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守玉
摘 要:奈達的“讀者反映論”強調譯文與讀者的關系,對于中國古典小說的翻譯有著深刻的啟發。本文基于該理論,從譯文讀者的接受角度出發,對霍克斯版紅樓夢譯本進行了賞析。
關鍵詞:奈達;霍克斯;紅樓夢英譯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1
引言
《紅樓夢》作為一部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巨作,一直被推崇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是研究中華文明,封建社會全方位面貌的寶貴素材。就《紅樓夢》的英譯本來說,目前有12種不同譯本,其中,以英國漢學家大衛霍克斯的版本最為著名,該譯本較為完整地保持了原文的風貌,譯文自然流暢又獨具特色,具有較好的可讀性。本文基于奈達的“讀者反映論”,從譯入語讀者對《紅樓夢》譯文的接受與理解的角度出發,并參考美國最大的在線圖書銷售網亞馬遜的讀者評價,對其讀者接受程度進行分析。
一、讀者反映論的理論背景
讀者因素早在17世紀就在德萊頓的翻譯三分法中提出,他主張譯者要考慮目的語的讀者因素。到了20世紀,波斯蓋特提出了前瞻性翻譯,其著眼點就放在了譯文和譯文讀者上,強調譯者應該致力于使譯文讀者沒有障礙的理解原文意義。中國翻譯界飽受推崇的翻譯學家奈達的“讀者反映論”更是廣為人知,他堅持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出發,強調文本與讀者的關系,主張翻譯是在翻譯意義而不是單純的詞義。其核心思想是讀者給予文本生命力,讀者的理解是文本意義的真正所在,每一次閱讀都是對文本的又一次全新的詮釋。
二、“讀者反映論”角度下的翻譯策略應對
語言是民族文化和信仰的外在表現,由于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的聯想往往是不同的,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如何傳達和表達這些聯想,是緊跟原作者翻譯字面意義還是轉化成譯語讀者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涵義,翻譯者必須做出抉擇.
事實上,絕對的歸化和異化也都是不可能實現。翻譯是為了使讀者能否從譯文中理解、欣賞、接受源文作者所要傳達的信息。如果“異化”而譯文讀者看不懂,“雖譯猶不譯也”(嚴復)。而適當的歸化能保證讀者更好的欣賞譯作,縮小審美距離。總而言之,歸化和異化的程度要看讀者的現有的接受程度。因此,讀者在跨語言翻譯中的地位是絕對不容忽視的,這正是本文索要探討的“讀者反映論”。
三、霍克斯版《紅樓夢》的翻譯策略探析
原文中的史湘云有說話咬舌頭的毛病,總是將“二哥哥”叫成“愛哥哥”,這兩個稱謂所表達的意思,對于英文讀者來說,是很難準確理解的。霍克斯在此采用了特殊的拼寫方式“couthin(cousin)”, “thee(see)”來模擬湘云咬舌頭的口音,使湘云天真可掬的情態躍然紙上,即便是西方讀者也不難為之所動。
母語和母文化在譯者的心目中始終占主導地位,對其翻譯策略的選擇影響也最大。因此, 盡管霍克斯是著名的漢學家,通曉中國文化,在翻譯過程中,還是趨向于選擇符合西方文化的表述手法進行翻譯。正如Eric Bentley所言:極少有譯者將兩種語言和文化都能運用到如對母語和母文化同樣熟練的程度。例如:他將“二舅母”譯為“Uncle Zheng s wife”,后面進一步解釋為“Aunt Wang”,這種歸化的翻譯最大限度地迎合了西方讀者的文化口味和習慣。
霍克斯翻譯《紅樓夢》中的典故,更多是化典入文,解釋性的意譯占了絕大多數。霍曾論及典故問題:“The problem of allusion is a product less of Chinese obscurantism than of our own cultural alienation.”也就是說,翻譯典故的難,不只是語言上的問題,而且也是西方讀者不熟悉原文文化的緣故。為了克服這一難題,霍克斯或犧牲原文的形象,采用意譯的手段,或采取在文中加注解釋的辦法,從讀者反映論的觀點來看,這也是霍克斯為減輕譯文讀者理解難度而刻意采取的翻譯策略。
四、從亞馬遜在線評論看霍譯版的讀者反映效果
亞馬遜圖書的讀者是英語世界中一個任意抽取的普通讀者群體。作為英語世界最大的購書網站,其讀者評論體系是可以代表某一本圖書在英語世界中的整體市場效果和讀者反映的。
在對霍克斯版《紅樓夢》英譯本的評論中,一位來自新澤西的Sea Girt認為霍克斯的翻譯非常出色易讀,并對霍克斯處理人物情感的手法非常贊賞。
此外,一些美國讀者對譯本中呈現出來的霍克斯特有的英式腔調和英國俚語也表示略有反感,例如,一位美國讀者說,“盡管翻譯是完整而地道的,但霍克斯有時會讓小說角色用英國式古典風味的俚語講話,使我這個美國人聽來不舒服。”不難看出,一些讀者還是對霍克斯刻意為之的古雅英國腔略有微詞的。盡管如此,網站現有的評價系統中,霍克斯版《紅樓夢》依舊得到了近70%的滿分評價。相較同時在線售賣的其他譯本,顯然霍克斯的譯本得到了大多數讀者的好評。
結語
眾所周知,翻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譯者需要做的就是將信息傳達給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給讀者提供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基于“讀者反應理論”,譯者在翻譯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譯文讀者的反應和需求,以實現傳達和交流信息的目的。本文對霍克斯版《紅樓夢》英譯本進行賞析,并結合亞馬遜的在線書評系統發現,盡管目的語與原作語言存在著差異,但從奈達的“讀者反映理論”來看,霍克斯考慮到了目的語讀者的理解需求,有效地幫助了目的語讀者獲得與原語讀者相同的閱讀感受,較好地傳達了原作精魂,使西方讀者能夠欣賞品味《紅樓夢》這一東方文學的瑰寶,因此,霍克斯版《紅樓夢》英譯本實屬中國古代典籍英譯的上乘之作。
參考文獻
[1] Hawkes 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London: Penguin Group, 1973.
[2] 曹雪芹,高鶚. 紅樓夢 [M]. 濟南:齊魯書社, 1994
[3] 馮慶華.母語文化下的譯者風格——《紅樓夢》霍克思與閡福德譯本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4] 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5] 江帆.他鄉的石頭記一一《紅樓夢》百年英譯史研究[D]. 復旦大學, 2007.
[6] 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7] 韋努蒂.譯者的隱身:一部翻譯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