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漁舟唱晚》是一首古曲,在古箏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古箏彈奏者必修曲目之一。這首樂曲具有濃郁的中國風格,是一部五聲音階作品。這首樂曲的廣泛流傳,對中國箏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古箏曲;《漁舟唱晚》
作者簡介:郭源(1985.4.20-),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南省平頂山市,單位: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學歷:研究生,職務:科員,職稱: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樂表演。
[中圖分類號]: 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1
古箏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族樂器,源于秦而盛于唐;近幾十年來,發展很快,流行很廣,古箏又稱為秦箏、是因為它源于中國戰國時期的秦國(也就是今天的陜西地區);就像七弦琴被稱為古琴一樣,是因為它的歷史悠久。箏傳到高麗、日本和越南后,又演變成高麗的伽倻琴、日本的箏道和越南的十六弦琴,在音樂上各具特色。
古箏這一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以其優美動聽的音色和豐富多變的演奏技巧已被廣大民眾所喜愛和接受。
古箏作為我們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之一,在經歷了長期的藝術實踐之后又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流派,但是由于各地區間的文化背景和人文風格的不同,在長期發展中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特征。
《漁舟唱晚》是一首古曲,在古箏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古箏彈奏者必修曲目之一。這是一首典型中國特色的五聲音階作品。它曾經被改編成為民樂大合奏,民樂二重奏以及小提琴獨奏等。此首樂曲如同鋼琴曲《悲愴》、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琵琶獨奏曲《十面埋伏》、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等一樣意義深遠,影響極大。
《漁舟唱晚》區意在描繪夕陽西下之際,碧波萬頃的湖面上,漁民們泛舟而歸,直至月光如水、萬家燈火的動人畫面。旋律優美、流暢、素雅、恬靜、膾炙人口,韻味醇厚。這首樂曲的節奏感很強,具有強烈的快慢強弱對比。所展現的音樂形象和效果很鮮明。此曲用舒緩優美的慢板刻畫出一幅夕陽西下一片碧波萬頃的水上美景;用波浪起伏的快板,表現出一幅漁翁在水上奮力捕魚的動感畫面。樂曲的高潮過后,又采用輕柔的結尾,把人們帶到了晚霞輝映水面,漁船滿載而歸的詩情畫卷。
我大致把全曲分為三段:
第一段,用慢板優美柔和的旋律,加以左手的按、滑等技巧,流淌出了優美悅耳的旋律,展現出如詩如畫的湖濱晚景,緩緩落下的夕陽,慢慢移動的遠帆,哼唱著漁歌的漁民……給人以“唱晚”之意,樂曲一開始用渾厚深沉、具有空間感的八度和聲好像展現了一幅畫,這是一幅古畫。似乎將你帶進了一個神秘的的世界,如同世外桃源。清風拂過,水面泛起波瀾,到處一派湖光山色。帶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的畫面可以使人暫時忘卻世俗的喧囂,回歸到心靈的凈土。抒發了作者對景色的喜愛和贊賞之情。演奏者在演奏這一樂段時,要做到氣定神閑,節奏要穩,速度要緩。
第二段,樂曲的速度逐漸加快,剛開始的旋律是從第一段的八度跳進音中轉換發展而來。用按、揉兩種指法相配合,奏出清角音為樂曲帶來全新的轉調感受。三連音的花指由弱到強層層遞進,經過6小結后又轉回明亮情緒。之后由一系列下行模進手法,又加入了滑音和花指,使音樂顯得亮麗。徵音“5”是全曲旋律的中心音,此段中運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時間出現離調,轉變成下屬調性,與第一段形成變化對比,展現出了漁夫歸航、奮力破浪前進的激昂歡快的情緒。
第三段,快板段落,音樂由上行再下行的音型構成,旋律運用了大量的音型模進和變奏。形象地刻畫了搖櫓蕩槳聲和浪花聲。音樂速度的逐次加快,音樂力度的不斷加強,古箏特有的各種左手按滑技巧和催板奏法的加入,表現出了漁舟近岸、漁歌飛揚浪花點點漁民們懷著喜悅的心情滿載而歸的熱烈歡快情景。之后反復時又加入了古箏特有的滑音和雙劈技法,如同你追我趕、歡歌笑語、浪花飛濺的美妙樂章。最后的反復是全曲最激烈之處,好似漁船飛快地行駛著波濤洶涌的江水拍打著河岸,音樂情緒高漲,最后有大力度的刮奏將全曲推向了高潮。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音樂忽然沉靜了下來,尾聲緩緩流出,剛才還是熱烈萬分,往江邊望去已是炊煙裊裊,夜色漸濃,溫暖的家已經漸入眼簾。
《漁舟唱晚》因為其優美動人的旋律,曾經被多種演奏形式改編,還被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選為配樂使用。這首樂曲流傳至今有很多種版本,幾乎每個流派都會產生一些具有本派特色的版本,在這些不同的版本中,一些彈奏方法也會因人而異發生細微的變化。比起那些有具體情節的樂曲,它更像是一幅山水畫卷,顯現出它特有的意境。這樣就給予欣賞者更大的空間進行個人的理解詮釋。欣賞音樂不是一個單一的行為。欣賞、理解樂曲或者詮釋樂曲都是一種主觀思維活動,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它不會像客觀事物那樣具有規律可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心情下欣賞樂曲時,都會導致對樂曲本身產生不同的理解與感受。這些都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對與錯。
《漁舟唱晚》將這句充滿哲理的話以音樂形式具體地表現出來。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使人變得焦躁庸俗。彈奏或者欣賞《漁舟唱晚》,應該借此曲中展現的樸素自然的漁民生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滌蕩自己的心靈,給心靈的沙漠添一塊綠洲。
參考文獻:
[1]袁靜方著,《民族器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 蘇巧箏著,《論中國古箏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