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寬仁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教育部門在各個地區對各個學科先后進行了革新。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數學學習起來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在高中數學課堂上運用生成性教學是至關重要的。雖然已經對數學進行了改革,但是真正落實實施的學校還是少數。主要針對高中數學關于生成性課堂的構建提出了幾種合理化的建議,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關鍵詞:尊重學生;彈性情境;教師角色
一、尊重學生的權利以鼓勵教學
課堂的生成
根據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課堂的主人也是學生,因此,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擁有的權利包括:公平平等地參加課堂教學活動,同時享有教師平等地對待;在課堂上,學生對問題享有獨自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權利,對問題和想法有自由表達和發揮的權利;當學生發表的言論不夠健全或者出現錯誤、偏差時,學生能夠避免處罰、批評或者受到不合理待遇的權利;當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或者數學教材上的內容出現錯誤時,學生有提出質疑和指出批評的權利。所以,尊重學生的權利能夠促進高效課堂的生成,也是實行生成性課堂重要的環節。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對學生犯下的錯誤進行合理適當的處理,因為只有發現錯誤,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引與解決,從而促進數學課堂的有效生成。
二、預設好彈性情境以促進教學課堂的生成
在對數學課堂的生成性進行特別強調時,不能忽略預設的重要性,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構建生成性課堂時,教師要懂得將學生作為主體中心預設。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利用學生對知識理論的接受認識的規律,能夠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特征,體現出學生對于知識從陌生到熟悉的學習歷程。因此,我們將這種方式叫做彈性預設,也就是所謂的為了能夠更好地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位置的一種預設空間,它能夠保證一定的余地,在教學過程中也具有高度的靈活性的優勢,能夠為教師和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道路上指明前進的方向。例如:已知長度為5的線段AB,其兩端在函數y=x2的拋物線上運動,其中線段AB的中點記為C,求點C與y坐標軸存在的最短的間距,同時將C點的坐標求出來。這樣的題可以運用兩種方式解答,第一種:先求運動的弦的中點C點的移動軌跡,然后將縱坐標的最大最小值求出來。第二種:通過拋物線的概念并利用梯形中位線的性質變換為三角形兩個邊長的相加總和與第三邊之間的關系。只有提前做好預設,將解題的幾種可能性分析好,才能夠使數學課堂順利地開展和生成。
三、轉變教師的角色以引領教學課堂的生成
這里所講的轉換教師的角色就是將數學課堂交給學生,在課堂上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研究并積極發表見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教師已經不是課堂的“焦點”,在課堂上只是引導者,通過對學生的正確引導來實現高中數學課堂的生成。教師作為課堂上的引導者,必須掌握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程度,并巧妙地對課堂上的重要內容進行選擇和重組,將有價值性的、重點的知識轉化成問題,把握好學習的大致方向,讓學生通過思考問題、尋求答案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獨立性和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知道數學并不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更不是簡單的積累的過程,它具有邏輯性和思維性,要在理解基礎知識之上再進行探究分析。因此,教師要學會轉換課堂角色,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尊重理解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從而促進高中數學生成性課堂的有效形成。
參考文獻:
孫振香.構建生成性課堂的策略探尋[J].現代中學教育,2012,6(10):63-7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