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兩宋之際詩、道沖突與平衡

2014-04-29 00:44:03王建生
北方論叢 2014年5期

王建生

[摘 要]兩宋之際的一些詩人,既潛心于詩藝,又精研理學或禪學的心性之“道”。而要專意學“道”,則需摒除世慮及文字牽絆;對于詩人來講,這意味著要放棄對詩藝的求索。他們陷入了詩、道沖突的困惑中。呂本中的實例,生動地呈現了詩、道沖突與平衡的全過程。呂本中最初以詩人的身份步入文壇,而后兼修禪學之“道”,并精研理學。梳理這一生動的歷史細節,可以深化我們對宋代詩歌史的認識。

[關鍵詞]呂本中;禪學;理學;詩學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4)04-0024-05

Conflict and Balance Between Poem and Dao During Song Dynasties

——Focus on Lv Benzhong

WANG Jian-she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eng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 Some poets during Song Dynasties studied poetry with great concentration.Meanwhile, they devoted themselves to Dao. They must give up common customs and temperament of the characters, once they intended to study Dao. Therefore they fell into confusion. How to balance poem and Dao was an important project. The example of Lv Benzhong displayed process the whole vividly. The analysis of this lively details can deepen our comprehension of the history of poetry.

Key words:Lv Benzhong; Zen; New Confucianism; Poetics

[收稿日期]2014-06-28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南宋前期中原文獻南傳研究”(11YJCZH166);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南宋文人的中原記憶與文學寫作”(2012CWX028);博士后特別資助項目(2012T50634)。

兩宋之際的一些詩人,既潛心于詩藝,又精研禪學或理學的心性之“道”。而對心性之“道”的體悟,需擯除世慮,直指本心,尤其要疏脫文字牽絆;對于詩人來講,放棄對詩藝的探索,幾乎不大可能。因此,他們陷入了詩、道沖突的困惑中,如何平衡詩、道關系,成為他們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呂本中最初以詩人的身份步入文壇,而后兼修禪學之“道”,并精研理學。他的實例,生動地呈現了詩、道沖突與平衡的全過程,為后世留下了動態的詩歌史與思想史的互動印跡。

政和三年(1113年)前后,30歲左右的呂本中的詩歌才華,已博得時人的贊譽。黃庭堅的外甥徐俯以為他“盡出江西諸人之右”;謝逸也極相推重,“以為當今之世,主海內文盟者,惟吾弟一人而已”[1]。徐俯、謝逸的稱譽,雖屬于江西詩派文人圈內的品評,卻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呂本中作為出色的詩人,得到同時文人的認可。那么,在北宋后期,呂本中有哪些突出的文學實績?

呂本中在政和三年(1113年)就對宋代文學成績作了總結,并提出今后學習的范式,在寫給外弟趙承國的書信中,對“為文”、“為詩”都提出了指導性的建議:“學文須熟看韓、柳、歐、蘇,先見文字體式,然后更考古人用意下句處”;“學詩須看老杜、蘇、黃,亦先見體式,然后遍考他詩,自然工夫度越過人。”[2](p.12)僅就以詩歌而言,呂本中較早地樹立了蘇、黃互補的詩學范式。事實上,早在大觀三年(1109年),呂本中對于詩學理論尤其是活法論,已經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他在《外弟趙才仲數以書來論詩,因作此答之》說:“胸中塵埃去,漸喜詩語活。孰知一杯水,已見千里豁。初如彈丸轉,忽若秋兔脫。旁觀不知妙,可愛不可奪。” [3](卷三)本年,呂本中26歲,還作有《喜章仲孚朝奉見過十韻》[4]( p.338),其中有這樣的詩句:“語道我恨晚,說詩我不迂。丁寧入漢魏,委曲上唐虞。歷歷有全體,匆匆或半途。”[3](卷三)從上引詩歌可以看出,呂本中在大觀三年(1109年),即26歲時,已經形成了“活法”與宗黃(庭堅)的基本觀念。同時還可以看出,到大觀三年(1109年)時,呂本中對自己在“詩”和“道”能力方面已經有了一個基本判斷:對詩歌創作與詩法都很在行,但對“道”則不那么自信,所以說“恨晚”。呂本中詩歌中所傳達的“語道恨晚”的訊息,說明“道”對其精神世界的刺激之強烈,也可以理解為他已經充分意識到自己需要加強“道”的修養。

據《紫微詩話》記載:“江西諸人詩如謝無逸富贍,饒徳操蕭散,皆不減潘邠老大臨精苦也。然徳操為僧后詩更高妙,殆不可及,嘗作詩勸予專意學道。”[5]饒節字德操,崇寧二年(1103年)出家,從饒節寫給呂本中的詩來看,“專意學道”的內容必定是禪學。呂本中詩歌中的另一記述,可以與《紫微詩話》的這段記載相互印證,《又寄無逸信民》有“雖非問道賭狂曲,猶勝遺書訪子公”之句,詩下自注:“璧公數譏二子學道不進。”[3](卷一)饒節出家后法號如璧,此處故名“璧公”;二子,指謝逸、汪革。由此可見,在呂本中的交游圈內,饒節是督促眾人“學道”的重要力量。另外一位朋友關沼也曾勸勉他“學道”,呂本中后作詩追述,詩題曰“往年與關止叔相別甬上,止叔見勉學道甚勤,且曰無為專事文字間也。及今五年矣。尚未有所就,因作詩見志且以自警也”[3](卷五)。關沼字止叔,元祐三年( 年)進士;從呂本中《師友雜志》及相關詩歌的記述,可以看出關沼乃有氣節、重學行之人,與呂本中的交誼當在師友之列。在饒節、關沼等人的督促下,呂本中的學“道”效果如何呢?

政和五年(1115年)至七年(1117年),呂本中任濟陰主簿期間,專門作了《學道》詩[4]( p.356),來述說自己的學道體悟,全詩如下:

學道如養氣,氣實病自除。驗之寒暑中,可見實與虛。頹然覺志滿,乃是氣有余。豈惟暖臍腹,便足榮肌膚。但能嚴關鍵,百歲終不枯。道茍明于心,如馬得堅車。養以歲月久,自然登坦途。江河失風浪,草莽成膏腴。熟視八荒中,何物能勝予。時來與消息,吾自有卷舒。死生亦大矣,汝急吾自徐。捷行不為速,曲行不為迂。一漚寓大海,此物定有無。誰能具此眼,況望捋其須。學有不精盡,遂至玉碔砆。昔人中道立,為汝指一隅。千言不知要,徒自費吹噓。所以季路勇,不如顏氏愚。請子罷百慮,一念回須臾。忽然遇事入,此語當不誣。[3](卷七)

全詩著力闡述“道明于心”的意義:心安而理得。首句“學道如養氣”,是拿道家氣功之術,與禪學修習作對比,認為二者具有共通性,這是呂本中思想的特色,往往用已有的知識儲備來消化新思想。“玉碔砆”比喻以假亂真、似是而非。禪學修養工夫達到一定程度時(即“養以歲月久”),遇事優游不迫,利害、得失、死生、貴賤等,皆等閑視之。禪學對呂本中的意義,在于本心修養方面,即通過禪學的修習,保持心性的平和。

不過,即便在政和年間,呂本中也不曾忘懷其詩人本色,也可以視為呂本中以詩人名世的本證。他曾《寄外弟趙楠才仲》自述道:“古縣疏還往,微官絕簸揚。事業煩詩卷,生涯在藥囊。頗聞能吏事,仍不廢文章。”[3](卷四)《汴上作》云:“平生事業新詩在,送與江南舊釣磯。”[3](卷七)將詩歌作為平生之事業,可見他對詩歌傾入了大量的精力與情感。“學道”就要擯除世慮,直指本心,對呂本中來說,別的可以舍棄,卻不能丟棄詩歌。

既想學“道”養心,又不愿放棄詩歌寫作,呂本中陷入了難以適從的境地。政和年間的詩歌記錄了他這種心境,《試院中作二首》其一:“客夢斷復續,角聲寒更長。疏籬擁殘月,老木犯新霜。斗縶身何恨,馳驅汝自忙。稍知詩有味,復恐道相妨。”[3](卷七)對自己境況做了實錄,詩歌的末尾表明,詩歌的鉆研與道學的體悟,造成了呂本中精神世界的沖突。說到底,專意“學道”就要放棄詩藝的探索,這對呂本中來說,幾乎是難以做到的。

詩與道的沖突,不僅僅發生在呂本中身上,汪革的例子也表明“詩”、“道”之間是相斥關系,《紫微詩話》有如下記載:

汪信民革,嘗作詩寄謝無逸,云“問訊江南謝康樂,溪堂春木想扶疏。高談何日看揮麈,安步從來可當車。但得丹霞訪龐老,何須狗監薦相如。新年更礪于陵節,妻子同鋤五畝蔬。”饒德操節見此詩,謂信民曰:“公詩日進,而道日遠矣。”蓋用功在彼而不在此也。[5]

汪革卒于大觀四年(1110年),謝逸卒于政和二年(1112年),饒節卒于建炎三年(1129年),《紫微詩話》該條所記必在大觀四年之前,“公詩日進,而道日遠”仍為饒節語,與上引勸勉呂本中“專意學道”之語,實有相同之意:指出呂本中、汪革用功在詩而不在“道”。上引呂本中“稍知詩有味,復恐道相妨”的心理糾結,亦源于此。不過,這僅是問題的一面而已。該材料進一步印證了呂本中的交友圈內,存在習禪學、重“道”本的傾向。

呂本中的詩歌記錄了他與禪學的動態關系,已如上文所論。政和以后,“道”與“詩”成為呂本中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不僅呂氏本人這樣說,其友人也這么認為。謝薖在《讀呂居仁詩》這樣評價道:“居仁相家子,斂退若寒士。學道期日損,哦詩亦能事。自言得活法,尚恐宣城未。”[6](卷一)謝薖卒于政和六年(1116年),故他對呂本中的評價必在此之前。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的判斷,在北宋大觀、政和時期,呂本中開始“學道”,步入禪學領地。呂本中始終保持著詩人本色,在參禪悟道中,為詩學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

呂本中在大觀、政和年間“學道”并不專意,除了難以割舍詩歌外,他對于儒學的新形態——“理學”也表示了極大的熱情,他曾有這樣的自白:“儒生活計亦不惡,蒲團堅坐到日落。”(《久雨路絕,賓客稀少,聞后土祠瓊花盛開,亦未果一往也》,《東萊先生詩集》卷六)“蒲團堅坐”乃禪學靜修工夫,而“儒生活計”中顯然指儒學工夫。從呂本中的自述來看,他參禪而不忘儒。

在引入儒學之后,有必要對呂本中詩歌中的“道”加以分辨。本文前一部分所論的“學道”之“道”,大體上是在禪學范圍之內。而在呂本中的詩歌中,“道”還有另外一層涵義,那就是儒家圣學,在呂本中的時代,宋代理學已經具有了“傳圣人之道的學問”的意義[7](p.7)。《京師贈大有叔》:“閉門不識故人面,豪氣直欲輕元龍。平生為道不為食,少小所期皆目擊。”[3](卷四)根據全詩之意,當作于政和元年(1111年)客居京師時,“道”與“食”對舉,為考查“道”之本義提供了線索。《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子思問恥,孔子曰:‘國有道,谷。國無道,谷,恥也。”由此可知,“道”指實現政治主張從而達到治世局面。在《寄晁以道》中,他也說:“吾祖早聞道,晚與夫子熟。相期千載外,未得一世伏。”[3](卷九)“吾祖”指呂希哲,曾從程頤問學;晁說之字以道,司馬光弟子。大觀年間,呂希哲、晁說之二人交往密切,據《師友雜記》記載,晁說之赴明州船場任,路經真州,與呂希哲晤談數日。根據呂希哲之行實及全詩之立意,可知其祖所聞之“道”,乃指孔門千載所傳之圣學。由以上二例,可初步斷定呂本中詩歌中另一涵義的“道”,乃孔、孟以來政治主張、義理等儒家學說的高度凝結,可以說是無所不包、具有本體意義的儒學范疇。除了詩歌這些本證外,呂本中在政和年間向理學家楊時問學,更進一步證實呂本中確實在向理學靠攏。他的這一行為將詩學引向新的天地。

理學本是呂氏家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呂本中之祖呂希哲曾從程頤學,而程門弟子如謝良佐、楊時“亦皆以師禮事滎陽公(指呂希哲)”[1]。在隨侍呂希哲期間,呂本中有機會接觸一時賢達之士,程門弟子亦在其中。呂氏家族的開放性及社會地位,為呂本中的師友淵源提供了廣泛的人脈資源和高起點的交流平臺,如呂本中生平交誼中頗為重要的三個人:謝逸(無逸)、汪革(信民)、饒節(德操),就是因呂希哲的感召力而與呂本中成為忘年交的;這種開放性還促成他“不主一門,不私一人,善則從之”[1]的求學態度,因此,他遍游名儒之門,如陳瓘、楊時、游酢、尹焞等,黃宗羲總結說“其不名一師,亦家風也”[8](卷三十六)。

政和年間,呂本中加大了向外求學問道的力度,如向晁說之、楊時問學,希望自己能在理學修養方面更為精深。呂本中向楊時問學的書信,早已佚失,所幸楊時的回信還在。《龜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一存有三封《答呂居仁書》。書信圍繞“問學”展開,但篇幅較長,僅根據論述需要予以節錄。

《答呂居仁書》(一):“《大學》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蓋致知乃能明善,不致其知而能明善,未之有也。此不須分為二說……世儒之病,正在以言語文字為學,不可不知也。淺陋妄意如此,高明試一思之如何?”

《答呂居仁書》(三):“承問格物,向答李君書嘗道其略矣。六經之微言,天下之至賾存焉。古人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豈徒識其名哉?深探而力求之,皆格物之道也。夫學者必以孔孟為師,學而不求諸孔孟之言,則末矣。《易》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徳。《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世之學者欲以雕繪組織為工,夸多斗靡,以資見聞而已。故摭其華不茹其實,未嘗畜徳而反約也,彼亦焉用學為哉!某老矣,雖有志焉,而力不逮,區區有望于左右者,正在此而不在彼也。”[9](卷二十一)

問學類書信,一般來講,有問必有答,所以,從楊時的回信中約略可以推知呂本中的疑問。呂本中于政和年間向楊時問學,此事實與呂本中的詩歌寫作有密切關系。從第一、三封信的內容來看,主題當是探討格物致知的圣學工夫,可以看出呂本中對理學已有初步之了解,楊時又有針對性地加以點撥。由此也可以響應本節開始時的疑問,呂本中所說的儒生工夫,當是格物、明善的道學內修工夫。上引《答呂居仁書》一、三中,楊時反復提到“世儒”、“世之學者”的弊病,要矯其弊,須以孔孟為師,深賾先儒之言,“志于道,依于仁”。楊時書信中,“以言語文字為學”、“以雕繪組織為工”當為提耳棒喝之語,說這些話時,楊時必有深意。呂本中作為詩壇新秀的聲望,楊時必有耳聞,故第一封書信的結尾,既可以看做勸勉,也可以看做是委婉的批評。

來自楊時書信的勸誡,無疑為上節所論詩、道沖突(即“稍知詩有味,復恐道相妨”,見《試院中作二首》之一)查找到另一原因。與上節所論饒節、關沼等人勸勉“學道”不同,楊時的勸誡,則屬于道學家對于文學態度的順延。早在程頤那里已有“作文害道”之論[10](p.239),程頤另一位高弟尹焞在南宋紹興年間經筵講讀時,還堅持類似的見解:“黃魯直如此做詩,不知要何用”[1]。來自禪學、道學兩個方面的意見,竟如此一致:都希望他不要專事文字、要務本。對呂本中而言,兩方面的勸誡,對其精神世界構成巨大的沖擊。

當精神世界的沖突無法解決時,呂本中于政和六年(1116年)向楊時寫了第二封信,所以,楊時《答呂居仁書》(二)中,開頭就說:“辱問所疑,皆非淺陋所知也。”書信的結尾仍落在“詩”上,“夫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特發于言者,故于動天地、感鬼神,言近而已”;中間部分,楊時花了很大筆墨談如何悟道,“夫守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敬足以直內而已,發之于外,則未能時措之宜也,故必有義以方外。毋我者,不任我也,若舜舍己從人之類是也。四者各有所施,故兼言之也。道固與我為一也,非至于從心所欲不踰矩者,不足以與此。言志于道,依于仁,固無害”[9](卷二十一)。

在楊時的回信中,“道固與我為一”,乃全篇之要旨。呂本中“詩”、“道”相妨的困惑,歸根結底就是“我”與“道”的沖突,即詩歌要表達個體之情志,同時還有詩法技藝等要求,勢必妨礙格物悟道的工夫。最值得玩味者,楊時在這封回信中,一改《答呂居仁書》一、三中對“以言語文字為學”、“以雕繪組織為工”進行批駁之態度,而從儒家言志的立場對“詩”進行了闡釋,極大地肯定了“詩”之價值。楊時說得很明白,只要在“敬”、“義”內外兩個方面加強修養,“志于道,依于仁”,作詩亦無害。相比程頤“作文害道”之論,實在是驚人的進步。楊時所說的“道固與我為一”之論,不僅有效地消除呂本中的內心困惑,還為他平衡“詩”、“道”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心理安慰。

作詩不妨道,悟道不廢詩,保持詩、道之平衡,呂本中真的做到了。例如,他在《試院中呈工曹惠子澤教授張彥實》中說道:“忍窮有味知詩進,處事無心覺累輕。”[3](卷七) 固窮守道,保持平和之心,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詩歌的生命力。

經歷了詩、道沖突后,呂本中有選擇地向理學靠攏,影響了他對文學價值的判斷,最為突出者乃“余事及文章”。與“余事”相對應的圣學工夫,則處于“本”的位置。從研習道學、習文的時間分配上,要以前者為主;從道、文的價值來講,仍然以前者為重。

在《叔度、季明學問甚勤,而求于余甚重,其將必有所成也,因作兩詩寄之》其二,呂本中作詩曰:“念我少年日,結交皆老蒼。曹南見顏石,甬上拜饒汪(原注:顏平仲、石子植、汪信民、饒徳操)。敢幸江海浸,得沾藜藿腸。諸郎但勉力,余事及文章。”[3](卷九)該詩當作于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六年(1124年)間[4]( p.370)。呂本中這首詩是要度金針于后學的,通過親身經驗勉勵他們轉益多師、以修身礪學為本。在政和三年(1113年)帖中,他還專門講學者的文字特點:“學者須做有用文字,不可盡力虛言。有用文字,議論文字也。”[2]( p.12)又,《徐師川挽詩三首》其二:“異日逢明主,端居不復藏。一心扶正道,極力拯頹綱。已病猶軒豁,臨衰更激昻。始知操韞處,余事及文章。”[3](卷九)呂本中對于徐俯生平功業的評論,著力彰顯的是“扶正道”、“拯頹綱”,而文章乃其余業而已。紹興十一年(1141年),呂本中已經58歲,本年七月徐俯卒于饒州,在間隔二十余年之后,呂本中再度援引“余事及文章”,可見它已成為呂本中重要的文學觀念。

“余事及文章”,不僅僅是呂本中的夫子自道,早在徽宗宣和年間王及之評價呂本中時就用了類似的語言,引次如下:“聞居仁名,十五年矣。比者獲見,乃大過所聞。文章議論,超絕一時,在公為余事耳。”[1]呂本中積極投入昌明道學的工作中,并勉勵同儕尤其是年輕一代為之奮斗。這種例子很多,紹興五年(1135年),呂本中弟子林之奇赴行在,呂本中作詩送行,云:“子之于為學,其志蓋未已。上欲窮經書,下考百代史。發而為文詞,一一當俊偉……窮通決有命,所愿求諸己。圣賢有明訓,不在于青紫。丈夫出事君,邪正從此始。”[3](卷九)激勵林之奇不以窮困通達為念,而要在窮通經史、求諸己方面下工夫。呂本中不僅自己勉勵年輕一代以圣學為職任,還把一些人推薦給當時理學核心人物,如將王時敏推薦給尹焞[11](p.18),將周憲介紹給王蘋[8](卷二十九)。從上面的詩文本證及其他例證可以看出,呂本中對理學寄予了足夠的熱望,投入了極大的精力。

呂本中研習道學,無疑為詩學創作提供更為堅固的根基。兩宋之際詩壇的主體人物,直接或間接經歷過黨爭之害,精神氣度因外在壓力變得局促,作品題材過于狹窄,蹈襲黃庭堅的字法、句法等形式,無論是創作主體的氣象,還是學養,都呈現出一種頹勢。為了力挽這種頹勢,必須提高詩學創作主體的心性修養,加固詩學根基。理學在心性修養和格物致知兩方面都有可資借鑒之處,呂本中取理學之所長,為詩學所用。呂本中向理學靠攏,而不廢棄詩文,形成以理學為本位的文章觀念,在兩宋之際至南宋詩學史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它要求詩人注重學問的積淀與心性的涵養,無疑為詩學培植了深厚的根基。

“余事及文章”既是呂本中政和之后奉行的原則,也是他勸勉后學的主題精神。汪應辰是呂本中晚年弟子,在《挽呂舍人二首》中追憶中本中平昔教誨時說道:“相期深造道,不為細論文。”[12](卷二十四)雖說是以道學為本位,但呂本中從沒有放棄過“文”,他的道學修養為“文”帶來新鮮血液。與呂本中同時代的張九成,識破了呂本中的詩法三昧:“詞源斷是詩書力,句法端從踐履來”[13](卷四),指出呂本中吸取理學踐履工夫,恰恰是為詩歌尋找源動力的。

在禪學、理學兩種思想體系的刺激之下,呂本中的詩學觀念呈現出即此即彼、相互融通的特征。他為了達到胸次圓成、波瀾自闊的目的,不僅轉借理學涵養、格物論,還借助了禪學靜修工夫,他的詩學實際上是融通兩家之后的理論形態。所以,在看待其詩學與理學(或禪學)的關系時尤須謹慎。北宋大觀、政和年間,是呂本中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無論是文學、禪學,還是理學,都有很深的體悟。在經歷詩、道的沖突后,呂本中形成以理學為本、兼顧詩學、不廢禪學的思想,這在他的詩歌中可以得到印證。

政和四年(1114年)呂本中作《別后寄舍弟三十韻》,詩歌絕大篇幅探討詩歌寫作問題,不妨視作呂本中詩學心得的一次集中總結:“筆頭傳活法,胸次即圓成。孔劍猶霄煉,隋珠有夜明。英華仰前輩,廊廟到諸卿。敢計千金重,嘗叨一字榮。因觀劍器舞,復悟擔夫爭。物固藏妙理,世誰能獨亨。乾坤在蒼莽,日月付崢嶸。凜凜曹劉上,容容沈謝并。直須用款款,未可笑平平。有弟能知我,他年肯過兄。初非強點灼,略不費譏評。短句《箜篌引》,長歌《偪側行》。力探加潤澤,汲取更經營。徑就波瀾闊,勿求盆盎清。吾衰足欿坎,汝大不欹傾。莫以東南路,而無伊洛聲。”[3](卷六)詩歌大體上涉及了胸次圓成、參悟前輩、觀物得理等具體環節。“因觀劍器舞,復悟擔夫爭”,以張旭悟草書之筆法、神意,承前句“煉字”而啟下四句之“悟理”,宇宙萬物、日月星辰皆有妙理。“凜凜曹劉上”至“長歌《偪側行》”十句,指應當遍參漢、魏至唐各體文學,虛心地琢磨。“力探加潤澤,極取更經營”轉入新的議題,即追求“波瀾自闊”的境界,須加強心性涵養。“盆盎”句意謂自己要做好內修工夫,高蹈俗世之外。結語“莫以東南路,而無伊洛聲”,乃呂本中援引伊洛之學入詩的明確宣示。

經過十余年的理學積淀,呂本中成為文學、理學兼擅的元祐子弟,出入于文學、理學之間,在兩宋之際的學術、文學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不獨呂本中如此,兩宋之際的另一位重要詩人曾幾,也自覺地加強理學的研習,并向理學家請教,胡安國《答贛川曾幾書》保存了原始的信息。在信中,胡安國對曾幾以圣門事業相勸勉,說道:“窮理盡性,乃圣門事業。”緊接著,胡安國度以金針,講述如何格物循理,“物物而察,知之始也。一以貫之,知之至也。無所不在者,理也;無所不有者,心也。物物致察,宛轉歸己,則心與理不昧。故知循理者,士也。物物皆備,反身而誠,則心與理不違。故樂循理者,君子也。天理合德,四時合序,則心與理一,無事乎循矣。故一以貫之,圣人也。”[14](p.556)曾幾研習理學的事例,說明詩人向理學靠攏,絕不是一個單獨的個案。本文意在呈現一個生動的歷史細節;通過這一細節,來透析宋代詩歌史與思想史的互動關系。此外,詩壇深受理學的浸潤,實為宋代詩學史之大事,揭示其意義亦為本文命意之所在。

[參 考 文 獻]

[1]呂本中.東萊呂紫微師友雜志[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2]陳鵠.西塘集耆舊續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呂本中.東萊先生詩集[M].四部叢刊續編本.上海:上海書店,1985.

[4]王兆鵬.呂本中年譜[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5]呂本中.紫微詩話[M].何文煥.歷代詩話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6]謝薖.謝幼槃文集[M] .宋集珍本叢刊,第3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7]陳來.宋明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8]黃宗羲,等.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

[9]楊時.龜山先生全集[M] .宋集珍本叢刊.第2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10]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1]韓淲.澗泉日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2]汪應辰.文定集[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張九成.橫浦先生文集[M] .中華再造善本,第195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14]胡寅.斐然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3.

(作者系鄭州大學講師,文學博士)

[責任編輯 洪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一级全黄毛片| 亚洲精品视频网|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国产白浆视频|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无码丝袜人妻|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国产精品视频a|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 澳门av无码|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视频一|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99视频在线免费| 一级毛片高清|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成人第一页|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欧美精品影院| 国产黄在线观看| 欧美五月婷婷|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色婷婷视频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毛片在线看网站| 91青青视频|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AV熟女乱|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综1合AV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日韩国产 在线| 一级爆乳无码av|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区二区|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