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玉
摘 要:《寒夜》男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集中體現了戰亂年代老實知識分子的悲哀。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沖突下,在優柔寡斷的性格和老好人思想的影響下,在生活重擔和家庭矛盾中,他逐漸陷入一種亦真亦夢的狀態,將對未來的期望以及現實的苦痛寄托于“夢”,最終在病痛與絕望中走向人生的終點。
關鍵詞:夢;現實;苦痛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01
汪文宣在一個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做校對,領導的威嚴、少得可憐的薪水令汪文宣喪失了蓬勃之氣,甚至到了甘受其辱的境地。如果說工作的不如意是造成汪文宣自信心和原有人格喪失的導火索,那么家庭的不和諧則是導致他人生悲慘結局的一團明火,引爆了他人生的整體性悲劇,耗盡了他的精神與力量。
一、現實與夢的混淆
1.主觀上躲避現實,期望沉醉于夢中
現實的殘酷使汪文宣更加軟弱,以致出現了精神錯亂和幻覺,想象與夢境無形中成為他宣泄壓力的途徑,他常把不幸現實想象為噩夢。因為吵架把妻氣走了,而他卻想象著妻在回家的路上,“一個夢!一場噩夢!現在過去了!”[1]他將昨日的爭吵、今日的煩憂歸結為夢,希望從苦難的現實中解脫出來。
此外他還以酒精麻痹自己。苦悶的汪文宣遇到了落魄的同學唐柏青,失意之人相逢惺惺相惜,面對柏青的以酒消愁,他認為“總有醒的時候”,轉而又想“醒來豈不是更苦嗎”,于是就拼命喝酒。[2]他想舉杯消愁來麻痹自己,淹沒對現實的不滿和憂愁。
2.無意識中從殘酷現實走向恍惚夢境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將人的心理結構劃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面。而汪文宣則不停地在前意識和潛意識兩者間徘徊游蕩,常常分不清現實與夢境。當同事們都在談論著戰爭的不利形勢以及如何逃難時,“他覺得自己還是在夢中”[3]。在辦公室的屈辱加重了他的悲觀,在家里母親的訴苦與妻的夸耀都不能給他安慰,汪文宣其實一直都處在孤獨的單行線上,沒有可以真心傾訴的對象,也沒有人用力量將他解救出來,而他又是百分之百的自覺的“受難者”,將苦難都藏于心底和被窩里的哭泣。
二、在夢境中再現現實生活的糾結苦痛
1.對已知情形的恐懼與無奈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汪文宣白天的擔憂和思慮在晚上則變為夢。夢中他和妻發生了爭吵,緊接著敵人打來了,他要去找母親而妻竟牽著兒子走了。這個夢主要體現了兩點,一是汪文宣在母親和妻子中間忍受夾板氣,二是在他心里母親是最重要的。有一次他夢到衣服被燒焦了,“他嘶聲大叫‘救命”[4]。“救命”這兩個字是人類遭遇困境時求生的本能反應,而現實生活遭遇了諸多苦難汪文宣都沒有喊“救命”?;蛟S它一直潛伏在汪文宣心里,但是現實生活中就算他喊也無人應答,所以在夢中他終于無所顧忌地喊了出來。
2.對未知情境的擔憂與焦慮
重慶隨時會淪陷,他勸說妻跟隨陳主任調任蘭州。但他內心深處極不情愿,獨自承受著巨大壓力,這種壓力與痛苦便在他的夢中展現出來?!八隽艘粋€可怕的夢:她丟開他跟著另一個男人走了?!盵5]汪文宣一直擔憂妻和陳主任的關系,妻魅力十足,而自己顯然無法與陳主任相提并論,也無法滿足妻的需求,??嗤吹暮诎抵W無情地網住了他,令他無法呼吸。
三、沉浸在過去美好的夢中
1.對理想的回憶
當現實的重擔壓得人喘不過氣時,過去的美好回憶顯得尤其珍貴?!啊莻€時候我們腦子里滿是理想,我們的教育事業,我們的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他做夢似地微微一笑”[6]。談及過去的理想汪文宣是快活的,方能感覺到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一個人的存在。而妻的離去和病痛的折磨帶走了他一切希望,絕望中他又回想起大學時代的抱負,“花園般的背景,年輕的面孔……全在他腦子里重現”[7]。他和妻相識于大學,有著共同的教育事業理想,那是汪文宣最有希望、最富活力的一段時光。
2.對妻子的思念
當曾經深愛的人離去后,難免會追憶與她有關的點點滴滴。汪文宣飯后散步時走到他和妻曾光臨的咖啡廳,他點了兩杯咖啡,一杯放在自己面前,一杯放對面,要服務生給對面那杯加牛奶。“‘你喝罷,他端起杯子對著空座位低聲說”,“他仿佛看見她對他微笑。他高興地喝了一大口?!盵8]這段情景催人淚下,盡管生活剝去了他原有的光環,但在愛情上他始終是一個巨人。我想這也是愛的一種高境界吧,愛到深處卻選擇放手。
四、“夢”的藝術手法的作用分析
“夢”的手法在人物塑造中占據了很大的比例,且詳略分明,對汪文宣“夢”的描述與解釋使小說更加富有張力。從結構比例來看,對過去美夢的回憶少,關于現實的苦痛的夢多,兩者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小說主題及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我寫《寒夜》就是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9]。我想如果在和平年代,善良、老實、有理想的汪文宣一定會是翩翩君子,儒雅有為的青年。
參考文獻:
[1][2][3][4][5][6][7][8]巴金.寒夜[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5、31、63、76、137、22、153、173.
[9]巴金.關于《寒夜》[A].見:巴金.寒夜[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