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華 吳艷文
摘要:就業結構對衡量一國或地區的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廣西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該區域就業結構變動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廣西就業結構雖然在不斷地優化,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處于比較落后的發展水平。研究選取固定資產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出口、第三產業產值四個指標為解釋變量,以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為被解釋變量構建了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分析結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出口等因素對廣西就業結構影響最大。
關鍵詞:VAR模型;就業結構;影響因素
一、 引言
隨著各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鎮人口迅速增加,就業問題愈發重要。充分就業已經成為一國或地區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配第、克拉克、庫茲涅茨、錢納里等人的研究業已證實,就業對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轉變有顯著影響,目前學術界一般采用就業結構來衡量一國或地區的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并通過研究就業結構變動的規律和機理為經濟政策調整和就業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依據。所謂就業結構是指勞動力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的分布、構成和聯系,有多種劃分方式,最常使用的是按照國民經濟部門劃分的就業的產業結構。如今,就業結構已成為反映就業整體狀況的最重要指標,它已被視為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之一。
廣西處于東北亞與東南亞的海陸結合部,是東北亞經濟圈、華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等亞洲三大經濟圈的交匯區域,具有泛北部灣經濟區與東盟接壤的沿邊優勢、陸地口岸和海洋通道優勢,地緣戰略意義重大。近十年來廣西借力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通過承接東部地區轉移產業和吸引外資、大力發展國際貿易,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態勢,GDP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2.3%,尤其是工業增速明顯,年平均增速達到16.5%,就業規模增長了45%(1995年以來)。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廣西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地升級。但兩者間是否協調發展?就業結構受哪些因素沖擊最大?基于對此問題的探討,本文選擇結構偏離度和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嘗試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
二、 廣西就業結構現狀
就業的產業結構是指勞動力在三大產業間的分布情況,基本數據是廣西1990年至2011年的三產產值和三產就業人數,這段時期廣西的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產業結構變動趨勢明顯,且統計手段也日臻完善,數據質量較高。
1990年~2011年間廣西的產業結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第一產業產值不斷下降,第二產業產值不斷提升,尤其是2007年以來出現了比較強勢的提升,因為這一時期廣西確定了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戰略方針,將承接東部地區的衰退產業作為本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通過建立產業園區、設置各級財政專項資金等措施扶持產業轉移項目。2010年廣西提出未來十年要重點發展14個千億元產業(包括食品、汽車、石化、電力、有色金屬、冶金、機械、建材、造紙與木材加工、電子信息、醫藥制造、紡織服裝與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等)以推動北部灣經濟建設,這些規劃項目已相繼開始實施,進而開始顯著影響廣西的產業結構。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也經歷了先上升后下降的過程,產值比重小幅波動,基本上徘徊于36%的比重水平。總體上看,廣西產業結構還處于比較低水平的“二三一”型。
就業方面,1978年~2011年廣西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但比重超過50%仍處于高位水平。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平穩,長期維持在10%左右,這說明廣西的第二產業發展對就業的帶動效應(就業彈性)比較弱,只在2005年始出現較大的上升趨勢。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一直高于第二產業,呈現逐年上升態勢,但2007年始又出現下降的趨勢。整體上看就業結構并未出現明顯的改變,仍舊是“一三二”型。而同期全國三大產業的就業比重為34.8∶29.5∶35.7,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為全部從業人員的三分之一強,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最高,就業結構呈現“三一二”型,明顯優于廣西就業結構水平。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廣西的就業產業結構水平更低,差距明顯。據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國別比較數據,2009年38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繼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柬埔寨之后位居第5;同期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德國、荷蘭等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比重不足5%。根據錢納里標準,工業化中期階段就業的產業結構標準為15.6∶36.8∶47.6,而2011年廣西的就業結構依次為53.3∶19.1∶27.6,仍然停留在工業化初期階段。
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同發展才能對產業結構升級發揮正面推動作用,目前的研究一般采用產業結構偏離度來衡量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變動是否協調。產業結構偏離度是某一產業的就業比重與增加值比重之間的偏差,另外還可以用就業結構總偏離系數衡量整體經濟與就業偏離程度。公式為:
i=-1 =|i|
i和分別表示就業結構偏離度和總偏離系數。新古典經濟理論認為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下勞動者的工資水平是由勞動者的邊際生產率決定的。在邊際生產率遞減規律的作用下,各產業的生產率最終將趨于一致,從而使各產業的產出結構與就業結構趨于一致。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越大,說明兩者發展的協同度越低;反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展的協同度越高(見圖1)。
圖1折線顯示,1990年~2011年間廣西第一產業偏離度一直小于零,徘徊于-0.57左右,而近五年來有擴大趨勢。這說明廣西第一產業與其就業之間不僅存在著非協同因素,有隱性失業情況,且這種隱性失業程度在加大,第一產業的剩余勞動力向其他產業轉移的壓力越來越大。第二產業偏離度為正,在三大產業中的偏離度最大,說明存在較高的勞動力遷入壓力,意味著第二產業所能容納的勞動力未能充分吸收。但2007年以來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出現了逐年下降趨勢,表明第二產業正逐步優化,勞動力遷入壓力逐步減小。第三產業偏離度不斷下降,正緩慢接近于0,說明第三產業結構與就業之間的協同度較高,而且還在逐年優化。圖1還顯示出產業總偏離度呈現短暫性回升但總體向下的運行趨勢,表明在1990年~2011年年間廣西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協同程度在不斷提高,近5年接近2.5,經濟結構優化顯著,但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如2008年浙江省的產業結構偏離度為0.28,2010年江蘇省的產業總偏離系數為1。
三、 廣西就業結構的影響因素分析
1. 變量選擇。國內學術界對就業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出口、產業結構、工資等因素對就業結構影響顯著。其中,產業結構是就業結構變動的最根本因素,固定資產投資、出口都是通過產業結構的變動而間接改變了對勞動的需求結構。為深入剖析廣西就業結構的影響因素,本文以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為被解釋變量,代表就業結構水平,考察自1990年以來廣西的就業結構變動情況及其原因。借鑒學術界研究成果,選取以下指標為解釋變量,并進行建模實證分析:
(1)固定資產投資。本文選取固定資產投資作為反映產業轉移與承接效應的指標。廣西將承接東部地區的轉移產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大戰略,因此伴隨東部地區的低附加值制造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遷移廣西的產業規模尤其是制造業規模呈現擴張之勢,直接表現為區域內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由此拉動了區域就業規模,改變了就業結構。
(2)外商直接投資占GDP比重。國內學術界普遍認為外資對于中西部地區的就業促進作用要大于東部地區,因此本文選取外商直接投資占GDP比重這一指標來測量對外開放度對廣西就業結構的影響。廣西是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又是泛北部灣經濟區的重要成員,對外開放程度提高迅速,外資對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越來越大。“十一五”期間,廣西與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貿易往來,東盟與廣西雙邊貿易年均增長達41.8%,“十一五”時期引進合同外資千萬美元以上大項目85個,實際利用外資總量比“十五”翻一番。
(3)出口占GDP比重。改革開放以來,廣西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對外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69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33.31億美元,規模屢創歷史新高,位居西部地區第三。尤其是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出口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更不容忽視。對外貿易中,出口產業部門獲得更有利的成長機遇,導致該產業部門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需求量增加,間接影響了就業結構,因此本文選取出口占GDP比重作為就業結構變動的測度指標是符合廣西的經濟發展特點的。
(4)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產業結構的變動對就業結構的影響是最重要的,為此需要在模型中引入能夠反映產值變動的指標作為解釋變量去測度就業結構的影響因素。第三產業是為第一、二產業和為居民消費服務的產業部門集合,它的長期發展態勢可以反映整個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所以本文采用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來代表產業結構異動。
2. 模型說明。由于選定的變量間存在著動態相關聯系,所以本文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VAR(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和脈沖響應函數來考察就業結構的影響因素。VAR 模型是一種經典的非結構化模型,是基于數據的統計性質而建立的模型。該模型采用多方程聯立的形式,在模型的每一個方程中,內生變量對模型的全部內生變量的滯后值進行回歸,進而估計全部內生變量的動態關系。VAR模型常用于預測相互聯系的時間序列系統,并用于解釋各種經濟沖擊對經濟變量形成的影響。VAR模型公式為:
yt=Atyt-1+A2yt-2+…+Apy1-p+t
其中:yt=LAB23t,LGDZCt,WSTZt,CKt,SCt,εt為隨機擾動項,Ap為參數矩陣。p=1,2,3…,t=1,2,3…,LAB23指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LGDZC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WSTZ為外商直接投資占GDP的比重,CK為當年出口額占GDP比重,SC為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為了使數據更為平滑,避免數據的劇烈波動和消除數據序列的異方差的影響,本文對變量固定資產投資取自然對數。
在進行VAR模型分析前,需要先對變量序列做單位根檢驗,如果序列不平穩需要進行差分,當進行到第i次差分時序列平穩,則說明原變量序列服從i階單整。當所有檢驗序列均服從同階單整,可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然后構造VAR模型;在建立VAR模型基礎上,進行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分析。
(1)ADF檢驗。我們首先使用EVIEWS軟件對LAB23、LGDZC、WSTZ、CK、SC 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數據平穩性檢驗(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檢驗結果顯示,這五個變量的原始序列是非平穩的,lab23、lngygd、wstz的一階差分變量通過了單位根檢驗,lngdzc、ck的二階差分變量通過單位根檢驗,sc的三階差分變量通過單位根檢驗。
(2)建立VAR模型,對VAR模型進行穩定性檢驗。為確定VAR模型的滯后階數,采用四項評價指標——FPE 準則、AIC準則、SC準則、似然比檢驗法,結果均顯示應選擇滯后期為2,所以建立VAR(2)模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出口、第三產業對就業結構的VAR方程表達式如下:
DLAB23=0.181 673 251 872*DLAB23(-1)+0.076 662 181 985 9*DLAB23(-2)+0.044 760 968 848 1*DLGDZC2(-1)+0.026 541 188 327 1*DLGDZC2(-2)-0.934 872 075 942*DWSTZ(-1)+0.466 985 636 393*DWSTZ(-2)-0.196 427 040 784*DCK2(-1)-0.270 609 641 091*DCK2(-2)-0.001 021 841 662 33*DSC3(-1)-0.002 659 535 459 34*DSC3(-2)+0.004 262 801 261 84
通過計算模型的AR特征根多項式,借助單位圓圖示,發現特征多項式的根的倒數全部位于單位圓內,這表明所建立的VAR(2)模型是穩定的。這意味著當模型中某個變量發生變化時會對其他變量造成沖擊,但這種沖擊(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地消失。就本文研究對象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盡管影響就業結構的因素很多,整體來看由就業結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出口、產業結構這五個變量所構成的經濟系統是穩定的。
(3)格蘭杰檢驗。為確定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在VAR模型下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如表2。
表2數據顯示,所有檢驗結果的P值均小于0.05,很顯然,固定資產投資的二階差分變量、外商直接投資的一階差分變量、出口額占GDP比重的一階差分變量、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的3階差分變量這四個解釋變量及其整體聯合構成被解釋變量的格蘭杰因果關系,這說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出口、產業結構是就業結構變化的原因。
(4)脈沖響應。以上通過VAR(2)模型分析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出口、產業結構波動對廣西就業結構的影響。為了確定就業結構與其四個解釋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下面采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進行分析。
圖2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間數(單位:月),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虛線表示正負兩倍標準差偏離帶。A圖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對就業結構的影響是兩方面的、正負影響兼有: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受到一個正的單位大小的沖擊時,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先增加,增加期內依次經歷遞增、遞減再遞增、然后遞減的態勢,第四期之后開始出現就業比重的下降,第五期后又迅速回升,之后再遞減、遞增交替而行。對此,本文的解釋是當固定資產投資增加時,短期內帶來就業的增加,但投資完成后,投資期間的勞動用工會減少。但由于勞動力需求是引致需求,隨著時間推移,新工廠、機器設備依次投入使用,用工需求也會出現增加的趨勢。先進機器設備的投入還會擠壓用工需求,就業需求因而又出現下跌情況。圖B、C、D的脈沖響應圖顯示,外商直接投資、出口和產業結構對就業結構的影響也有兩個方面:正影響、負影響。與A圖不同的是,是隨滯后期數先減少再增加。為進一步反映四個解釋變量對就業結構變動的影響大小,需要進一步進行方差分解分析。分析發現,外商直接投資對就業結構的貢獻率最大(約為20%),其他依次為出口、固定資產投資、產業結構。我們對這一結果并不感到意外,因為前文已經述及廣西近年來借助東盟和泛北部灣合作著力引入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對外開放對廣西就業結構的變動影響顯著。
四、 結論
宏觀上看,廣西就業結構的演變符合現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并在不斷優化中。但這種優化只是相對的,與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很低: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過高,第二產業由于發展比較滯后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足。第三產業不發達,就業人員多從事傳統服務行業,就業層次不高,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接近飽和,就業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發展。此外,廣西就業結構受外資和對外貿易的影響比較大,說明廣西就業結構的優化主要并非依賴于內源式的產業結構升級,對外商直接投資和出口的依賴性較強,這會增加經濟系統的不穩定性,阻礙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對就業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就業容易受國外經濟影響,外商投資和出口一旦有波動,對就業的沖擊比較大;二是對低教育層次的勞動力影響利好,因為生產要素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這些行業吸納的勞動力主體是低教育層次的勞動者;三是不利于高教育層次的勞動者就業,因為資本并未顯著流向廣西的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未來廣西大學生的就業將會遇到困境。
參考文獻:
1. 廣西區統計局.廣西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 國家統計局.中國勞動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3. 陳萬明,石麗.江蘇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關系分析.商業研究,2012(5).
4. 夏海清.經濟增長—產業發展與就業結構在中國的實證檢驗.經濟問題,2012,(1).
5. 袁霓.論當前中國的就業結構及其調整.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1).
重點項目:2011年廣西財經學院校級項目“廣西農村人力資本積累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號:2011C27)。
作者簡介:白玉華,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廣西財經學院經貿學院講師;吳艷文,復旦大學博士后;美國匹茲堡大學訪問學者。
收稿日期:201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