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當語文課程只強調其工具性時,語文教學變得越來越枯燥無味,學生對語文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這要求語文教師重新審視語文教學,在強調語文課程工具性的同時,把其人文性的一面重視起來,把人文因子滲透進語文教學,還語文課堂生命的活力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人文教育;情感因素;課堂氛圍;語言訓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界定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界定,一改語文課程的冷峻面孔,使它變得和藹可親起來。語文教學人文性的根本是以人為本,它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播種”——把教材中情感因素的種子播入學生的心田
語文教學離不開教材,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主題感受和個人見解,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作為語文教師,要能夠重視并善于發掘這些人文教育的種子,把它們播種進學生的心田,讓它們生根、發芽。
二、“培土”——為人文教育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人文教育的效果取決于課堂氛圍的營造,就如同植物的生長取決于土壤一樣,什么樣的土壤結出什么樣的果實,成功的人文教育需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喚起學生的道德情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處于充滿愛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課堂氣氛中,自覺主動地接受教育,獲得知識。
作為語文教師,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不光要有情,還要善于用情,善于煽情,做一個有方法、有技巧的老師。人文因子已經在學生心田里生了根發了芽,你為它培好土,給它一個怡人的環境,用心呵護,它才能茁壯成長。
三、“施肥”——讓語言訓練成為學生人格養成的催化劑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確立主體意識,鍛煉獨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就要讓學生的視野從教材轉向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從教室轉向社會,從自我轉向公眾。多角度、多渠道地吸納文化精髓,感受時代信息,體味人間百味。而這一切要靠聽說讀寫去完成。
“聽”與“讀”訓練的是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是外在信息、知識、文化的吸收過程,是自我精神逐漸豐厚的過程。它是知識與經驗的積累與儲存,即厚積的過程。因此,首先要告訴學生他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慧眼、一對聰耳,要開闊視野,善于觀察、善于傾聽。而哪些所讀所聽恰恰是開啟他們智慧之門的鑰匙。
“說”與“寫”訓練的是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也是薄發的過程。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這一切內化,融為自己的思想情感、主觀感受和個人見解,形成自己對事物、對人生的判斷和情感傾向,通過說與寫的形式展示出來。而這需要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氛圍。一個真實生活化的氛圍能讓學生想說、敢說,說真話,說心里話。在這樣的表達訓練中自然就促進了學生情感的升華、人格的塑造。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像一位精于耕作的老農,通過“播種”“培土”“施肥”的過程,讓人文因子在學生的心田生根、發芽、開出智慧之花,結出健康之果。把語文課堂打造成充滿活力與創新精神的魅力課堂。完美呈現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語文課程的魅力。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