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編號:HZ1111)
摘 要:趙銀裳是云南麗江納西族的第一位現代女性作家,她深受“五四”新思想的影響,積極追求進步,在邊地傳播現代文明思想。她于1947年出版的《玉龍舊話》是一部具有濃郁民間文化色彩的作品集,一方面是大量書寫并歌詠麗江雄奇壯美的山川大地,另一方面展現了麗江納西族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表現了作者對納西文化的熱愛。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文學;鄉土文學
作者簡介: 農為平(1972-),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云南鄉土文學。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01
趙銀裳(1904—1993)是從麗江納西族中走出來的第一個女性作家。她出生于麗江一個思想開明的家庭,6歲時就在母親的支持下進入學堂學習,成為近代最早接受教育的納西女性之一。1929年,趙銀裳只身前往昆明求學,先就讀于昆明昆華女子高師示范班,后來又進入東陸大學,攻讀文史專業。在昆明這座云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城市,趙銀裳又進一步接觸到大量的新思想、新文化,徹底完成了向現代知識女性的轉化。
完成學業的趙銀裳回到麗江后,積極投身于社會運動中,她尤其關注本民族女性同胞的命運。在那個時代,納西族女性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像趙銀裳這樣能夠有機會接受教育的人不過是鳳毛麟角。為了引起社會對婦女問題的關注,也為了喚醒納西婦女自我解放的意識,趙銀裳于1941年創立了“婦女會”,為爭取婦女權益而奔走。可以想見,在一個受傳統思想嚴重禁錮的邊地小城開展這樣的事業,面臨的困難有多大。在重重阻力面前,為了進一步開闊視野、提升自身能力,趙銀裳曾遠赴重慶,參觀學習當地婦女會的工作經驗,并萌生赴延安投身革命的念頭,后來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但她在重慶有幸見到郭沫若、鄧穎超等文藝界、文化界的重要人士,并獲得郭沫若贈予的一幅墨跡。重慶之行更增強了趙銀裳參與社會變革的決心和信心,回麗江后,她又創辦了“麗江婦女工藝社”,并隨由西南聯大師生組成的“邊胞服務站”,深入到麗江的維西、永寧等邊遠地區,一方面宣傳抗日,另一方面也關注邊地民族的生活狀況,收集民間文學資料。此后的半生中,趙銀裳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以及研究納西民族文化,進行文學創作上,直到1993年辭世。
作為納西族的第一代知識分子,趙銀裳可謂是對本民族傾注了全部的心力。在她的創作中,幾乎全是關于納西族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生活的內容。最能夠代表趙銀裳的成就的是于1947年出版的《玉龍舊話》。這是一部具有濃郁民間文化色彩的作品集,文體上涵蓋了詩歌、散文、學術論文等多種形式,對滇西雄奇秀美的自然景色、民俗風物、民族文化都有涉及。這本書出版之后,由于戰爭及建國后特殊的政治環境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并未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1982年,作家彭荊風和白樺到麗江采風,拜訪了時已78歲高齡的趙銀裳,滋生了重新出版《玉龍舊話》的想法。在兩位作家的努力下,這本面臨被歷史的煙塵湮沒危險的作品得以重新問世,修訂后的書被命名為《玉龍舊話新編》,除了保留原來的篇章,還收入了一些趙銀裳建國后創作的作品。在彭荊風親為作品寫的“序”中,對作品給予了中肯的評價:“無論從研究納西族的古文化,或者對近代麗江地區文學藝術的了解來看,這都是值得細讀的一本好書。”
《玉龍舊話新編》共分五輯,分別收入了趙銀裳創作于不同時期的散文、研究論文、詩歌,還有作者整理的納西族民間敘事詩。整部作品,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兩個方面:一是作者對麗江山川大地的贊美和歌詠。收錄其中的散文和詩歌,大都表現了這個主題,如《雪山記游》、《玉龍山》、《東巴圣地—白水臺訪問記》、《麗江雪社》、《永寧之行》等,僅僅從標題來看,已經帶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內容上更是滿溢著作家對美好家園的熱愛之情。“玉龍山是我的生命靈都”,趙銀裳毫不掩飾自己對被納西人視為神山的玉龍雪山的敬仰崇拜之情,她極寫玉龍雪山雄立滇西、白雪皚皚的風姿,視其為神靈之山、精神之山;玉水龍潭“水色蔚藍”,“水味特別鮮美,水又明潔如玉”;她寫家鄉的樹:“年代至少有七八百歲,最高大的聳接云霄,粗圍數抱”的是黃山古柏,葉子“紅似丹漆”的是楓樹……這些細致入微的景物描寫中,飽含著作者的深摯情感,正如她自己所說那樣:“始終覺得,我們的家鄉無一處不好,無一景不美,不知道怎樣地贊頌她,感謝她才是。”
作品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表現了作者對納西文化的熱愛。納西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身為民族中的一員,趙銀裳感到深深的自豪。“一個熱愛自己民族的人,總是珍愛本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她一方面注意收集關于納西文化的各種資料,經過研究,寫作了《清末到現在的納西文化》、《“摩挲”民族》、《古代的麗江摩挲與土酋》等篇章,以詳實的史料、近距離的觀察視點,對麗江地區的納西文化做了系統的梳理和詳細的介紹,不僅具有文學價值,也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作為納西族第一位女性作家,趙銀裳的文學創作活動與家鄉、納西民族緊密聯系在一起,她用飽蘸情感的筆觸深情歌詠家鄉麗江的風物景致,致力于本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傳播,為滇西地區鄉土文學和鄉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光東主編:《中國現當代鄉土文學研究》,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3月第1版。
[2]彭荊風:《玉龍舊話新編:“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