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琳
[摘要]音樂之所以能夠成為具有典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它具有非物質性、民族性、精神傳遞性等諸個鮮明文化特征,因此,音樂也成為了如今最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通過深入的了解可以對音樂的概念有一個更為明確的把握,從根本上保護音樂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可以從多方面來促進音樂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傳統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正如世界上各個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我國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它的傳承正在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對于傳統音樂正式列入國家文化,文化部部長孫家正也表示喜憂參半,值得讓人欣喜的是傳統音樂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重視,擔憂的是但凡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都是發展現狀并不樂觀的。在現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整體的文化形式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狀態,隨著老一輩民間藝人的逝去,大量的民俗文化被一并帶入塵土,我們就此已經遺失了太多的民俗文化。
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一)傳統音樂的現實處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對于各國的沖擊不僅僅是停留在經濟上,更是對社會發展以及文化傳承有著巨大的沖擊,尤其是傳統的民俗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工業化”的進行讓手工產業幾乎被剝離市場,
“城市化”讓民族風俗銷聲匿跡,城市生活的燈紅酒綠使得無數的傳統藝人不得不放棄了民族特色,無以為生。“現代化”這不僅僅是社會生活進步的標識,更是成為了割據民俗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導火索。科技水平的進步也成為我國民俗文化逐漸消失的推手之一。大量的民俗文化由于客觀原因或者主流意識的流失等因素而成為現代文明的犧牲品。這不禁讓我們思考,難道我們現代文明就一定要建立在傳統民俗文化流失的基礎上嗎?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音樂,更是因為其傳承形式很特殊并且存在形式較為單一化,所以也要承受更多的文化沖擊。
(二)面臨政府管理上的欠缺以及資金周轉的問題
現在群眾對于傳統音樂的了解并不夠深刻,這其中也是有政府政策導向的原因,政府對于傳統音樂的保護意識不夠強,因此在工作力度上也較弱,往往只是將工作重點放在民眾的口頭教育上,并未進行真正、切實的保護措施。這也就進一步導致了民眾對于傳統音樂不在乎的心理。另外,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不夠完善和資金周轉也有著很大的關聯,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存在于傳統音樂的保護上,資金的周轉問題更是成為了現在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病所在。
(三)產業開發有待提升
傳統音樂的現狀并不樂觀,往往都存在著多演多賠、少演少賠的不良現象,在這種慘況下,大部分的傳統樂隊以及相應的劇團都不得不宣布解散,他們的演出機會隨著現代音樂的沖擊而變得越來越少,現在的傳統音樂更是面臨著從未有過的生存危機。因為現在的排劇成本高、客流量少,所以幾乎是賠本做生意。現在的傳統劇團往往都是依靠政府的救助在艱難地生存,即便適應現代音樂的腳步進行重新編劇、改制,仍無法挽回慘痛的現狀。對于音樂內容的適當修改固然是聰明的做法,可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措施并沒有與時俱進,這樣又如何能讓劇團繼續發展呢?只有真正地將相應的機制、思想與真正的商演團隊相統一才能更好地延續傳統音樂的傳承。
二、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一)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材配備
加強國民對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主要也是要從小抓起,利用教材來讓學生對傳統文化遺產有著更為直觀的感受與了解,讓他們進一步體會中華文化的強大底蘊與民族精神。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傳統音樂。對于音樂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責任,自然是落在了從事音樂教育與研究的工作人員身上。在他們的引領下,讓學生隨著認知的增強從而在音樂文化方向得到很好的教育,這樣也是一種潛在的培養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者的手段,通過開設音樂教育專業的院校,進一步加強人們對于音樂類的傳承意識,院校開設這樣的專業的同時也是為從事音樂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研究空間,延續了音樂類的保護與傳承的理念。
(二)加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所謂的加強民族自豪感所針對的對象并不是成年人,因為成年人已經習慣成了健全的自我認知,擁有完善的價值觀、世界觀。因此,將教育放在從小的培養上,通過加強民族自豪感可以讓孩子們擁有強烈的中國情,讓他們意識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引人之處。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從客觀上保護中國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可以為國家的文化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在于它是一個民族延續的標識,代表著民族的精神力量,成為了人類智慧的結晶,對于國民的精神作用具有很好的良性引導作用。
(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全民用思想、法律做武器,去捍衛自己國家的非物質文化。我國從1961年頒布相對應的法律法規開始,便出臺了一些有關的保護條例,由國務院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保護權。關于地方政府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進行了相應的地方性保護措施,盡管這些條例中有著很強的針對性、特色型,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具有很強的創新性。我國2011年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就明確規范了相對應的條例,從根本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究,更是讓國家在非物質文化上的標準得到了統一,這對于推進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地方政府在設定保護法的同時不僅要符合國家對應的法律法規,更要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充分了解實際情況后再來制定對應的保護措施,明確知識產權的歸屬性,這樣才能做到切實地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