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李娜
“心靈是廣闊無垠的,萬事萬物皆映于心。”只要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有科學的方法和途徑,就能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整體上有所提高和發展。
一、改變“傳統教育觀”,堅持“因材施教”
作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不要用橫向比較的方法鼓勵學生,也不要總是用批評的手段去教育學生。要重視實踐的作用,學習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積極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思想與情感,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和創造,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要留意觀察分析學生學習的特點,對不同的學生,要區別對待;要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的教學方式。正所謂:“學生個性各不同,因材施教促發展。”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此,我們在工作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從學生的身心出發,給他們提供一些有利于身心發展的環境,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心理素質教育要“持之以恒”,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形成合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掌握了這一規律,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家庭中,為學生制訂學習計劃的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即在一個月或者一學期每天都要去堅持做的一件事情。千萬不要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改變學生的教育計劃。在學校中,教師也應該有自己的計劃,特別是對待那些心理發展不健康的學生,更應該去堅持自己的教育教學計劃。教育是一個整體,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構成的,如果這三方面教育步調統一,互相促進,它們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如果三方面不能一致,那么教育效果就會受到影響。教育只有延伸到家庭中,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功能,所以在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除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外,還要對家長進行指導,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合力共同為學生營造一個寬容、自由、快樂的教育環境,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總之,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周圍的教育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只要真正地認識到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他們提供一切有利于心理發展的條件。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