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歷史五千年文化發展的長廊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可以揣測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當時的寫作場景,從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并且學以致用。本文就《文心雕龍》對《史記》的寫作過程、文學體裁以及學術價值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討,提出了劉勰《文心雕龍》對司馬遷《史記》的“得”和“失”,讓我們更深刻的了解《文心雕龍》對《史記》創作思想各方面的不同評價,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具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文心雕龍》;《史記》;創作思想;特色;批判
作者簡介:岳夢溪,女(1986.11-),四川蓬溪人,漢,助教,本科 ,現代文學、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02
經過仔細分析和對比,《文心雕龍》一共五十篇,其中有差不多二十篇談論到《史記》,運用精辟的文字和敘述,全面而獨到的見解,對其進行了不同方面的評價。《文心雕龍》將《史記》的文體發展過程進行詳細的敘述,對《史記》做出明確的得失評價。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漢書》、《春秋》和《左傳》。
一、對《史記》寫作內容的借鑒
在《文心雕龍》的寫作中,大量引用了《史記》中的故事典故和人物事跡,作為自己寫作的論據。例如,在當時各國之間的政治來往中涉及到的史官的接待和安排等,“五都隱賑而封”,即“秦惠王封儀五邑”;“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是對平原君趙勝的評價。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引用,是為了說明了當時政治外交需要很嚴謹的說辭。
《文心雕龍》中大量材料的引用,是劉勰借以表達自己的思想的寫作方式,從側面反映出《史記》的內容具有非常防范的代表性,以及對司馬遷作為的認可,可見劉勰對《史記》內容的熟練程度之深。例如;《文心雕龍》中的《風骨》:“相如賦仙,氣號凌云,蔚為辭宗,乃其風力遒也。”和《情采》:“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實存也;男子樹蘭而不芳,無其情也。”這兩個典故都是從《史記》中引用過來的,其借鑒之意非常明顯。
對于當時社會的政治形勢,劉勰的《文心雕龍》中也表明了和司馬遷《史記》相似的觀點,所以,劉勰用“漢祖建侯,定山河之誓”來表明自己的看法。雖然根據兩人當時所處的情況不同,可以揣測出兩人的境遇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是對于表達心中的政治見解和個人抱負,兩者的創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又如。在談到對封禪這個事情的看法時,劉勰大量引用司馬遷《史記》的內容,劉勰歸納為“專在地黃也”,說明封禪這個事情的重要性,因此,引出了《史記》中的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齊桓公認為自己的功勞很高,可以和商湯、周武王等歷史王侯相提并論,因而想要封禪,遭到了管仲的堅決反對,所以,在管仲以“東海致閉幕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等話語勸誡齊桓公,與劉勰的《文心雕龍》中的“專在地黃也”和“空談非征,勛德而已”這兩句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
根據《文心雕龍》中對《史記》的內容的借鑒,對于故事情節和實際場景的敘述,劉勰運用自己的寫作方式進行表述,由此可以看出兩者之間創作的不同,也可以證明劉勰對司馬遷思想的認同和文學成就的贊揚以及敬佩之情。
二、對《史記》歷史價值的認可
司馬遷的寫作受到的影響,首先是來自他的父親和家族,家人的厚望是司馬遷創作的重大動力,《文心雕龍》中有很清楚的記載,從而說明《史記》具有很深遠的歷史價值。然后是,司馬遷的老師,當時很有名的大師董仲舒,司馬遷在《史記》時這樣記載的: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由此可見,司馬遷的創作對于當時社會的政治建設、社會倫理等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文化底蘊豐富的哲理思想更是對后世的進步起著引導重要的作用。
劉勰和司馬遷都傾向于儒家的思想和文化,因此在創作上具有了相似的地方。劉勰在《文心雕龍》上的創作思想與司馬遷的《史記》非常相似,以至于在《文心雕龍》的創作中多次提及《左傳》和《春秋》,從而進行了這樣的敘述:然睿旨存亡幽隱,經文婉約:丘明同時,實的微言,乃原始要終,創為傳體。”劉勰的敘述,表明了對《左傳》文體和內容的認同,從側面反映出對司馬遷創作的《史記》的歷史價值的認同。
三、對《史記》中“失”的責難
由于司馬遷從小受到家族和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在《史記》創作顯露出來很多的不同,在內容、形式以及個人言論上與他人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其的不同也進行了評論,歸結為“失”。司馬遷所創作的《史記》主要在創作的文體、內容的來源和個人論點上等的不同,引起了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責難,將他們歸結為“失”。
首先,司馬遷受《春秋》和《左傳》的影響,借鑒了他們政治思想方面的論述,當時社會中不同文體所代表的意義不同,所以司馬遷根據創作的宗旨形成了新的文體,即寫出了《史記》的新體裁,在創作中表明自己的創作思想,受到劉勰“失”的評論。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是這樣敘述的:“比堯稱典,則位雜中賢;法孔題經,則文非元圣。故曲式《呂覽》,通號曰紀,紀綱之號。衣宏稱也。”表明他當時對司馬遷創作文體創新的不理解,批判司馬遷有想要獨樹一幟,別出心裁的創作意識。當然,司馬遷《史記》的創作題材具有探索和創新意識,這是后世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兩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環境的不同造就了兩者在論時事、談古今上看法的區別,這也是劉勰的《文心雕龍》和司馬遷《史記》之間的不同之處。然后,《史記》的內容來源很多來自于《春秋》和《左傳》,還有其他的文學典范,它的內容不具體,涵義太廣泛,對社會的影響與《春秋》和《左傳》等很相似。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司馬遷的《史記》中,引用了上達數百種不同類型的書籍,因此,很多內容都是其他資料上的。在創作內容這一點上,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及了相關故事的來源,提出故事內容的真實性有待實質性的考察。現代文學研究者也對此進行了考察,提出了司馬遷《史記》中的“自黃帝之舜、禹,皆同姓而異其郭浩,以章明德。”對于促進民族團結和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再者,劉勰《文心雕龍》中對于司馬遷《史記》的“失”的評論最需要說明的,是劉勰對司馬遷個人論點上的看法的批判,稱之為最大的“失”,在《文心雕龍》中所進行的評論較多,尤其是在司馬遷為呂后立紀這個歷史事件上的看法和想法非常不同。在《文心雕龍》中,劉勰用“叔皮論之詳細矣”和“條例不經”,來表明自己司馬遷《史記》中個人觀點的看法,劉勰《文心雕龍》中對于司馬遷《史記》的“失”,抱有惋惜和不理解的態度,是我們閱讀時最大的感受。
結束語:
司馬遷對歷史的紀實和劉勰對社會現實的論述都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在創作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們在閱讀時,應根據他們立場的不同站在公正的角度來進行評判。總體來說,劉勰《文心雕龍》對《史記》的創作思想的評價可以用“得”和“失”兩個字來形容,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用“遺風余采,莫與比盛”來進行了對司馬遷《史記》的總體看法,也就是對《史記》的肯定和認可要多于批判,肯定了《史記》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彭小青. 《文心雕龍》引史部文獻考述[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高林廣. 《文心雕龍》對《史記》的引敘和融攝[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03:19-23.
[3]封樹芬. 《文心雕龍·才略篇》對《史記》及司馬遷的認識[J]. 文藝評論,2013,04:97-100.
[4]于文哲. 《文心雕龍》對《史記》創作思想的評價[J]. 北方論叢,2013,03:10-15.
[5]張亞玲. 《史記》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