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終結的意義》是巴恩斯唯一獲布克獎的作品。巴恩斯在小說中不再像之前作品剖析宏觀集體歷史,而是轉而關注個人的記憶。研究《終結的意義》中的歷史觀,對我們完整地研究巴恩斯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記憶;真實;時間
作者簡介:謝濤,男(1988.12-),江西南昌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0--01
朱利安·巴恩斯在當代英國文壇有著不容小覷的地位。他與馬丁·艾米斯,伊恩·麥克尤恩,并稱為當代英國文壇的三雄。其作品四次進入布克獎短名單,雖三番鎩羽而歸,他的重要也可見一斑。巴恩斯執著于對歷史書寫。他行文簡約,準確。小說鮮以情節取勝,引人入勝的往往是其對撰寫主題的深刻認識與反思。
本文旨在通過對記憶真實性,以及時間兩個方面進行探討,對巴恩斯《終結的意義》中的歷史觀做一個梳理。
一
《終結的意義》中,巴恩斯主要對記憶真實性,以及時間概念進行了詮釋。
“敘述的對象并不是原生事件,而是意識事件。也就是說,敘述者面對的并不是客觀發生的“事實”,而是經過意識和記憶反應之后的往往不在場的事件”。(記憶的空間性及其對虛構敘事的影響,龍迪勇)
原生事件即真實發生的事件,然而它只在理論上存在。它在發生的同時也在消亡。而原生事件之所以能由人繼續敘述,則是因為它以不同形式被人記錄下來。這個進入人的意識的過程中,原生事件也轉化成為了意識事件。正是這個過程,提供了不真實存在的溫床,或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制造了不真實。
阿德里安關于歷史的言論“不可靠的記憶與不充分的材料相遇所產生的確定性就是歷史”,“歷史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個主觀闡釋與客觀闡釋的問題”,也就是導致歷史不真實的兩個元兇,即 “材料不足”與“主觀誤導,自欺欺人”。維羅妮卡背叛托尼后,他給她寫的信,是這兩個“元兇”很好的注解。
托尼在小說前后分別提到了他給前女友與好友的信。第一部分,托尼并沒有將信件的原封不動的展示出來,他說他“大概”寫了類似于:
“本人向你表示衷心的祝賀,并希望借此告訴你我一切均好,老朋友……然后我祝他好運”
在讀者看來,信件簡明扼要,用詞輕松愉快,托尼是一個寬容大度的人,他并沒有記恨前女友和哥們的背叛,相反,他祝福了兩位。而小說第二部分,當維羅妮卡將托尼當年所寫的信的復印件寄給他時,我們才知道真實情況完全之前的描述大相徑庭。信里充滿謾罵,污穢用詞,他稱維羅妮卡:賤女人, 控制狂,勢利眼;他詛咒了兩人“我詛咒你們諸事不利”,最可怕的是,他的詛咒涉及了孩子,“我隱隱希望你們有個孩子……將報復施予一代代后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巴恩斯并非像有些學者認為的“歷史真實在巴恩斯看來或許不可求”。這種說法有失偏頗。巴恩斯質疑的是歷史的絕對真實,但他并不完全否認歷史的真實性。小說中雖然有史料不足,主觀敘述,記憶不清存在,讀者還是對整個故事有一定的認識。在《十章半世界史》中,巴恩斯也說過“我們還是必須相信,客觀真實是可以得到的;或者我們必須相信它99%可以得到……我們必須相信43%的客觀真實總比41的客觀真實好”。
二
在巴恩斯看來,時間用來衡量歷史,如果我們不能認識時間,那么我們將無法認識歷史。
時間哲學一直是古今中外哲學家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趙仲牧認為時間分標量時間,自然時間,人文時間和心理時間。
我們生活在時間中……如果我們無法理解時間,無法掌握其節奏與進展,那么我們何以理解歷史——哪怕是我們自己那微小、私密、基本無從記錄的歷史?
時間哲學的基本問題集中在:時間的本質,時間是否可逆,時間的計量。而巴恩斯在小說當中對時間的反思更多的是關于時間計量。為了討論的方便,我們還是采用二分法:客觀時間與主觀時間。客觀時間的計量依靠的是“可觀察感知的事象世界的有序性運動及其周而復始、循環漸進的節律或律動”,最早人們通過“日出東方,沉于西方”有了天的概念;“月亮的陰晴圓缺”,有了月的概念等等,到后來在科技的幫助下,人們對秒定義“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由此可見,客觀時間是量化的概念,它以勻速不斷前行。
小說中,托尼與友人在中學時期曾把手表表面朝內帶,一方面彰顯了三人的特殊友誼,另外一方面則是讓時間變成個人的。托尼認為,個人的時間,即主觀時間,才是真實的時間。它通過與記憶的關系實現量化。由此可見,巴恩斯在小說的當中所關注的是主觀時間。那么主觀時間在計量上,是否也是勻速的呢?
“只需寥寥的愉悅或痛苦,我們就能體會到時間的韌性。某些情感會促使其加速,而另外一些情感又會讓它放緩腳步;偶爾,它好像不知去向——直到最后時刻,它真的猝然失蹤,一去不復返,”
主觀時間并非勻速。它會因為情感變化而改變運動的速度。
與歷史相仿,記憶難以達到客觀真實。人文時間不僅因情感有快慢,再一定時刻還可能逆向而行。由此可以看出,巴恩斯在小說打破了傳統歷史觀的束縛,提出了自己獨到而深刻的觀點,體現了強烈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10 1/2章世界史》 林本椿 宋東升譯 譯林出版社 2010
[2]《記憶的空間性及其對虛構敘事的影響》 龍迪勇 江西社會科學 2009
[3]《時間觀念的解析及中西方傳統時間觀的比較》 趙仲牧 思想戰線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