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產戰爭片的發展無疑正處在一個低谷期。近些年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并取得驕人票房的國產故事片不勝枚舉,戰爭片卻寥寥無幾。2010年戰爭片《喋血孤城》的慘淡謝幕令人深思。本文通過對戰爭片本質的闡釋,以《喋血孤城》為例,深入剖析戰爭片在表現“戰爭”時所必需的文化藝術內涵。
關鍵詞:喋血孤城;戰爭題材;商業價值;文化使命
作者簡介:楊燁(1989.12-),女,湖南岳陽人,長沙理工大學英語專業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戲劇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3
“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 職率副師長參謀長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為止。74軍萬歲!……職余程萬謹叩。”
上述這番話不知其他觀眾看了后做何感想,本人卻立刻感受到了執筆人當時所面臨的絕境。這種絕境也許只有“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可與之相比,但是后者卻少了一種壯烈!六十多年過去了,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在湖南常德保衛戰中,國民黨74軍57師的8000余名官兵阻擊10萬日軍達半月之久,最后僅剩83人生還的英勇事跡。2010年由沈東導演的《喋血孤城》正是一部以此戰役為母本,用鏡頭還原歷史的戰爭題材片。按理說,趕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推出的這類影片應該有相當的票房號召力,可是該片票房的慘淡不但大大出乎片方的預料,而且引起了不少影迷的口誅筆伐。身為一名影迷和軍迷,筆者在認真觀摩《喋血孤城》之后,認為票房慘淡并不代表該片不值得一看,但是它存在的一些不足的確值得探討。
一、戰爭片略考
戰爭題材電影歷來被認為是民族精神的最佳載體。正如黑格爾所說:“在戰爭中整個民族都被動員起來,在集體情況中經歷著一種新鮮的激情和活力,因為這里的動因是全民族作為整體去保衛自己。”①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不少國家的電影人青睞戰爭片的創作,希望通過銀幕重現戰爭的殘酷,反映戰爭中的人性沖突,激發民族自豪感和集體榮譽感,呼吁人類共同謀求和平之路。
美國拍攝戰爭片的歷史由來已久。在美國電影發展史上,戰爭片經歷了兩次輝煌。第一次來自大戰正酣的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后,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了激勵全民備戰,指示好萊塢著力渲染戰爭沖突,優先發展充滿戰爭宣傳的故事片。由此,《奔逃》、《卡薩布蘭卡》等一批名作應運而生,但是更多的是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戰爭片。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迎來了美國戰爭片的第二次輝煌。這與美國當時深陷冷戰危機不無關系。那段時期產生了不少經典作品,如《巴頓將軍》、《沙漠之狐》、《坦克大決戰》、《獵鹿人》《現代啟示錄》等。時逢老一批的制品廠行將崩潰,獨立制作正風起云涌,所以這次輝煌對于美國電影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當時的戰爭片尤其是戰爭大片意味著穩定的盈利。
前蘇聯在衛國戰爭以后,拍攝了大量以衛國戰爭為主題的戰爭片。這些戰爭片既有氣勢宏偉的全景片,如《解放》、《莫斯科保衛戰》、《圍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也有規模較小,表現具體戰役的作品,如《冬季戰爭》、《第三次打擊》、《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等。這些影片在世界電影之林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詳盡交代了戰爭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背景,描繪了戰爭的來龍去脈,刻畫了敵我雙方的斗智斗勇,精確展現了戰爭武器及戰術運用。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那種傾全國之力拍攝的全景大片隨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近期拍攝的戰爭片。題材包括阿富汗、車臣和衛國戰爭,代表作有《第九突擊隊》、《煉獄》、《爆破》、《風暴之門》、《布列斯特要塞》和《星星敢死隊》等。客觀上說,這些戰爭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戰爭片的影響,無論主題立意、視聽效果、表現形式都顯示出西方商業電影的某些特征,氣勢也遠不如以往那么恢宏。然而它們一如既往地繼承了前蘇聯影片對戰爭殘酷真實刻畫的傳統,對人性問題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索。
新中國的成立為戰爭片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一代代反封建反帝國主義壓迫的壯舉,共產黨人數十年的革命歷程,為戰爭片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作為我國電影的重要片種,戰爭片既是新中國電影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更是新中國電影發展的推動者和變革者。從《大浪淘沙》到《地雷戰》,從《南征北戰》到《上甘嶺》,從《高山下的花環》到《戰爭子午線》,從《一個和八個》到《集結號》,我國戰爭片經歷了從“謳歌式”到“反思式”再到“類型式”的轉變。這些戰爭題材廣泛,涵蓋了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和對越自衛反擊戰等;塑造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重現了許多決定歷史命運的偉大戰役。
除開上述國家,其他國家也拍攝了不少戰爭片,囿于篇幅,不再贅述。可以說,無論意識形態、民族特性、階級立場有多大差異,世界各國戰爭片所追求的基本主題皆為“正義最終戰勝邪惡”。通過影片歌頌那些為正義獻身的民族勇士,令后人不忘歷史也是各國戰爭片不二的責任。戰爭片的存在,時刻提醒著人類對戰爭進行反思,對善惡加以評判,對和平予以珍惜。
二、中國還需不需要戰爭片
在對世界各國戰爭片的發展概況進行了粗略歸納后,筆者認為,作為電影的一個類型,戰爭片的制作業已成熟,成為各國電影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前國產電影正步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據尹鴻的《2010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介紹,② 2010年全國故事片產量高達526部,創歷史新高,增長幅度28.5%。產量直逼美國電影年產量,居世界前三。2010年度,在進口片《阿凡達》單片票房超過10億沖擊下,國產影片票房總計達57.3352億元,約占總票房份額56%。全年過億票房影片27部,其中國產影片在前一年11部的基礎上增加到17部之多。票房的井噴效應意味著觀眾的大力支持。據統計,2010年度電影觀眾規模和觀影頻次都有較大幅度提高。影院觀眾約2.9億人次,增幅43%。從上面的數據來看,中國電影業迎來了黃金時代。市場的持續擴大意味著對更多產品的需求。然而,要想真正滿足觀眾的需求絕非易事。現在的電影觀眾已今非昔比,越來越普及的網絡視頻讓他們的品位水漲船高。由此可見,電影產業的“多元化”是我國電影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電影類型體系的完善非常必要。
戰爭片歷來深受我國觀眾的喜愛。上個世紀八一廠和上影廠拍攝的不少戰爭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毫不夸張地說,我國60后、70后和80后就是在觀摩戰爭片中成長起來的。但自從我國電影制作推行商業化運作模式之后,戰爭片相對高昂的制作成本讓不少投資方望而卻步。為了確保商業利潤,他們寧肯翻拍經典名作或者嘗試新銳小制作,也不太愿意涉足戰爭片。于是乎國產戰爭片的拍攝式微,漸漸淡出觀眾的視野(過去三年中,我國拍攝的故事片數量龐大,取得好評不在少數。而能給觀眾留下印象的戰爭片卻只有《集結號》、《南京!南京!》、《我的長征》等幾部)。實際上,和其他題材影片一樣,戰爭片可以帶來巨大的效益回報,這在電影史上很早就獲得了印證。且不說上個世紀末的《拯救大兵瑞恩》(1999)全球票房高達4億多美金,就連國產戰爭片《集結號》(2008)也將2.6億人民幣納入囊中。就此而言,投資方似乎過慮了。況且當前政策對電影的審核尺度逐步放寬,加之近幾年各種商業投資、政府贊助、廣告投入、閑散資金紛紛進入電影制作業,這使得戰爭片的融資已不再捉襟見肘。尤為重要的是,我國數碼虛擬技術的日趨成熟發展為戰爭片的拍攝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使許多以前完成不了的戰爭場面成為可能。
上述情況表明,就電影類型的完善和商業價值層面而言,戰爭片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電影不僅是一種商業經濟的產物,還是一種大眾文化的樣式。因此,衡量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標準應該兼顧經濟和文化兩個方面。戰爭片通過表現人類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人類精神,放大了各種人性表現,突出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命題思考,從中挖掘并體現文化內涵。
三、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戰爭片
戰爭片的本質就是表現戰爭的電影,因此戰爭片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對“戰爭”的處理。盡管觀眾知道影片中那些戰爭是“不真實”的,不用擔心爆炸、射擊或格斗會傷及他們的身體、危及他們的生命,但是就心理層面而言,他們仍舊期望“真實”的戰爭場面。由此可見,追求“戰爭”真實感為戰爭片第一要素。在這一點上,《拯救大兵瑞恩》做得很好。為了追求真實感,該片導演斯皮爾伯格用近乎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來拍攝片頭25分鐘的登陸場面。他在拍攝之前根本不去想故事情節,而是在大部分時間里使用手提攝影機跟蹤登陸的士兵們進行近距離拍攝。他說:“這樣我就像一個跟隨士兵上戰場的戰地記者,可以真實拍攝整個登陸場面。”當然,光有“真實的”戰爭場面尚架構不了一部好的戰爭片。這是因為觀眾還期待看到交戰雙方將領之間的斗智斗勇。《莫斯科保衛戰》前夕蘇德雙方頻繁的軍事會議,交戰過程中若干重要的軍事決策,為觀眾深入了解這場戰役的背景、進程進行了鋪墊,讓他們跨越時空,回到了血與火的戰爭年代。最后,作為一門藝術,戰爭片必須還要思考自己的文化使命。戰爭的主體是人,因此探索人性這個哲學命題成為了戰爭片的靈魂所在。
《喋血孤城》對戰爭場面的追求大大超越了以往我國拍攝的戰爭片。爆炸蹦起的殘肢斷臂、槍彈穿透人體的血肉橫飛都刻畫得相當不錯。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單純以戰爭講述戰爭。不少學者認為藝術的表意特征是沒有指稱,也就是沒有外延。各種藝術符號并不指向其直接的意義,例如藝術電影(非紀錄片)中的海嘯,颶風,地震,雪崩,外星人入侵等,都因為是藝術的非外延性而“不真實”。因此電影中的那些戰爭也是“不真實的”,指向的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戰爭的發生并不是常態,我們每天的生活平淡而又瑣碎。電影中的戰爭或許更相似于我們現實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通過戰爭片的藝術方式來表現戰爭中的人、社會,既體現了我們人類在面對戰爭時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堅強、團結等優秀品質,也激發了人類對于自我、生命、社會的反思。與此同時,戰爭片本身作為電影的電影性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正如電影性體現出來的雙面性,戰爭片是一件消費商品,也是一種文化樣式和藝術形式。前者的本質是消費,以經濟利益作為衡量標準;后者的本質則是追求文化使命,以藝術化方式對現實的表達和探索。因此當前社會中的主要判斷邏輯(即偏好用數據量化指標作為衡量標準),對藝術文化來說是極其錯誤的。作為經濟和藝術混合體的電影,在經濟利益的追求和文化使命的追求上不應該相互抵觸而應該相輔相成。電影的經濟屬性要求最大利潤的獲取,而利潤則來自于消費。觀眾們在消費電影的時候到底在消費什么?他們在消費其中的意義。與其他物種不一樣,我們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為生存而生存,他觀察、發現并創造,并由此感受生存的意義。而意義卻是抽象的,對它的獲取和發現完全來自于前人的總結和自身的感悟。藝術是眾多尋求意義方式中的一種,通過藝術家,我們從普通事物的外表來獲取美的形式。誕生不過百余年的電影藝術,通過光影之筆描繪生活,為我們奉上了一幅幅現實生活的寓意畫,具有很深的隱喻性。因此任何一部電影的藝術性展現的不僅僅是我們的生活,而是引導我們進入生活的內部,發現生活的真正意義。戰爭片這種電影類型就是以戰爭對生活造成的毀滅來喚起我們的思考,并由此讓我們的情感得以宣泄和凈化。
中國當前電影大環境在對藝術性的探索上還做得很不夠,許多藝術家一味追求電影票房而忽視對藝術性的探索,忘記了電影的文化使命。電影的雙面性的矛盾并非是相互排斥,均衡地協調兩者才能制作出經典影片。如同一道菜肴,味道再好,賣相不佳也無人問津;而外觀誘人,食之無味也會遭人摒棄。食物如此,電影如此,戰爭片也是如此。
四、結語
客觀上說,《喋血孤城》并非一無是處,其題材選擇、制作相對精良給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時隔25年后,國產電影中再次出現了像《血戰臺兒莊》那樣正面反映國民黨愛國將士浴血抗戰的影片,證明了我國電影人看待歷史的態度越來越客觀,我黨越來越開放和自信。而《喋血孤城》中對槍擊、中彈、爆炸、火光、煙霧等處理較之以往我國戰爭片的拍攝有著質的飛躍,為以后該類型片的制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然而,必須清楚的是,我國戰爭片的發展和拍攝又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是每個電影人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作為我國電影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分支,戰爭片的發展需要是具有經濟和文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們需要的戰爭片,不僅是一種商品的經濟意義或者是對戰爭場景表現的技術成列,更重要的是對我們身處環境的思考。
注釋:
[1]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下冊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26頁
[2]尹鴻 程文:2010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電影藝術 [J],2011第2期,第5頁
參考文獻:
[1] [法] 巴贊. 電影是什么?[M].崔君衍 譯.北京:文藝文化出版社,2008.
[2] [法] 馬克·費羅. 電影與歷史[M].彭殊緯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