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芬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善用生成,在問題解決中發現問題;注重指導,在策略優化中提出問題;巧設情境,在認知沖突中揭示問題。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善待學生提出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揭示問題
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之一。因此將問題貫穿教育過程,讓問題成為知識的紐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的目標,也是現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一、善用生成,在問題解決中發現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認知上的矛盾和沖突,積極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體表現,也正是我們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
【案例1】蘇教版第九冊小數除法的練習課中我安排了這樣一組練習題:(1)一只蜜蜂3小時飛行55.8千米,平均每小時飛行多少千米?(口答數量關系和算式)(2)一只蜜蜂0.5小時飛行9.3千米,平均每小時飛行多少千米?(3)一只蜜蜂每小時飛行18.6千米,是一只蝴蝶飛行速度的2.4倍,這只蝴蝶每小時飛行多少千米?在教學中,我和學生們練習完第一題,并總結出數量關系式后,接著讓學生回答第二題的算式:
生1:“9.3×2。”
師:“題目中沒有2,你從哪里來的?”
生1:“因為1小時里面有2個0.5小時,那么1小時飛行的路程就是0.5小時飛行路程的2倍,所以用9.3×2。”
師:“那怎樣修改一下這個算式更合適?”生2:“9.3×(1÷0.5)。”師:“還有其他解法嗎?”(我有意識地指了指剛板書的數量關系:路程÷時間=速度),生3:“9.3÷0.5。”
師:“同意嗎?”
生:齊聲響亮的回答:“同意。”
就在我準備出示第三題時,下面有個同學(小君)連連說:“不對,不對!‘9.3÷0.5表示的是每0.1小時飛行的速度。”雖然知道他錯了,但我并沒有因為要趕進度馬上否定他的說法,而是請他說說是怎樣想的。他說:“第1題‘55.8÷3表示每小時飛行的速度,那么‘9.3÷0.5應該表示每0.1小時飛行的速度。”哦,原來我準備的第一題的鋪墊在他那里起了負遷移的作用,怎么辦?怎么跟他解釋?我課前也沒考慮這個問題。于是我只好順水推舟地說:“小君同學真愛動腦筋,他的想法好像也有道理,這可把老師難住了,他們到底誰說得對呢?同學們愿意幫我一起想辦法嗎?”此話一出,同學們馬上行動起來,眼睛盯著我,都想來幫我解答難題。
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學習的全過程,還要善于發現和利用課堂即時生成的問題。由于這種問題是學生自己發現或提出的,他們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問題的解決成為學生真正的內在需要。
二、注重指導,在策略優化中提出問題
當學生對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和運用達到一定水平時,應該把一般的思維升華到計策謀略的境界。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適當加強數學解題策略的指導,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從而也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交流時我首選引導學生分別說說兩種策略(此處略去圖表)的思考過程,整理解題的思路,并且強調了要有序列舉。接著讓同學們觀察這兩種策略,看看你有什么發現要告訴大家或者有什么問題想要問問同學或老師的。大家通過老師的預先講解和自身的思考提出了在此解決方案基礎上的優化方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巧設情境,在認知沖突中揭示問題
“問題解決”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問題解決”還是一種載體,通過對那個問題的解決,讓學生在比較中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提問。
【案例2】蘇教版第十二冊分數除法的練習課中我出示了這樣的練習題:一段公路長3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學生解答完后,我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這兩個工程隊由于工作質量好、速度快,他們又接到了一項300千米的工程,其余條件不變(教師把題中的30改成了300),讓學生猜猜要多少天完成?同學們紛紛響亮地喊出了60天、60天。我并沒有加以否定也沒有任何暗示,只是請同學們驗證自己的猜測。馬上就有同學在小聲說:“不對不對,怎么不是6天?”新的問題情境與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發生了碰撞、產生了矛盾,問題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為什么總米數發生了變化而修路的天數卻不變呢?”同學們都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哪里出問題了,于是不用我提示,有的同學馬上嘗試著把這項工程改成3000千米,也有的同學緊盯著兩題在仔細琢磨……這時問題已深深地扎根在學生的腦海中,問題的解決已成為學生的迫切需要,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問題”學習中掌握數學知識,學會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