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美文
“教—學—評”一致性的基石是教學目標,一個清晰、有效又可測的教學目標是判斷教—學—評是否一致的依據,教學、學習與評價是否都是圍繞共享的目標展開的。本文我們以小學音樂課“勤快人和懶惰人”為例進行分析和討論。
一、“隨風潛入夜”——“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在課例中的實施
有了一個良好的理論基礎,就可以實施我們的教學研究了,讓”教—學—評“一致性的理念在課例展開、滲透我們不妨從以下幾點中借鑒:
1.教學目標簡而不淺
以往拿到一首歌曲的時候,我們最先會考慮哪里可以設計幾個環節讓教學出彩,自從對“教學評一致性”有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們首先是解讀歌曲,確立本課要教什么,學生要學什么,如何正確評價,從而確立教學任務。比如我最近的教學內容是“勤快人和懶惰人”。在本音樂組研討的時候,我們一起商量討論,最后制定了三個目標:熟悉旋律,哼唱歌譜;學習歌曲,能有表情地演唱,能用不同演唱速度表達歌詞內容;嘗試歌詞的新創編。有了這三個目標后,之后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方法的設計都是圍繞它展開。
在學習歌曲中用游戲“過荷塘”找出去廚房的秘籍,學習三條旋律比較他們的異同,哼一哼,比較他們的異同,知道第二樂句和第三樂句的區別,為歌曲的準確演唱打下基礎。這個目標我還做了延伸,通過“搗蛋鬼狐貍偷秘籍”的游戲讓學生嘗試唱歌譜,考慮到歌譜并不難,我用標注法幫助他們學習歌譜,是唱譜能力的一個提升,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樂譜音準不一定嚴格,重要的是能唱對各音的唱名。最后一個目標是能力的拓展,讓學生創編歌詞,這個環節感覺還是做得不夠好,我最初的設想是降低難度,就在廚房把勞動動作改一改。制定合理教學目標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還是需要我們教師斟酌考慮,考慮做到簡單卻又不淺顯。
2.設計教學環節,細化教學任務
“勤快人和懶惰人”曾開過課,所以對大家來說也比較熟悉,這次再來討論也就輕車熟路了,很多老師都給了我很多不錯的建議,比如去掉了開始部分的古詩節奏型訓練,還有就是如何把整節課恰到好處地串連起來,讓學生學得更感興趣,讓教與學融會貫通起來,最后就是重視評價,以往可能被忽視的評價契機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在討論的時候我們依據本次課題事先做好設想,而不是隨機抓。
3.從學生出發,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應該是立足于學生,能從學生出發,適合學生,我們不能一味地想怎樣的教學方法會出彩,而是應該考慮怎么的教學方法最適合學生理解掌握。比如我上“勤快人和懶惰人”,開始時我只是把歌曲學習順序調換了一下,后來我又在設計上做了個調整,把整節課通過“朵拉”冒險故事融為一個整體,層層相扣。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動靜結合的設計更適合他們,所以我們把欣賞伴奏音樂融合在開汽車的游戲中,使得他們的手腳、耳朵都能動起來,這個方法也更符合他們的身心特點。
二、“潤物細無聲”——“教—學—評”一致性在課例中的融合貫通
1.讓學生在自由中成長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在課上都是快樂的。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也遵守這樣的原則,在本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學習在不同速度的律動中開始,融入故事情節,通過一個朵拉去廚房的冒險任務讓學生快樂地參與音樂活動,大部分同學都很投入和開心,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興趣的引導對他們今后學習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所以還是不要把學生嚇住在起跑線上。同樣也要遵循學生的自主學習,抓住課堂的評價契機,讓學生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跟著教師的設計簡單地遵循條條規則進行活動。在多個音樂活動中,由簡出發,慢慢深入,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教師的幾個任務,達成了目標。
2.課堂教學要靈活調控
都說書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怎么樣讓書本內容也活起來呢?有時候或許就只在于一個小小的變換而已,本課“勤快人和懶惰人”有趣生動,過去也上過這一節課,最初設計的是讓學生先從第二段慢的事實證明,這個想法是正確的,無論是哼唱旋律部分,還是歌曲學習方面,我都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從慢開始。教學效果也明顯,但是,本次教學我又做了調整,把整節課用一個故事融為一個整體,層層相扣,這也得感謝家中小兒,天天陪著看動畫看來也會有意外收獲的。我把教學環節融合到音樂活動中,讓他們在游戲、故事中學習,讓課程輕松了很多,
課堂是生成的,學生是活動的,教師需要靈活地調控自己的課堂,把學生引導到自己的設計中來,不脫離、不刻板。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我們需要靈活的頭腦,巧妙地應對。
以上是以課例“勤快人和懶惰人”為主的一則思索研究,關于“教—學—評”一致性的理解和研究還有待深刻的實施。
編輯 劉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