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登是坐落在膠東半島的一座小城,因所產的魯繡風格獨特、自成一章而享有“魯繡之鄉”的美譽。春秋戰國時期魯繡即已興起,文登民間的魯繡色調素雅、技藝獨特,具有獨特的膠東地方特色。隨著現代化技術的應用,民間傳統的手工工藝魯繡已經不多,昔日的巧手“繡娘”繡魯繡的場景也已少見。目前,文登魯繡已被列入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了我們需要更努力來傳承下去的工藝。
關鍵詞:文登;魯繡;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者簡介:謝萌萌(1988-),女,山東青島人,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業務。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1
文登因所產魯繡風格獨特、自成一章而享有“魯繡之鄉”的美譽。
在文登民間,繡花是女子必學的“功夫”,也被稱為“女工”。農家大多都有一種叫做“撐子”的繡花架子,魯繡工藝隨著這種特殊的工具在母女間代代相傳。農閑時節,女子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在“撐子”上飛針走線,她們用不同的技法在衣裙、手帕、被褥、肚兜、轎衣等各種布料上上下下飛舞,一幅幅栩栩如生、美麗吉祥的圖案伴著女子們朗朗的笑聲躍然布面。
魯繡是歷史文獻記載中最早的繡種,興起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魯,至此開始發展興盛普及。文登魯繡是中西合璧的刺繡工藝,至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傳統魯繡色調素雅、技藝獨特,具有獨特的膠東地方特色,在國內外都有廣泛的贊譽。
一、古老的民間魯繡
魯繡,顧名思義是指山東的刺繡。“齊紈”、“魯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就聞名天下,漢代達到興盛。在王充的《論衡》中有“齊郡世刺繡,妲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純婦無不巧”的記載。
魯繡屬中國“八大名繡”之一。曾流行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其繡品不僅有服飾用品,還可以作為觀賞性的書畫藝術作品。魯繡的刺繡工藝也可以任意搭配,用幾十種不同顏色的繡線,經平針或編結,巧妙地將組花、連花、襯花連接在一起,是魯繡工藝的一大特色。魯繡色彩淡雅、構圖優美、虛實適宜、形象逼真,綿遠悠長的齊魯文化賦予了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豐富的人文內涵。相傳,乾隆的老師徐士林當時還有一個與魯繡有關的典故。
徐士林是文登徐家村人,從小就家境貧寒,17歲考入了縣學成為了少年秀才。23歲的時候到登州府參加舉人考試,走到煙臺南初家村時,因為生病住進了客棧,幾天后才有好轉。但是因為囊中羞澀沒有辦法還清店錢,便在店里做工抵債。有一天,一個浙江的商人在店中看見徐士林有一條繡有鯉魚跳龍門的手帕,繡品圖案針法別致,栩栩如生,便出高價錢買了下來,于是徐士林用買來的錢還清了店錢。但是當時因考期已過,于是便拜在煙臺楊同翁老先生的門下繼續修學。三年后,他一舉成名考中舉人,29歲那年,又登二甲進士。
二、中西合璧的文登魯繡
19世紀80年代,英國傳教士到膠東傳教,把西歐的花邊工藝也帶到了這里。1894年英國傳教士,北愛爾蘭人詹姆士·馬茂蘭在煙臺設立了教會手工學校,教授一種被稱為“愛爾蘭花邊”的西方抽紗工藝。由此,國外歐式花樣和技法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后經膠東一帶民間傳統藝人的演繹整理,西方花邊裝飾工藝與文登傳統的刺繡技藝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刺繡工藝——魯繡,并成為繼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四大名繡的后起之秀。
明清時期文登的魯繡技法已臻完善,她們將花鳥蟲魚山水風景等圖案,運用“抽、勒、鎖、雕”等不同手法在白色亞麻或棉麻混紡布上繪制各種裝飾紋樣,由于魯繡風格獨特,自成一章,繡品再現了膠東半島農家百姓特有的審美特征,文登也因此享有“魯繡之鄉”的美譽。
文登魯繡有手繡、機繡之分,手繡是運用幾十種不同顏色的彩色繡線經平針或編、結、綴、打、補、貼等多層次的技巧、針法繡制。要完成一幅大型的手繡品,少則三四個月,多則一年以上,可謂細微之處見功夫。
三、現代的魯繡
文登魯繡自產生起到現在的這一百多年大致經歷了手繡、縫紉機繡、萬能機繡、電腦繡直至今天的飛梭電腦繡的變遷。文登魯繡發展至今,目前的繡品大多都是機器化生產的產品,已很少有純手工制作出的魯繡了。
魯繡開始全面產業化發展的時候,最后一輩手繡的女子們當時也就二十歲左右,到今天50多年過去了,那一輩“繡娘”現在大都已是六、七十歲、七、八十歲的老太太,加上手工魯繡繡起來比較繁瑣,費時費工,很多年輕的姑娘并不喜歡學,也沒有這樣的耐心來做這些,所以現在很少有人會手工繡制魯繡。加上手工繡制費時費力,因此成本就比較高,銷量自然也就很少了,所以,手繡便就逐漸衰落下來。
談到現代魯繡繡品的發展,我們不能不提到王殿太大師。60年代,深受魯繡藝術啟蒙的工藝美術大師王殿太對傳統的魯繡繡品進行研究、對比,不斷對花樣、樣式進行創新。他吸取傳統的手織花邊圖案風格的精華,與當時社會上主要刺繡品種“雕平繡”中的抽絲、拔絲、鎖、鉤、勒工藝相結合,創作出了獨具特色的“假花邊”,極大提高了魯繡的藝術欣賞價值。
漢代學者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道,“齊郡刺繡,恒女無不能者,目是而手狎也”。一晃,這些魯繡的“繡娘”已經繡了兩千多年,變的是手下的布料、針上的技法,不變的是針線穿梭間寓于魯繡上的對她們親朋的美好祝愿和對生活真摯的歌頌,以及魯繡技藝水平的提高。
現在,這樣的“繡娘”如今已不多見,這樣的“繡品”也變得越來越稀有。目前,文登魯繡已被列入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了我們需要更努力來傳承下去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