法”。
1.無聲的創作
談到無聲的創作,要數美國先鋒派作曲家約翰·凱奇(Johncage)創作的《4分33秒》了。這部著名的音樂作品任何樂器或樂器組合皆可演奏或演唱,但比較常見的是鋼琴的版本。演奏者只需要在鋼琴前靜坐,坐夠4分33秒,即可離去。類似這樣現代的作品,它的創作是要告訴人們,“此時無聲勝有聲”,音樂最重要的,不是音響本身,而是聆聽。
2.人聲模擬樂器以及自然界的各種聲音
在現代的聲樂作品當中,很多人聲是用來模擬樂器的,如模擬大提琴的深沉,模擬小號的尖叫;還有用人聲模擬鳥叫、狗叫等自然界的聲音。如湖南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彎》,前面一部分就用人聲發出“咚”、“呲”“嚓”等大自然聲響;由戴于吾創作的《素描三首》之一女聲合唱《春雨沙沙》,前面的歌詞一直是“沙沙、沙沙、沙沙……”都是在模仿春雨的聲音。我創作的無伴奏三聲部合唱《風舞荷》中,描寫青蛙跳水的那一段,全部用了“咚”這個象聲詞,形象地描述了青蛙跳水的歡躍畫面。
3.語氣詞的運用
好多詩人借用“啊”、“呀”等語氣詞抒發感情,離開實詞的實意,更多了讓人們自由發揮想象力的空間。我們聰明的作曲家也運用了這樣的創作手法。例如紅極一時的《忐忑》,是演唱者龔琳娜的丈夫老鑼為她創作的歌曲,全曲沒有實詞,全部用虛詞演繹了一種緊張、恐怖的情緒;還有常思思演唱的《炫境》,胡延江作曲,全曲沒有一句歌詞,全部使用“啊”、“哈”、“啦”完成的。我的作品《逐》就是這樣一種形式,我用了單三部靜止再現的曲式結構,女高音和男中音對唱的演唱方式,全曲沒有一句歌詞,用“啊”和“啦”演繹了一對戀人從相遇、相識到憤怒、爭吵再回歸到美好生活的故事情節片段。
三、捕捉靈感,用心創作,打造完美作品
創作的素材離不開生活,創作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作的完美離不開靈感。一位作曲家可以創作無數的作品,但不是每一部作品都會膾炙人口,一部近乎完美的、受大眾喜愛的作品,都是作曲家用心創作,捕捉到了靈感,并且一定是“有故事”的。
作曲素材可以積累,作曲技術可以學習,但是靈感,卻不是時時刻刻都會出現的。一個成功的演說家,只有先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別人,同樣,一部好的作品,也只有感動了作曲家本身,才能感動更多的聽眾。所以創作需要我們充分地去感受生活,增加我們的生活閱歷,去嘗試沒有嘗試過的事情,捕捉生活中打動我們的每一次感悟,仔細地品味生活中的任何一道菜,無論是甜是苦,認真地接受生活給我們上的每一堂課,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
曾經有一位哲人說過:偉大的詩人、藝術家和作曲家都有這樣的能力,他們能聽見能記錄傳統文化,并能將它傳遞給別人。這位哲人所謂的“記錄”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厚積薄發,是濃縮的真實生活,是深刻的現實縮影,是我們作品足以打動別人并且保持長久生命力的真正靈魂。如果不去用心感受,怎么能“記錄”這么偉大的作品?如何讓別人感受藝術的魅力?生活貴在感悟,創作貴在用心,藝術貴在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