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彼得·施塔姆在《阿格尼絲》一作中用冷靜悲涼的筆觸,為讀者架構起一幅現實與虛幻交錯,糅雜沉默、冰冷、死亡、窗戶種種意象的畫卷,讓讀者即便在人物關系最貼近時,也能感到一種內在世界的陌生疏離感。
關鍵詞:自我存在感;自我封閉;心門之窗
作者簡介:張麗(1982-),女,威海人,助教,同濟大學德語筆譯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為德語語言文學,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德語教師。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1
如同影子和鏡面等象征詞,“窗戶”也是一個在文學作品中使用頻度較高的象征物。尤其在德國浪漫主義時期涌現的大量優秀作品中,“窗戶”更是一個讓學者無法摒棄和忽視的研究對象, 例如在恩斯特·霍夫曼小說《堂兄的角窗》和德國浪漫派詩人約瑟夫·封·艾辛多夫《預感與現實》中,主人公都是最先通過“窗戶”構建于外界聯系?!按皯簟币惨虼吮灰暈檫B接內心世界與外在環境的媒介,打開“窗戶”意味主人公對內心世界的釋放及對外在事物的渴求,如愛情、自由、大自然等。
一、彼得·施塔姆及其作品《阿格尼絲》
彼得·施塔姆1963年生于瑞士,是戰后第三代德語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語言樸實簡練,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用詞越是簡單,筆下的世界就愈發真實清晰”(Je mehr die Sprache in den Hintergrund trete, umso realer würden die gezeichneten Bilder.)〔1〕。施塔姆長篇處女作《阿格尼絲》發表于1998年,采用第一人稱和倒敘手法,講述了一位客居美國芝加哥的瑞士專業書籍作家與一位物理學博士——美國女孩阿格尼絲之間悲傷的愛情故事。作品帶有明顯后現代主義風格,多處借用前人繪畫及文學作品,以推動和暗示情節發展,如奧斯卡·科柯施卡繪畫作品《殺人者,女人的希望》,這幅張貼于阿格尼絲房間內的戲劇海報,暗示其可能身亡的不幸結局(第25頁,第1行)。
二、《阿格尼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阿格尼絲是一位人際關系淡漠、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女性。與父母關系冷淡,幾乎沒有異性或同性朋友。當兩位主人公在芝加哥公共圖書館閱覽大廳目光偶然相對時,阿格尼絲垂下頭,以避免與“我”目光接觸(第8頁,1-3行)。 “我”初次到她家中做客,見到房間內到處都是盆花,然而這房間還是顯得沒有生命力,仿佛多年來沒有人進來過(第24頁, 15-16行)。她從不碰任何陌生的人,避免與他們接觸(第40頁,第8行)。即便是與“我”生活在一起后,也很少談及自己的童年生活。“我”家樓下便利店售貨員會讓阿格尼絲恐懼(第7頁, 8-9行),她不喜歡坐電梯, 因為人們腳下失去了地板,(第32頁,第4行)。這些外在表現皆是源自阿格尼絲自身缺乏安全感。也正是這種不安全感才會促使其不斷找尋和制造自身存在的外部依據,包括在錄像帶中記錄下停車場管理員的影像和讓“我”為兩人的故事撰寫小說。但之后“我”對她懷孕不肯負責的態度,孩子不幸流產,阿格尼絲發現“我”在電腦中偷偷存儲的暗指其雪地自殺的結局,讓她曾為個體存在所做的努力和掙扎皆以失敗告終。
三、解讀“窗戶”在原作中的象征意義
“窗戶”這一意象僅就小說第一章就浮現過四次?!拔摇弊∷μ齑髽锹涞卮埃@個無法打開,讓阿格尼絲害怕的窗戶(第5頁,第5行,第14行;第7頁, 9-11行), 將“我”禁錮在封閉空間內。與浪漫主義時期截然相反的意象特征,投射出男主人公性格孤僻、自我封閉的內在。這種以自我為中心,拒絕與外界交流的態度,不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有所體現——在這座城市里“我”幾乎不認識任何人,也沒有可以更親近的人(第8頁,21-21行),更讓其在與阿格尼絲的愛情關系中始終有所保留,即便肉體無比接近,也無法破除“我”靈魂上的孤僻。面對阿格尼絲的不幸,“我”——無人空間內的冷漠旁觀者,卻不斷從她的痛苦和悲傷中攫取創作的靈感和素材,即便偶爾良心發現,也會迅速被創作的欲望吞噬。
在兩人關系出現突破性進展的第5章,就在共度一夜后,阿格尼絲在落地窗前,她打開了一旁的下翻窗,一只手塞進了窄窄的縫隙中。我們一道端詳著這只手,如同被切斷了一樣在外面運動(第16頁,8-9行),下翻窗的打開,一方面顯示阿格尼絲對外在世界及美好事物的內在訴求,另一面也說明她曾試圖打破“我”那扇封閉的心門之窗。而下翻窗與落地窗的位置及大小對比,則暗指阿格尼絲在兩人關系中處于從屬和被支配的地位, 正如第14章中,兩人曾借由喬治·修拉油畫作品《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對自身生活角色予以定位,阿格尼絲將自己化身為那個被母親牽著手,身穿白色連衣裙的小女孩,白色寓意純潔和無辜,被母親牽著手,說明阿格尼絲將自身命運放到“我”的手中,而這也正是導致其悲劇命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結論
在彼得·施塔姆看來,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絕對無法與他人徹底心靈相溶。他筆下的人物總在徒勞地追尋幸福,哪怕偶爾擁有,也會因自身種種內心危機走向既定的宿命。作者深知,幸福是難以捉摸和短暫易逝的,正如“我”與阿格尼絲之間的愛情。
參考文獻:
[1]http://de.wikipedia.org/wiki/Peter_Stamm
[2]Stamm, Peter (1998). 《Agnes》. (15. Auflage).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2009
[3]彼得·施塔姆. 《阿格尼絲》.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