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東
職業學校語文教學與專業教育如何結合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也是置身于職業學校中的語文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職業教育本身的特點,賦予了職業學校“技能第一”的理念,這必然導致相對于專業課程,語文教學則由中學時期的“主課”變成了“副課”,語文教師則從“主角”變成了“配角”。這種角色的轉換要求職業學校語文教師必須摒棄陳舊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突顯職業特點,明確語文的輔助目的,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為專業服務的功能,切實為職業教育的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文化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的勞動者。經過多年的摸索與課堂實踐的總結,筆者從莫泊桑的《項鏈》課堂教學出發,來分析語文教學對烹飪專業學生創新意識的強化。
職業學校的創新意識即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創新欲望和興趣、積極向上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以及創新信念品質。創新精神即勤于思考、樂于實踐、富于創造的精神。創新能力即學生具有信息加工能力,分析探究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掌握和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創新成果的表達、表現和物化能力以及產生創造發明成果的能力等。創新是生存的源泉。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需要創新,企業發展和管理需要創新,而素有幾千年燦爛飲食文化的烹飪,它的進步、發展、生存仍然依賴于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創新,以創新贏得市場,以創新塑造品牌。2013年全國職業院校烹飪技能大賽中的獲獎作品更能說明創新意識在烹飪專業中的重要性,精美的拼盤,細致的雕工,精致的面點,奇思妙想的創意,不僅展示了學生過硬的刀工技術,更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為此,對于烹飪專業的學生,語文教學就應該側重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而通過對課文的分析講解,啟發學生之心智,激發學生之才華,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筆者以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的小說《項鏈》的教學為例進行分析。下面即是筆者在語文教學中講授《項鏈》的部分教案。
一、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讓學生賞析小說對人物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并利用小說未完的結局,開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自編“項鏈后續”。
二、教學對象
職業學校二年級烹飪專業學生(以江蘇省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為例)
三、教學重點
突出學生專業特點的同時主要提高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創新意識。
四、課前準備
1.小組學習
將班級同學分為若干小組,請小組成員通讀課文,找出小說中主人公馬蒂爾德每天都在幻想的生活,幻想的美食、幻想的精美餐具在烹飪文化的長河中有什么特殊的含義(體現專業特色)。
2.資料查詢
(1)東西方文化中人們對餐具選擇使用的資料(種類、特點、象征寓意等)。
(2)將班級同學分為若干小組,請各小組在熟悉小說的基礎上,分角色將小說改編成情景劇進行表演(體現創新意識)。
五、教學過程
1.各小組討論交流東西方文化中餐具的種類及特定的寓意。
2.讓各組上臺表演已準備好的課文情景劇。
3.交流體會:請各組成員討論,對情景劇中的人物性格進行分析,尤其是對主人公馬蒂爾德的人物特性進行解讀。
4.找出馬蒂爾德在小說故事情節發展中“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識項鏈”所表現出來的心理變化——憂愁、苦惱、喜悅、自豪、留戀、回味等,請各小組根據馬蒂爾德的心情討論設計宴席,什么樣的宴席設計能夠體現馬蒂爾德不同時期不同的心情(與專業的巧妙結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5.課后作業:圍繞“馬蒂爾德知道真相以后”續寫“項鏈”;圍繞“如果馬蒂爾德沒有丟失項鏈”續寫“項鏈”(作業布置發散思維較強,可以發揮學生的充分想象)。
通過此次教學設計,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夠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達到預期的效果。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本次教學設計的優點:
第一,巧妙結合專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篇小說《項鏈》教學案例從小說的主旨出發,挖掘小說塑造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巧妙結合專業特色,融入烹飪專業宴席設計知識,為不同時期不同心情的馬蒂爾德設計可以體現心情的宴席,用烹飪專業的知識解決語文教學中提出的問題,很好地將語文教學與專業能力結合在一起。
第二,立足未完結局,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本篇小說《項鏈》教學案例借助小說扣人心弦的未完結局,開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使他們能在想象的海洋中展翅翱翔。在整個過程中,既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讓學生在烹飪菜肴的制作、冷拼的設計等方面能夠推陳出新,創造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穎菜肴。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