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清朝建立以來,多數的漢族知識分子對待異族執政以及執政的異族統治者的態度都復雜矛盾,他們在依附與抗拒間寫下自己富有時代特色的作品,洪昇的《長生殿》便是其中的代表。
關鍵詞:洪昇;《長生殿》;民族意識;遺民心態
作者簡介:李冰(1989-),女,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元明清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01
洪昇所著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便是《長生殿》,《長生殿》一經問世就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轟動?!皭畚恼呦财湓~,知音者賞其律”,能產生這樣的現象,自然與《長生殿》的藝術成就有難以割舍的關系,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這部作品深刻的歷史內涵和豐富的現實內容的作用,因為正是這兩個因素迎合了讀者的需求,使《長生殿》受到了更多的推崇。在這部作品中,洪昇的民族意識在對歷史事件的改寫和敘述中,鮮明而深刻,下面本文分別通過三個不同層面來分析洪昇在《長生殿》中所表現出的民族意識和遺民心態。
一、重重矛盾中的帝妃之情
洪昇在《長生殿》中寫出了李隆基和楊玉環之見的愛情,但是二者身份和階級之間的鴻溝仍不可忽視:李隆基作為帝王,是統治階級的代表,在國家危亡之際,帝王的愛也只是一種粉飾太平的托辭。在《驚變》與《埋玉》中,面對叛亂者的鐵騎鋼刀,身為帝王的李隆基仍然第一個需要保全自己。雖然作者在這里極力刻畫李隆基的輾轉于不舍,仍然不能改寫最終楊貴妃死于馬嵬的結果。洪昇為情而寫下這段帝妃之愛,但是卻不能只因情就能突破一切阻礙。顯然,在這樣的愛情故事中,國家最終是最重要的,無論是處于什么階級,何等地位,最終都要服從于國家的利益要求,所以即便之后李隆基有感人肺腑的《冥追》《聞鈴》《哭像》《私祭》《雨夢》《寄情》和《重圓》,這部作品仍然是部悲劇。從這里作者可以讀出在洪昇心里國家的重要性和國家與人之間的關系。人是依附于國家的,人的所有選擇和舉動都在符合國家利益的范圍內,即便是愛情,也是要以國家利益為先。洪昇作為漢人,作為信奉儒家文化的知識分子,他心中國家的重要性顯而易見的,能在清朝的統治中寫下這樣的戲劇,其實表現的不僅是其內容中所表現出的帝妃之情,更多地表現出的是洪昇對國家的看重以及洪昇對人和國家關系的認識。
二、曲筆下的安祿山造反
在《長生殿》中,作者除了為了表現李揚的純真愛情將二人的關系進行了改寫,也將對李揚愛情帶來了巨大沖擊也為唐代社會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改寫。事實上,作品中并未出現“安史之亂”這個稱呼,也并沒有出現在叛亂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的史思明。安祿山在整部作品中一共出現了八次,而他和當時的宰相楊國忠之間的文武不和的矛盾也幾乎貫穿了他出場的始終。作者用楊國忠這一形象來不斷推進安祿山的謀反,突出了權奸逼反的這一催化行的造反成因。這顯然與史實是不相同的。在安祿山造反這件事中,雖然造反者是安祿山,但是無論是郭子儀,還是店小二,似乎都認為楊國忠應該承擔更大的過責。
此外,作者在作品中幾次提到安祿山的異族身份,甚至還借郭子儀和店小二之口稱其為“雜種”。不管歷史上安祿山叛亂是否應該作為民族矛盾來看,在洪昇的戲劇里無疑都是作為了民族矛盾來處理的。安祿山叛亂后,雷海青,郭子儀都斥責安祿山為“腥膻”,李龜年罵安祿山“腥臊”都是講安祿山作為異族侵略者來詛咒的。這便表明了作者洪昇本人對異族侵略者的不滿和仇恨。但是在這樣的不滿和仇恨之下,作者也并沒有將唐代的這場禍亂的責任全部都推向外族人,而更多的是讓楊國忠以及李隆基本人來承擔責任,無疑表明了洪昇理性思考過明代滅亡的原因,以及他對清朝統治者的復雜態度。
三、歷史反思中的作者自身的悲劇感
《長生殿》與其說是在寫歷史,不如說是在寫洪昇對歷史的感受,是洪昇作為漢人在滿族統治者建立的朝代中的反思。洪昇出生時已是清朝統治者執政,他從未在舊朝生活過一天,因此他連“遺少”都算不上。但是他生活的地方是杭州,與揚州的距離極近,對于揚州人民曾遭遇的災難和心中對清朝統治者的仇恨一定十分知曉。此外,洪昇的全家曾因父親的罹罪而被發配充軍,這使洪昇從小便在顛沛流離中生活,這樣的經歷無疑使洪昇對清朝統治者心存怨恨,并且洪昇周邊的友人多是為反清復明而極力奔走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言行會對洪昇產生很大的影響。一方面,洪昇感激清朝統治者的清廉與開明,也慶幸他們對漢族知識分子的態度與政策;另一方面,在清代的文化高壓下,自己的抱負并沒有實現,而自己也因現在所處的時代而歷經了很多磨難。
四、結論
綜上所述,洪昇在《長生殿》借帝妃之情表現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在利益有沖突之時,應以國家為重。此外,在對安祿山造反這一事件的描寫上表現出了洪昇對安祿山異族身份的鄙夷的同時也認識到唐代遭遇這樣劫難的根本原因還在于統治階級自身的昏庸腐敗。從整部作品來看,洪昇不僅對歷史進行了改寫,更對歷史進行了反思,在作品中表露出自己的悲劇感和宿命感的同時顯露了自己的遺民心態。
參考文獻:
[1] 洪昇:《長生殿》[M].人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徐朔方校注。
[2] 葉桂剛,王貴元:中國古代十大悲劇賞析.[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年版。
[3] 馬將偉.歷史隱喻中的生命探索—生死之議與明遺民的生存抉擇[J].2010年第28卷第2期。
[4] 苗懷明.《長生殿》、《桃花扇》與清初遺民心態. [J]晉陽學刊.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