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項有目的的活動,所以翻譯會受到目的的影響。本文以目的論為依據,分析楊憲益和大衛·霍克斯在《紅樓夢》的成語翻時選用不同翻譯策略的原因,探討翻譯目的與成語翻譯策略的重要關系。
關鍵詞:《紅樓夢》;成語翻譯;目的論;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何琳琳(1989.2-),女,陜西西安人,西北大學,2012級碩士,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 H0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2
1、引言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其中包括了中國封建社會政經、文化、習俗等各個方面的知識。曹雪芹在寫作中多次運用成語來表達其中心思想,而作為中國漢語特有的語言形態,成語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因此在翻譯的時候更增添了其難度。
《紅樓夢》目前有兩個比較有影響力的英文全譯本,一是霍克斯的《石頭記》(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是楊憲益與戴乃迭的《紅樓夢》(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譯本得到西方讀者的認可,而楊譯本則在國內傳播較廣。目的論對《紅樓夢》中成語翻譯的分析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本文從目的論出發,通過分析其翻譯目的、發起者和委托人、譯者角色,旨在分析楊譯本和霍譯本對翻譯策略的不同選擇。
2、成語的概念和分類
成語作為漢語特有的語言形態,與文化息息相關。英國學者泰勒(E.B.Tylor)曾這樣定義“文化”:“所謂文化或文明,即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他作為社會成員的人們夠獲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合性整體。”(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6],從上面可以看到文化范圍廣大、與社會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將《紅樓夢》中出現的成語大致分為三類:宗教類成語、社會風俗類成語和神話寓言類成語。
3、翻譯目的論概述
翻譯目的論最初由德國評論家漢斯·弗米爾發起, 它重點研究翻譯過程中的目的和譯文要達到的功能上。目的論的主要原則即目的法則,它強調譯文的預期功能決定翻譯的過程。此外,目的論的原則還有連貫性法則和忠實性法則,連貫性法則要求譯文須能被讀者所接收理解,忠實性法則要求在翻譯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基礎上,譯文須忠實于原文。在實際翻譯時, 通常有一個發起者或委托人促使譯者進行翻譯,這個發起者或委托人有可能是特定的機構組織或潛在的讀者,很少是譯者本身自發地進行翻譯,因此譯者既要遵循“發起者”的預期目的,又要根據原文來選取合適的翻譯方法。
4、從目的論看《紅樓夢》中的成語翻譯
4.1《紅樓夢》的兩種主要譯本介紹
在楊憲益和其夫人戴乃迭的版本中,他們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語言形式,在譯文中盡可能地保留原文文化特色,使譯文更加重視于原文。而在霍克思的譯本中,他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來解讀《紅樓夢》,譯文更符合西方讀者的文化價值。
4.2 兩譯本的翻譯目的
楊憲益翻譯《紅樓夢》的目的是為了向西方讀者傳播中國文化和古典文學。這種翻譯目的的確立多方面的影響:首先,楊憲益翻譯《紅樓夢》是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受到官方制約較大。其次,楊憲益本人翻譯遵循“信、達、雅”翻譯觀的影響,在翻譯《紅樓夢》時盡可能保留原文特色。而霍克斯是英國人,在英國翻譯《紅樓夢》,他首先會受英語文化的制約,且霍克斯翻譯《紅樓夢》是源干個人愛好,翻譯策略主要取決于霍克斯所認同的規范。
4.3 兩譯本中成語的翻譯
4.3.1 宗教類成語的翻譯
例子: 醍醐灌頂(第六十三回)[4]
楊譯本: Buddha had suddenly showed him the light… [2]
霍譯本: the scriptures tell us that the revelation of the Buudha-truth comes “like ghee poured upon the head” [1]
醍醐灌頂,由佛教的醍醐喻發展而來。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佛法真理。醍醐灌頂指的是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對于這一成語的翻譯,楊憲益采用了直譯,盡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與原文對應;而霍克斯采用了意譯,對其起源做了解釋,以使西方的讀者理解和接受起來更容易。
4.3.2 社會風俗類成語的翻譯
例2:紅白大禮(第七十二回)[4]
楊譯本: weddings and funerals [2]
霍譯本:presents for weddings and funerals. [1]
“紅事”、“紅利”指的是嫁娶之事,“白事”、“白禮”喪事,因此“紅白大禮”指的就是婚喪嫁娶。但在西方國家并不用“紅”和“白”來指代結婚和喪事,因此楊憲益和霍克斯在翻譯這兩個成語時都沒有使用“紅”(redness) and “白”(whiteness),而是選擇了意譯。
4.3.3 神話寓言類成語翻譯
例1:女媧補天(第一回)[3]
楊譯本:When the goddess Nu Wa melted down rocks to repair the sky… [2]
霍譯本:…when the goddess Nv-wa was repairing the sky… [1]
“女媧補天”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于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人類得以安居。形容改造天地的雄偉氣魄和大無畏的斗爭精神。在楊譯本和霍譯本中,都沒有加入關于女媧補天的背景知識,他們都采用了直譯異化的翻譯策略,以保持原成語中女媧的形象不遭到破壞,符合目的論的要求。
5、結論
成語是語言的精華,《紅樓夢》中眾多的成語反映了中同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而這些文化對于西方讀者來說既是很陌生的,又是西方讀者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而加上成語本身的特點,如很多成語在字而意義之上還有比喻意義,這些又加大了對于成語理解的難度。正如陳定安所說:“各種語言中的成語極鮮明地顯示出該語言的特點,也是該語言與別種語言差異最大、最難翻譯的部分之一。”[5] 如何翻譯這些成語,兩譯本譯者都耗費了很大精力才思考對策。
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面對文化的差異,不同的譯者出于各種考慮,如不同的翻譯目的、不同的讀者對象采取了不同的翻譯方法。在《紅樓夢》的翻譯中,霍克斯更傾向于意譯,而楊憲益夫婦則更傾向于直譯,對此目的論給出了合理的解釋。
參考文獻:
[1]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Harmondsworth Penguin (cols.1-3), 1973.
[2]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5.
[3]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上冊)[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2.
[4]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下冊)[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2.
[5]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1.
[6] 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