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琴
摘 要:美國六十年代超現實主義詩人詹姆斯·迪基的詩《醫院之窗》通過玻璃窗、電梯、色彩、陽光4個超現實主義意象描繪了一個兒子去醫院看望他垂死的父親,從而讓他理解了死亡的真正意義:她只是自然循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命的終結只是肉體上的死亡,而人的靈魂則可以升入天堂,享受上帝的榮耀與恩澤而得以永生;因此,他認為可以應用一種超現實的狀態來看待親人的逝去,這種狀態有助于他理解死亡真正代表了什么。本文就該詩中出現的玻璃窗、電梯、色彩、陽光等四個不同的具體意象與生與死,實與虛的關系進行一個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 詹姆斯·迪基;《醫院之窗》;死亡;現實;超現實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0--01
一、玻璃窗
該詩的第一個意象,玻璃窗,首先就是將主人公和他的父親隔絕開了,一個里頭,一個在外頭,表面上看過去玻璃窗里的人正處于死亡邊緣,窗外的人則具有鮮活的生命,可是在主人公自己看來,窗內的人正處上帝所造的天堂,而他自己則是身處人間世界甚至是地獄。玻璃窗看上去具有隔絕性,但是玻璃窗更具有透明性,陽光可以穿透它,人的目光也穿透它觀察到另一邊所發生的一切。窗戶上出現的不同景象也展示出了主人公不同時間里的內心情緒變化,如一開始他看到室內充滿蔚藍色的光,他想象父親正在進入天堂,因此當陽光反射在窗戶上如一團團火焰時,他如同父親一樣感受到了上帝的溫暖,而當看到別的窗戶都有人招手向他回應而父親的窗前空蕩蕩什么也沒有時,他知道父親已逝,此時他內心的哀傷可能達到了頂點了;最后他看到窗上的陽光已經褪去,恢復了本色,而他自己也因為剛剛受到了靈魂上的啟發,明白了死亡的真正內涵,所以內心世界也恢復了平靜。
二、電梯
電梯的升降運動則是往返于天堂與地獄之間的一個穿梭過程。“我剛從父親那兒下來/他躺著,越來越高”。當主人公剛剛看完垂死的父親,正乘電梯從六樓下來,由于電梯在下降,而父親看起來就像一直在向上升,于是主人公便從現實進入一種半無意識的狀態,他認為垂死的父親正在升入天堂,而自己則是降到一個充滿嘈雜、喧鬧的象征地獄的地方。當主人公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父親即將離開自己卻束手無策,其內心的痛苦與無奈不言而喻,既然在現實世界中他無法讓父親的生命得以延續,就只能寄希望于父親死后能夠升入天堂,從而能讓主人公得到些許的心靈慰藉。正是電梯這個巧妙的意象將虛與實,生與死,地獄與天堂架起了一座橋梁。
三、色彩
詩人在該詩中巧妙地運用了大量表示色彩的詞匯,如tinted, deep-dyed, stained。從第三行開始首次提到了 “蔚藍色”一詞,藍色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天空,結合前句“父親越升越高,在我上方蔚藍色的光里”,讀者眼前能夠很輕易地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日光透過藍色的染色玻璃照進病房,原本雪白的房間便被藍色的光環所籠罩;同時在文學作品和宗教觀念中,藍色經常被認為是天堂與上帝的象征。而父親在這樣的來自天堂的蔚藍色的光環中徐徐上升,這讓主人公更加堅信父親是要升入天堂去享受上帝的恩澤了。而與藍色相對應另一高頻出現的色彩則是醫院的主色調——白色,如第一節描寫了電梯經過了六層“白色的樓”,詩的中間寫到在一扇扇窗后出現了一只只“蒼白的手在揮動”,作為對主人公的友好表示和招呼。白色通常作為潔凈,純潔,神圣的向征,但同時由于醫院的特殊性,在過于安靜的環境中只見一片白色,毫無生機,氣氛壓抑,再加上患者們一個個都蒼白無力,面無血色,也未免使人心生畏懼,感受到死神的存在。這兩種色彩的共存正描寫出了醫院是死亡之地這一現實,同時這里又是天堂這一超現實之境,因而使兩者達到完美的融合。
四、陽光
太陽與死亡和黑暗相對,常被用來象征生命。《醫院之窗》中,光也是作為超自然的意象反復出現,詩中的光既是現實生活中帶給人生命和溫暖的——太陽光,更是宗教意義上的光——耶穌基督的象征,因而這光不僅給他帶來溫暖,還有幸福和安慰。兒子從父親身邊出來,看著死神馬上就要將父親帶走,本會覺得一切都是黑暗壓抑的,可是他剛走出電梯橫穿馬路時,就有了明媚的陽光照在他的身上,他的身上感到了無限溫暖,此時此刻他不得不回頭再看身后的醫院大樓并向父親所在的窗戶揮手告別,而在下一節中光這一意象的象征意義更為明顯,陽光照耀在每扇窗戶上,仿佛一盞盞油燈在燃燒,主人公在陽光中向窗戶揮手,如同一團燃燒的火焰,而他也看到了一扇扇窗都像油燈一樣在燃燒,這些燈雖然燒得正旺,但是畢竟不能長久,正如這些窗戶后面的病人一般,雖然此刻他們還有著生機,但是可能也如這油燈一樣容易消失。來自天堂的光透過窗戶灑在了他身上,讓他感到上帝的愛是無邊的,讓他也有機會感受到上帝賜予的光榮。
五、結語
死亡是人類的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人人都會經歷的一種自然現象,如何理解死亡,如何欣然接受死亡,如何應對身邊的親人朋友的死亡,在這首《醫院之窗》中,詩人告訴我們死亡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與神秘,她也是自然現象的一種,而人們可以通過想象,幻覺等超現實的力量來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悲傷等,從而勇敢地面對死亡。
參考文獻:
[1]王啟康;略論詹姆斯關于自我的理論[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2]陳永勝;沈洋;詹姆斯的宗教心理學思想新探[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詹姆斯·迪基;馬永波;詹姆斯·迪基詩二首[J];長江文藝;2000年01期
[4]楊任敬,《20世紀美國文學史》[M], 青島出版社, 2001,773-P774.
[5]黃貝貝;無法拋棄也不能拋棄的過去——《微光閃爍世界的繼承者》的文化內涵[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