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明凱 張文強
中國社會近代化中教育改革的內容之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近代化,然而中國近代背景決定其必然要經歷一個艱難曲折而又痛苦的歷程。本文試討論一下中國女子教育思想的近代化歷程。
一、近代女子家庭教育:培養“賢妻良母”,維護封建禮教
古代社會就有女子教育。如果我們不反對,教育這個范疇應包括家庭教育、倫理教育,就應當承認中國古代有女子教育。主要形式以家庭教育為主,只是當時沒有專門的學校教育。封建社會,其思想綱領不外乎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總之,家庭教育主要是培養賢妻良母,使女子堅定執行封建禮教的信念,從而為君、父、夫三位一體的男權中心社會提供更為牢固的觀念和行為結構。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
二、維新派的女子教育思想觀:培養新型的“賢妻良母”,實現“保國、保種、保教”
鴉片戰爭后,教會女校在中國創辦起來,出現“教會所至,女塾接軌”的局面。此外,報刊對女子教育也進行宣傳,這引起早期維新派對女子教育的關注。王韜游歷英法等國后說英人“女子與男子同,幼而習誦,凡書畫、歷算、象緯、輿圖、山經、海志,靡不切究窮研,得其精理”;李圭游寫的《環游地球新錄》中說:“泰西風俗,男女并重,女學亦同于男。”鄭觀應、陳熾、宋恕等人對西方不分性別的普及教育介紹和思考遂成為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的奠基之作。
甲午戰敗后,維新派認識到要承擔救亡圖存的使命,婦女不可忽視,要激起婦女的愛國之情,只有開辦女子教育。梁啟超把女子教育提高到強國的高度“女學盛者其國最強,不戰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學次盛者,其國次強,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學衰,母教失,無業重,民智少,國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但維新派倡辦女學為的是使女子成為“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遠可善種”的新型的“賢妻良母”,做個符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型女性。這實質上仍是一種男女有別的思想。但在當時無疑是最進步的婦女解放思想,使處于黑暗中的女子教育透出一縷晨曦。
三、辛亥革命時期:“天賦人權”思想下的女國民教育
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認為,女子是國民的一部分,天下興亡,匹婦也有責。女子要真正做個女國民,擔負起對國家盡義務的責任,要獲得自身解放,達到男女平等的教育。他們提出了女國民教育,女子“國民之母”的地位。革命派陳以益1909年撰寫《女論》說:“謹告女學界,其勿以賢母良妻為主義,當以女英雄女豪杰為目的”“敬欲去男尊女卑之謬說,則請取賢母良妻并去之。與女子以男子同等之教育,即與女子以男子同等之權利。”這時對女子教育的思考上到較高的層次,是中國女子教育發展的重要界碑。但它是為了解決資產階級革命問題而出現的,隨著革命的成功,這種教育思潮逐漸消失。辛亥革命后,“賢妻良母”仍是作為女子唯一的人生目標。
四、五四時期的女子教育思想觀:“男女平等”思想
新文化運動反對非人的封建專制與封建禮教,以從封建意識形態的桎梏下解放人、解放個性。他們積極宣傳婦女解放,主張還原女性作為人的本貌。魯迅指出“私有制度的社會,本來把女人私產當作商品,一切國家,一切宗教,都有許多衡奇古怪的規條,把女人當作一種不吉利的動物,威嚇她,使她奴隸的服從,同時又要做高等階級的玩具”,陳獨秀也疾呼:“一九一六之男女青年,其各奮斗以脫離此附屬地位,以恢復獨立自主之人格”,這一時期“男女平等”“社交公開”“婚姻自由”“婦女解放”等成了廣大青年知識分子的普遍崇尚。一些女學倡導者認為“學不足,則無以自養,無以自立,無以有自己的思想”。因此必須要發展女子教育,才能“具國民之資格,履正當之義務,去野蠻之習俗,養完全之人格,享平等之權利”。此時,西方的男女同學之風也傳入我國,并風靡一時。1920年,國立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大學首先招收女學生。同年10月國民政府召開全國教育會議第六次會議,決議通過了《促進男女同學以推廣女子教育案》,從此,國內公、私立大學紛紛開放女禁。
近代女子教育的思潮已成為歷史,也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其一,教育思想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社會文化環境,女子教育思想也不例外。古代的小農經濟只能產生依附于男性的傳統女教;近代化的工業社會必然產生使女性具有獨立人格的“自養、自知、自強”的女子教育思想;現代化的信息社會又將產生與環境相適應的對女子更高的教育要求。其二,女子教育的發展,還要依靠女性自身的不懈努力和積極參與。其三,學校教育是女子教育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現階段我們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和開辟多種途徑,促進女子教育不斷走向成熟、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海鐘.教育理論與高師教學改革研究[M].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2]王韜.漫游隨錄[M].長沙:岳麓書院,1985.
[3]李圭.環游地球新錄[M].長沙:岳麓書院,1985.
[4]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840—1918)[C].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
[5]陳景磐.中國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6]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7]陳獨秀.警告青年.青年雜志,1915.
[8]李忠康.中國近代女子教育思想論析[A].山西師范大學報:社科版,199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