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卿
摘 要:從導入環節的優化以及教學過程的優化兩個方面對如何做好地理課堂的優化工作進行簡單介紹,以期能夠為高效地理課堂的實現做好前提工作。
關鍵詞:課堂結構;導入;教學過程
在新課程改革下,新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都要求課堂結構要發生一些轉變來更好地適應學生的需求。所以,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優化地理課堂結構,以確保地理教材價值的充分展示,進而使學生在高效的地理課堂中獲得更加完善的發展。
一、導入環節的優化
導入是一節課的開頭,對導入環節的優化實際上就是對導入形式的優化,我們都知道在以往的導入環節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開門見山,基本上不給學生一個“緩沖”的時間,導致學生課堂前十幾分鐘都不知道教師在講些什么。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優化導入的形式,要從教材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采用恰當的導入形式,為高效地理課堂的實現做好準備工作。
例如:在教學《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將精力集中到課堂當中,在本節課的導入環節,我引導學生自主對“北京”進行介紹,從任何方面都可以。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方面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讓學生更快地進入正文的學習當中,同時也為高效課堂的實現做好了準備工作。
二、教學過程的優化
教學過程中每節課教學的中心環節是決定一節課成敗的關鍵,然而,對其優化就是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將應試教育模式下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轉變成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要將地理課堂構建成高效而精彩的課堂。本文以多媒體輔助教學為例進行簡單介紹。
例如:在教學“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也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授課的時候,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臺灣的位置,同時也引導學生觀看了“海上米倉、東方甜島|水果之鄉、森林之海、東南鹽庫”等美麗的臺灣,這樣既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呆板,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高效課堂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總而言之,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優化課堂結構,要讓每個環節都能在教師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中展現地理的價值,也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王倩.淺談對地理高效課堂的認識[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0).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