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衛華

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始制定公司法。當時,無資金、無設備、無固定經營范圍和從業人員的“空殼公司”、“皮包公司”大量存在。為保障債權人利益,維護交易安全,穩定社會經濟秩序,公司法制定時確立了法定實繳注冊資本制,并嚴格奉行大陸法系“資本確定”、“資本維持”、“資本不變”的資本三原則。但原公司法在保障交易安全的同時,帶來了市場準入門檻過高、公司競爭能力受制、資金閑置和浪費、市場活力阻滯、公司信用扭曲等弊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發展,市場中要求將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度改為認繳登記制度的呼聲日益強烈。
2005年《公司法》修訂后,公司法放寬了股東首次繳納出資的比例和期限。2014年3月1日,新修訂的《公司法》開始實施,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正式從實繳制轉變為認繳制。從試點情況來看,注冊資本認繳制的實行激發了市場活動,市場主體發展迅速,市場效率有顯著提高。但同時,“空殼公司”、“皮包公司”被合法化,且由于與之配套的社會誠信體系沒有建立,企業信用制度階段性缺失,交易安全隱患突出,企業信用管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信用短板威脅交易安全
新修訂的《公司法》取消了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3萬元、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10萬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冊資本500萬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設立時股東(發起人)的首次出資比例和繳足出資的期限。公司登記機關不再登記實收資本,不再要求提交驗資報告。公司設立時,股東無需實際投入注冊資本,只需承擔按其認繳承諾繳納出資的民事責任。這樣,就非常有可能導致市場主體濫設公司、隨意申報注冊資本、超越認購能力申報注冊資本等問題的發生。與之發生交易的相對方,除需承擔經營不善導致公司不能如期履約的交易安全風險外,還要承擔公司股東不能如期足額實際繳納注冊資本導致公司缺乏履行能力的交易安全風險。在我國市場經濟法律規范仍不完善的情況下,后者給交易安全帶來的隱患更大。
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后,股東繳納出資的方式由股東自行約定,公司登記機關不再進行事先審查。這一方面有利于改變過去實繳制下出資形式受到限制的弊端,更有利于將信用、勞務、商譽、特許經營權、設定擔保的財產、商業秘密等無形資產用作繳納出資,有益于公司的創新和經營,激發市場活力。但另一方面也極易造成市場主體自身公示的實繳出資虛高,使實繳注冊資本對公司債務擔保的功能虛化,給交易相對方正確評估交易對象的信用造成困難,帶來交易安全隱患。
注冊資本認繳制改革必須伴之以社會誠信體系的完善,必須同時建立市場主體信息公示、共享制度和信用約束機制。但新修訂的《公司法》開始實施時我國社會誠信體系并沒有同時建立。現在,一方面《公司法》已經開始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已將公司信用推向市場,與之交易的相對方需要自行判斷市場主體的信用情況,承擔交易安全風險;另一方面社會誠信體系沒有建立,交易相對方獲取市場主體信用情況的手段和途徑不足,法律法規對市場主體失信行為的約束和處罰規定缺乏。公權力突然撤出,私權利尚不健全。企業信用制度出現階段性缺失。投資者和債權人既不能像以前一樣利用經公權力審查的企業實收注冊資本判斷交易對象的信用,也無法從社會誠信體系取得自行判斷交易對象信用的信息,反而造成了信息的高度不對稱,導致市場主體無法識別和評估交易風險,給交易安全帶來了很大隱患。
應對信用管理的新挑戰
市場經濟早已脫離即時現貨交易模式,賒銷已成為市場交易的常態。由此,市場主體只要進行市場交易就必須要面對交易對象到期不愿或不能履行債務帶來的交易安全風險。
新修訂的《公司法》實施以前,公司法律法規規定了最低注冊資本制度、資本繳納制度、驗資制度、資本維持監督制度、變更注冊資本制度和違反注冊資本制度的法律責任等制度。行政機關履行了市場主體對交易對象進行信用審查的部分職能。新修訂的《公司法》實施后,行政機關突然從市場撤出,由股東自己對繳納出資的真實性和合法性負責,完全由市場主體自行對交易對象的信用進行審查,并承擔交易對象的信用風險。
并且,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后,債權人除了要像原先一樣授予債務人企業本身信用外,還要為沒有實繳出資的股東授予如期足額實繳出資的信用。企業信用管理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面臨著挑戰。
更為嚴峻的是,作為注冊資本認繳制配套的社會誠信體系并沒有隨新修訂的《公司法》的開始實施而建立。企業信用管理缺乏必要的手段和途徑,信息嚴重不對稱,導致市場主體對交易對象及交易對象投資者信用風險的識別、評估、應對、控制發生困難。
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只有30年時間,信用基礎還很薄弱。面對突出的交易安全隱患,企業需要通過信用管理管控交易安全風險。
企業首先應當正視行政機關不再對交易對象信用進行事先審查的大勢,樹立自行承擔企業信用管理責任的意識。其次,市場主體應當改變將信用風險管理僅僅停留在交易對象誠信經營的道德水平層面,確立企業信用管理是授信者對信用交易進行科學管理以控制信用風險的專門技術的企業管理理念,避免出面宏觀上重視、微觀上無法執行的境況。再次,企業要建立專門的企業信用管理機構和人員負責企業信用管理,建立交易對象信用信息的收集、管理制度和信用風險的識別、評估、應對、控制制度,從而將交易安全風險控制在事先劃定的可控范圍之內。最后,鑒于我國社會誠信體系缺位,企業信用管理法律法規不完善,信用中介機構不規范的現狀,企業有必要通過各種途徑推動政府和社會盡早建立健全企業信用管理配套制度,以拓寬信用管理的手段和途徑,清除失信的市場主體,凈化市場信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