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果戈里小說《鼻子》荒誕離奇,芥川龍之介《鼻子》構思精巧,不同的名篇,卻異曲同工,刻畫出人性的深刻內涵。本文通過對兩篇小說的對比分析,意在說明鼻子喻示的面具意義。
關鍵詞:果戈里; 芥川龍之介; 鼻子 ;虛榮面具
作者簡介:胡琴(1986-),女,漢族,四川省資陽市樂至人,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 I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02
1835年,俄國作家果戈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彼得堡的故事》,其中小說“《鼻子》的‘荒誕無稽,使他具有果戈里最神秘的作品之一的聲譽”[1]。故事描寫了一個八等文官柯瓦廖夫,有天早上起來發現自己的鼻子丟失,于是心急地四處尋找,而這鼻子卻穿了件五等文官的禮服在街上游蕩。后來鼻子被警察抓獲,柯瓦廖夫的鼻子終于失而復得。
無獨有偶,1916年,芥川龍之介在日本《新思潮》上發表的短篇小說《鼻子》,因此得到文學大師夏目漱石的賞識,從此蜚聲文壇,一舉成名。故事說的是一個叫禪智內供的和尚,因為自己異于常人的長鼻子而受人議論,飽受煎熬。費盡周折使鼻子變正常后卻招到眾人更厲害的嘲笑,內供日夜苦惱,終于在鼻子又回復到以前的異常后心情才如釋重負。
一位是俄國的“文壇盟主”,一位是日本的“鬼才作家”,跨越國界的兩位文人不謀而合,圍繞鼻子,匠心獨運,各自留下膾炙人口的名篇。本文試通過對兩篇作品的探討,淺析作品中鼻子的深層含義。
一、科瓦廖夫的鼻子
在果戈里的作品《鼻子》里這樣寫道: “八等文官柯瓦廖夫從床上一躍而起,抖了抖身子:鼻子是不見了……他吩咐立刻給他穿好衣服,隨后便飛也似的跑去見警察總監了。”[2]對于失去鼻子的第一反應,柯瓦廖夫不是想的去看醫生,而是跑去見警察總監。這就像一個人摔倒之后,不是看看自己有沒有摔傷,而是關心發型有沒有摔亂。這樣有悖于正常人的可笑反應,不過是因為比起自己的健康,他更多地在乎自己的形象,自己的面子。
“我沒有鼻子可不成,您得承認,這樣是很不體面的。一個在沃茲涅仙大橋上坐著賣去皮橙子的女小販,沒有鼻子倒也罷了!可是,我還想要得到升遷……而且跟許多人家的太太都有來往……”[3]這段主人公柯瓦廖夫的直白更是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的虛榮。女小販可以沒有鼻子,但是對身為八等文官,過著“體面”生活的柯瓦廖夫來說沒有鼻子是致命的。因為對他來說,失去鼻子,失去的是體面,失去的是攀龍附鳳、升官發財的機會。科瓦廖夫意外丟失鼻子本來就是不幸的,而在他看來更可怕的是可能因此喪失社會地位,這種擔心表現為一些病態的行為及心理。果戈里用荒誕的描寫,扯下柯瓦廖夫驕傲的鼻子,其真正意義在于扯下了他虛榮的面具。讓他虛榮、世俗的靈魂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并且,主人公因為失去了鼻子,而陷入有生以來最大的心理危機。他“決心一反往日的習慣,再也不去盯著看別人了,也不對人笑臉相迎”[4],面對著“嬌艷如春花”般的窈窕淑女,他眉開眼笑,怦然心動,卻“想到自己的鼻子沒有了,不禁潸然淚下”[5]。沒有了鼻子,柯瓦廖夫變得自卑、畏縮、恐懼,根本無法面對世界了。然而,這能稱為是一個人嗎,當他沒有一塊鼻子便無法生存?果戈里戳破了那個“人”的假象,使我們見到心靈最難堪的赤裸。鼻子就如一張虛榮的面具,柯瓦廖夫戴著這張面具招搖過市,引以為傲,一旦揭下面具,暴露他丑陋的真正的自我,他便無所適從,無法面對社會了。
二、內供的鼻子
在芥川龍之介的小說《鼻子》中,主人公內供同樣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僧侶。“內供已年過半百,打原先當沙彌子的時候起,直到升作內道場供奉的現在為止,他心坎上始終為這鼻子的事苦惱著”。[6]既然從當沙彌子就生活在寺院,也就是從小就受到佛門影響,并且遠離塵世喧囂,本應該超脫世俗煩惱,不為世俗左右。但他窮盡半輩子,卻一直為世俗的執念--長相的美丑所束縛而迷失了自我。
“當然,表面上他也裝出一副毫不介意的樣子。不僅是因為他覺得作為一個應該專心往生凈土的和尚,不宜惦念鼻子,更重要的還是他不愿意讓人家知道他把鼻子的事放在心上。”[7]對于內供的這種心理活動,吉田精一曾這樣總結:“他雖然擁有強烈的名譽心和虛榮心,但卻硬要裝作一副得道高僧的樣子,這樣的行為惹人討厭。”[8]但是,正是他這種“惹人討厭”的心理,才更加表現出內供被自己的虛榮所禁錮,從而迷失了自我,最終走向悲哀的結局。
同時,當內供因為非同尋常的鼻子受盡他人的冷嘲熱諷,經過治療使鼻子變短恢復正常后,周圍的人們對內供反而抱有更大的嘲笑。鼻子變短了反倒叫內供后悔不迭,以至于開始懷疑已經很正常的鼻子是否正常。內供的虛榮已使他過于神經質了,他的一切都是從別人的目光中尋找答案,并受別人的態度支配。他的鼻子其實終究不過也是一張虛榮的面具,鼻子的長短與否,正常與否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面具下可以掩飾自己虛榮的本質。
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妝》中這樣寫道,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內供對自己鼻子大費周章,就好比是給自己“化妝”。作為一個脫離塵世的僧人,他本可以灑脫一些,即使自己與眾不同也不必在意,如果潛心修煉內心,不為人們的目光所煩憂,那嘲笑的人或許自覺沒趣,反倒會佩服內供內心的強大與坦然。人的缺陷就像一張白紙上的黑點,如果緊緊盯著黑點,那么黑點會越來越大,最終讓人忽略黑點周圍大片的空白。正是他虛榮的內心,讓他始終活在面具下,無法坦誠面對真實的自我。
三、鼻子的作用
俄羅斯偉大的思想家巴赫金認為,面具的重要作用在于使人們忘記現實的區別而產生雷同化的幻覺。柯瓦廖夫戴上“面具”,可以混跡于上流社會,可以和許多憑文憑獲得官銜的人一樣,讓自己顯得身份高貴,舉足輕重,甚至還能攀權附貴,飛黃騰達。內供戴上“面具”,掩蓋了自己無法脫離世俗的虛榮,也掩蓋了內供無法坦誠地面對最真的自我。
綜上所述,果戈里的《鼻子》與芥川龍之介的《鼻子》雖然題材不同,表現手法各異,卻能異曲同工,僅憑鼻子的描寫,展現出人性虛榮的面具,體現了人性的深刻內涵,發人深省。
注釋:
[1] 引自米.赫拉普欽科著《尼古拉.果戈理》劉逢祺、張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3][4][5] 引自果戈理著作《彼得堡故事》, 滿濤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6] [7][8] 于榮勝著《日本現代文學選讀》,北京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1]果戈理. 彼得堡故事[M]. 滿濤譯.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2]于榮勝.日本現代文學選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吉田精一.鼻子[J]國文解釋與鑒賞,1966
[4]王晶.虛榮的本質與自尊的軟弱——談芥川龍之介及其《鼻子》[J].遼寧大學學報,1998
[5]肖文書.試論芥川龍之介《鼻子》的深層意蘊[J].外國文學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