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典亦稱用事,凡是在詩文中引用與過去之有關人物、地點、事件、物品的史實、神話傳說,或語言文字,從而增加詞句的含蓄與典雅的藝術手法,即稱為用典。杜甫用典準確生動,不拘一格,毫無炫博風氣。正反用典故,直接用人名、地名為典,化用史實、故事、神話傳說等,在杜詩里俯拾皆是。本文著重從杜詩用典的類型、藝術方法、藝術技巧三個方面分析,從而對杜詩用典藝術進行比較全面、深入的研究,領略這位大師卓越的才華和豐富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杜甫;詩歌;用典
作者簡介:史上玉(1993.8-), 女,民族:漢族, 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人,大三,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本科 。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01
杜甫是我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詩的研究成果早已涵蓋了藝術成就和思想內容的各個方面,但仍有較大的研究空間,本文將從杜詩的典故運用這一點切入,對杜詩的偉大藝術成就進行初步探求。用典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可以使立論有根據,表意委婉,曲盡其意,也可減少語辭之繁累,故為許多詩人青睞。杜甫用典現象豐富,手法多樣,技巧完備,事典、語典、正用、反用、明用、暗用交錯分布,以典為題、以典代名、化典入景、活用故事也十分常見,使其詩歌在有限的文字之內表達了無限的內容。
1.杜詩典故的類型
典故若是敘述一個事件就稱事典,事典在杜甫詩歌中占多數,包括史實、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如“子云親自守,今日起為官”(《 送楊六判官使西蕃》)是指楊家幾代不肯為官的史事,“浪作禽填海” (《寄岳州賈司馬六丈巴州嚴八使君兩閣老五十韻》)引用的是精衛填海的神話。 又如 “解榻再見今,用才復擇誰” (《送殿中楊監赴蜀見相公》)中的“解榻”一典出自《后漢書·徐稚傳》。東漢時,太守陳蕃以殊禮接待名周、徐稚,為他們設有專榻,在他們離去后就將榻懸起來,后則以“懸榻”表示禮賢下士。這里杜甫用其意表示對友人楊監的尊重以及二人間真摯的感情。“休運終四百,圖畫在云臺” (《述古三首(其三)》)中“云臺”也是有名的歷史典故,出自《東觀漢記·顯宗孝明皇帝記》。“云臺”為東漢南宮之高臺,漢明帝曾圖畫功臣名將于云臺,后因用作表彰功臣的典故。而這里杜甫反其意而用之,以表述今夕的強烈對比:古時君王重視賢臣,今則功臣遭忌見疑,忠如李郭尚懷憂畏,是以今唐不如故漢矣。
人心中的萬千心酸。又如“雖有車馬客,而無人世喧”(《閬洲東樓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很明顯,杜甫在這里化用了陶淵明的名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表明自己的心境:居所雖有人來人往,但自己卻能不受俗世干擾,不會因外界的喧囂而隨意打破內心的平靜。
2.杜詩用典的藝術方法
正用,就是使用典故的原本意義和面貌,典故所包含的意義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一致。費經虞《雅論》中有:“用事之法,有正事者,故事與題事相同是也。”①這種寫法可以避免敘述繁復累贅,作者以簡潔的語言提點出一個史實,讀者只需由幾個關鍵字擴充出整個“過去”,繼而對照“現在”,所要敘述的事和所要表達的思想便可了然于胸,此外,作者的一些不便直接言明的情感和觀點也可通過此種方式委婉表達,這種典故多是用來比喻和映射的。例如“老驥思千里”(《贈韋左丞丈濟》)一句正用了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曹操詩的本義是說伏槽的老馬猶思馳騁千里,比喻年雖老,猶有遠大抱負。杜詩中就以伏櫪之老驥為喻,自述衰老而猶有用世之志。又如:“燃臍郿塢敗,握節漢臣回”(《贈駙馬池臺喜遇鄭廣文同飲》)一句中包含兩個典故。一用《后漢書》董卓事:董卓筑塢于郿,號為歲城,等到呂布殺了董卓,將董卓陳尸于市,守尸的官吏燃火放置于董卓臍中,光明達暑;二是《漢書》載蘇武事:蘇武因為不肯投降,拿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歷經十九年終于回到祖國。在這兩句里,董卓暗合作者心中的安祿山,蘇武即與現下的忠誠之士相應,董卓禍國殃民而被呂布誅殺,蘇武忠于國家,歷經十數載終歸祖國,這兩個典故與作者要表達的安祿山作為禍國元兇被誅,忠誠之士必得好報的情況和思想完全一致。
3.杜詩用典的藝術技巧
以典為題即指整篇詩歌主旨與典故原意相關,甚至在詩中鋪敘典故內容,這樣將典故與詩融為一體,即便不知道典故原意,也無礙對全詩的理解,詩即典,典即詩,但了解了原典便更能體會全詩深層的豐富意蘊,這樣即實現了用典的目的,又避免了掉書袋的嫌疑。如“罷琴惆悵日照席,幾歲寄我空中書?”(《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程李白》),“空中書”一典為《梁高僧傳》所載,言“仙人傳書付小兒,為史宗所得。”②杜甫用此典發問,指友人得道見招,何時傳我書信,有欽羨友人歸隱和思念友人之意。仇注:“孔之東游志在遯世引年,故詩中多言神仙事”③,用典與主旨直接相關,由此可見。再如“劉毅從來布衣愿,家無儋石輸百萬”(《今夕行》),詩中寫詩人除夕之夜,客舍無聊,與友人相與博戲之況。浦起龍注:“以劉毅自況,英氣自露。” ④詩人貧困輕財,胸懷曠達,從小情趣中顯其真性情,由典中直露其旨。
綜上所述,杜詩用典手法多樣,不愧是一代語言文字巨匠,為后人留下取之不盡的藝術寶藏。用典這一修辭手法的成功運用,為其詩歌表達增添了無窮魅力,也是后世不斷做出研究、學習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釋:
[1](清)費經虞撰 (清)費密補 《雅論》[善本] 二十四卷
[2](梁)釋慧皎《高僧傳》 臺北:中華書局 1992年版
[3](清)仇兆鰲《杜詩詳注》 中華書局 1979年版
[4](清)浦起龍《讀杜心解》 中華書局 1977-11
參考文獻:
[1](清)浦起龍《讀杜心解》 中華書局出版 1961年10月第一版1981年北京第三次印刷
[2](清)楊倫《杜詩鏡銓》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03-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