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白鹿原》從小說到電影的籌備中歷經了許多的波折,從導演人選到幾易編劇,從選角到時間長度刪減片段問題,到最后參加柏林影展,電影《白鹿原》一直爭議不斷。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在當代文學史上有著不可被替代的地位,它跨越了中華民族的百年用一個白鹿原為背景展現了一個民族的生活史。而被搬上熒幕的電影《白鹿原》有其精彩之處,也存在些違背原著精神的地方。
關鍵詞:白鹿原;亮點;刪減 ;人物設置
作者簡介:黃書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學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
[中圖分類號]: I2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2
《白鹿原》自決定開拍之際,就受到各方的廣泛關注。籌備九年,投資過億,鋪天蓋地的宣傳,以情欲為營銷熱點的史詩大作使得它成為當年競爭電影市場的大鱷。自《白鹿原》上映后,文化精英與草根百姓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感。本文根據公映版的《白鹿原》粗淺地談下其亮點與改編得失。
一、 影片的亮點: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影片在民俗、攝影、色彩處理、聲畫方面具有不可抹滅的出彩之處。
1.影片地道的陜西風味,充滿濃烈的關中氣息,演員所使用的陜西方言及環境十分具有地域味道。白嘉軒、田小娥、黑娃、鹿子霖等都是地道的陜西服飾及生活方式,黑娃數次端著大老碗大口大口地吃云潑面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一群鄉親們在金燦燦的夕陽下披著鎧甲在郭家塬的戲臺上嘶吼著秦腔的片段,更是完美詮釋了陜西風情。
2.影片選擇了以客觀、紀實的角度來展示白鹿原這片土地,在大片的黃色麥田里完成鏡頭轉換和人物轉場,大量的空鏡頭,對稱的構圖,金黃色的麥浪和悠揚的秦腔給觀眾們留下了對白鹿原的最初想象。色彩方面本片可謂是下足了功夫,麥田,陽光,燭火,燈籠構建出來的暖色調,與黑灰色的布衣,祠堂屋里的昏暗,雪天所營造出的冷色調,交相輝映將故事的人性與對社會的隱喻融合。燈光方面本片采取的是高反差的燈光效果,所以導致光比非常大,低調的攝影環境讓主體特別突出。而室外戲由于實景拍攝,所采用的方式多用逆光突出氣氛,比如黑子做麥客初見田小娥那個場景,白孝文從窯里出來看到白嘉軒的鏡頭《白鹿原》在第62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并角逐金熊獎,最終斬獲最佳攝影獎。
3.影片十分專注于細節,運用鏡頭將細節刻畫的更加完美。如:白鹿鎮小學開學典禮上鹿子霖將鹿兆鵬擠到一邊,大講空話反而樣子充分體現了他喜歡拋頭露面以及骨子里對于權力的迷戀。白孝文從田小娥窯洞里出來,抬頭看見對面山頂上如鐵塔聳立的白稼軒。鏡頭仰視拍攝,把遠處白稼軒黑黑的身影放在畫框的頂端,威嚴和厚重感頓生。默默地對視和白稼軒的轟然倒地,將父子二人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可謂無聲勝有聲。
二、影片的缺失之處: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僅應該有完美的聲畫關系與攝影技巧,更應讓人看得懂,充滿共鳴,同時有升華的情感。雖然《白鹿原》有著不俗的外在形式,卻缺乏一種內在的靈魂與內在的思想依托。
(一)人物性格設置及改編不盡如人意:
好的改編會利用電影的優勢將人物的性格特點加大化,但在電影《白鹿原》 中,我們看到的卻更多是主要人物的性格缺失。在小說中每個人都在情節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每個人物都有其復雜性,不是絕對的好與壞,善與惡,更是人性在一個時代下的演變。然而在電影里這樣一群鮮活的人卻失去了內心世界,變成了簡單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單一死氣沉沉。
1.朱先生的缺失:
朱先生本是這部小說的靈魂,小說里的朱先生的厚重地體現了中國歷史、社會、傳統文化,而電影卻根本就沒有朱先生這個角色。如果說白嘉軒的生活是“修身養性”,那朱先生則是“治國平天下”。他是白鹿原上的道德楷模和精神領袖,只身退兵,救濟災民,抗日從戎,同時他又有一定的預見性,他偶爾“仰觀一下天文”便可知道“來年成豆”。白嘉軒在土改運動中沒被批斗劃為地主也歸功于他的先知與告誡。如果說鹿子霖和白嘉軒展示的是白鹿原上農人的生活狀態,那么朱先生則把那個時代的風貌展現在讀者面前。朱先生的思想決定著《白鹿原》的深度,而他在電影中的缺席使得《白鹿原》失去了應有的內涵。
2.靈魂人物把握不足:影片的主要人物關系有三組:白嘉軒和鹿子霖,他們代表同一文化體系中的兩種不同力量的斗爭。其次是走向了不同人生道路的三個少年伙伴黑娃、白孝文、鹿兆鵬。其三是田小娥與三個男人的關系。
(1)白嘉軒是原著的第一主角,他代表渭河千百年來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人與土地命運的抗爭”主要是通過他來表現的。他愛護百姓,遵紀守法,同時他又是專制的,他對不和禮法的男女有著絕對的制裁權。但在電影里,他只會催租,變成了狹隘的封建家長的形象,書里關于他的精髓的“土地”“命運”的含義都沒有被表現。白嘉軒在原著里不單純是坎坷命運,更代表了那一代傳統儒生文化在遭遇時代大巨變時的態度,不適與無措。然而這些重要的思考點在電影里都被砍去了。
而鹿子霖是另一種宗法文化的代表,他奸詐狡猾,如乘人之危侵占田小娥,暗里挑唆田小娥勾引白孝文。小說的白鹿兩家的背景交代得很清楚,由于在一個封閉的村落里,村落里的利益被放大,因此白鹿兩家斗智斗狠。鹿子霖的壞主意,小算盤,不僅讀者好理解,而且是有充足動機的。但是在電影里,因為沒有白鹿的恩怨說明,導致了鹿子霖的行為非常孤立,孤立背后又沒有什么動機來支撐,這讓整個人物完全處于游離狀態。
(2)白孝文在小說里是在鹿子霖的陰謀推動下,慢慢變得陰狠惡劣的,他揭露了鹿子霖是怎樣慢慢把一個從心理到生理都是仁義白家好人慢慢毀掉,表現了宗族斗爭的殘酷。在電影中白孝文卻惹人憐愛,他主動投軍買功名變成了走投無路被動拉壯丁,一個投機者的形象變成了受害者的形象。黑娃是陳忠實在兒輩中耗費最多筆墨的一個人物,黑娃的人生具有相當的傳奇性,當過共產黨員,加入過土匪幫,成為國民黨的營長,結局卻是被少時玩伴白孝文處死。這個人物設定是在動蕩時局下,時代變遷下的犧牲品。然而在電影里黑娃卻沒有有自我意識的蘇醒,我們看到的黑娃是在盲目的反叛,他的轉變莫名其妙。
(3)田小娥是整部影片中爭議最大的一個角色,甚至許多人戲稱,此片不該叫做白鹿原,而應改作田小娥傳。美麗動人卻命運悲慘的田小娥本是小說里十分出彩的一筆,她出生窮苦的秀才之家,迫于生活壓力給武舉人做小妾,被當成養生和泄欲的工具。遇到健康率性的黑娃后,她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被喚醒,雖然不乏對縱情欲色的沉迷,但更多的是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在小說里,田小娥的出場是黑娃無意中看見倒尿盆的女人,她的出場波瀾不驚,素面朝天,甚至帶著婦道女人的味道。而在電影里,田小娥出場卻是坐著轎子看地里的男人,她著碧衣錦服輕搖羅扇,居高臨下的姿態藏著饑渴與情欲。一個隱晦的為自由和愛情抗爭的女人不見了,反而轉身成了欲望的代名詞。在電影里,她與他們的關系都被交代的不明不白,田小娥成為了一個模糊性格的女人。
(二)過度的刪減,有支離破碎之感:
小說篇幅宏大,主題深厚,以辛亥革命到建國初期為歷史軸線,具體闡述了白鹿兩家的糾葛沖突,也揭示了深刻的人文內涵。然而電影在改變及刪減的時候卻損失了原著的藝術靈魂。導演試圖留下精華部分,結果把許多過渡、細節刪去了,最后就像貼瓷片,一片片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裂痕遍布,硬傷處處,以至于在一些情節的銜接上出現突兀和顧此失彼的情況。刪減破壞了敘事的節奏和完整,同時也閹割了影片對蒼茫歷史的思考,和原著的氣質距離巨大。
莫名的刪減還導致了嚴重的情節不完整。故事到1938年便戛然而止,而且結局是完全脫離原著的創作。小說中日本并沒有襲擊白鹿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小說所表達的白鹿原的那份神奇,而電影里,白鹿原被炸了個稀巴爛,情節也就莫名其妙地炸完了。陳忠實的小說講了近半個世紀的人事紛爭,很多重頭戲都在抗戰之后發生,尤其是黑娃這個重要人物的結局以及白鹿兩家爭斗的最終結果都是在其后發生的,然而電影卻只交代了三十年白鹿原上發生的事,對于之后的事情完全刪減。
過度不恰當的刪減使得故事因演繹時代的壓縮而使縱深感消減,因事件的減少使壯闊感收束,因儒家思想和白鹿精魂的缺席而使厚重感缺失。不見白鹿,只見妖娥。
三、總結:
雖然電影版的《白鹿原》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本身優秀的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就是有一定的難度,何況小說《白鹿原》是史詩般的劇作,它能化身為電影本身就算得上是一件值得喝彩的事。因此我們應該綜合客觀的看待電影《白鹿原》,鼓勵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搬上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