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英
心理學家羅伯特·索馬曾這樣說:“人離開環境,便無行為可言……”從這理念中我們不難看出它已將環境的創設和布置上升到與日常教學活動平等的地位,成為課程設計與實施的重要因素。班級墻飾是一種特殊的潛在課程,它的創設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與計劃性,它通過多功能、多形式的手段在我們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以此來促進幼兒的素質發展。
一、利看
即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教室內主題墻飾的出現,恰恰會很好地引起幼兒的好奇心,他們通過觀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第一步自然觀察中,孩子只知道有什么、是什么,這時的觀察是不細致的、表面的。這時我們老師可加以引導,他們的觀察會逐漸深入,如在“我們愛祖國”這一主題墻飾中,幼兒開始會看到單一的“天安門”,漸漸地他們會發現“天安門上還有燈籠”,而且那燈籠還是紅色的,接著他們還會發現“天安門的城樓上還有紅旗”“紅旗上有五角星”“五角星有五顆,一顆是大的,四顆是小的”“城樓的中間掛著領袖毛主席的照片”……這些發現都是幼兒觀察事物的一個過程,也就是他們觀察能力發展的過程。
二、利說
即有利于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幼兒期是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為了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應為幼兒創設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的良好環境,抓住一切教育機遇,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墻飾使幼兒有了談話的“資源”。在春天到來之際,我們結合季節創設了以“美麗的春天”為主的墻飾,發現小朋友在來園活動、課間、午睡起床或自由活動時,總有一幫孩子蹲在墻飾前在討論著:“我畫了美麗的花,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我畫了一只只小蝌蚪在拱橋下面游來游去。”原來他們的畫中還藏著小故事呢!還有的三五一群,會聲會色地講:“我最喜歡春天去公園里玩。”“我喜歡夏天到公園里玩。”……此刻,幼兒的語言是那么的多,他們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無須刻意的安排,也無須教師精心地指導,就在墻飾這潛移默化的引導中,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三、利想
即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思維和想象能力。幼兒時期是想象力迅速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沒有限制的,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藝術創造的過程。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可以布置一些“藝術欣賞”和“觀察發現類”的墻飾對幼兒思維發展和想象力的培養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如“柳樹的樹枝為什么這樣長?”“小花喝到了露水,高興地在跳舞呢!”“蛇為什么要冬眠?”……這些問題話語,都是幼兒豐富的思維和想象力的表現,而這些思維和想象的原材料,正是來源于墻飾,墻飾給幼兒創造了想象的空間。
四、利動
即有利于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與自主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尊重幼兒,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主題墻飾的集體參與性是最重要的評價標準。所以,我在布置主題墻飾時,非常注重每個孩子的參與性,總給他們留一些地方,添一些小花、小草、大樹、動物等,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如在布置“冬天到了”這一主題墻飾時,我引導幼兒說:“我們要布置一幅關于冬天的墻飾,大家一起想象怎樣來布置。”孩子一聽,七嘴八舌地講開了,有的說:“我們想畫一個雪人。”有的說:“天上下起了雪,我來剪點雪花!”更有的小朋友說:“我畫小朋友在打雪仗。”……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從孩子們一個個興奮的小臉上,感覺到了他們自主的快樂。
墻飾的教育作用絕非是一個片段,它將成為幼兒經驗、想象、表達及動手的空間,展示著整個活動的進程,而每一個活動又為墻飾提供了展示的內容。幼兒與墻飾間不斷進行“對話”,它們之間將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潛移默化地陶冶孩子的情操,因此,墻飾對幼兒的素質發展起到了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