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舒陽
【摘要】 寬帶光纖接入和FTTH技術是管帶接入的終極發展目標,正因為其本身具有傳輸距離遠、傳輸質量高、傳輸容量大和可擴展性好、抗干擾能力強、運維成本較低、保密性強等優勢,所以已經成為了國內外電信運營商所矚目的焦點所在。本文將在詳細介紹與寬帶光纖接入及FTTH技術的特征和現狀,從國內的寬帶業務和寬帶需求特點出發,深入分析該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應用場景,并給出綜合應用該技術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 寬帶 光纖接入 FTTH技術 現狀 應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寬帶用戶和相應的業務也日益增多。近幾年來,網絡游戲風靡,視頻點播和QQ、MSN等網絡通信工具也不斷翻新,這種簡單的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技術已經無法充分地滿足網絡用戶的需求,因此,光纖接入技術必然成為寬帶發展的大勢所趨,只有實現FTTH才能真正發揮光纖網絡的巨大作用。
一、光纖接入及FTTH的含義
FTTH即光纖到戶,簡單地講,就是把光纖網絡的終端ONT安裝到企業或住家用戶處,是基于PON,也就是無源光網絡的技術的一種布線方法,通常均采用GPON或EPON。在光纖接入的大家族里,FTTB(光纖接到大樓)和FTTC(光纖接到辦公室)等,而FTTH具有可以提供更大的帶寬、增強網絡對數據格式、波長、協議和速率等的透明度并能夠放寬對供電和環境的條件要求的顯著優勢,能夠極大地簡化安裝和維護過程,其高帶寬是解決互聯網的主干到達用戶的桌面的最后一千米這一瓶頸現象的最佳手段。
一般的光纖入戶系統主要由ONU(光節點,俗稱光終端)、ODN(光分配節點,俗稱光分配網絡)和OLT(光線路終端,俗稱局端設備)三大部分構成。其中光終端是為用戶提供接入服務、至于家庭內的設備,光分配網絡是為光線路終端和光分配節點提供溝通傳輸通道的設備,由配線光纜子系統、饋線光纜子系統、入戶線光纜子系統和光纖終端子系統共四部分組成,而局端設備則是一個多業務的提供平臺,同時支持傳統的TDM業務和IP業務。在FTTH系統中,ODN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其網絡結構設計適宜與否直接與FTTH的投資息息相關。在實際的FTTH日常建設里,根據小區的樓房分布和結構的不同,可以將ODN的網絡結構氛圍分散式分光和集中式分光兩種,通過分光的不同手段來實現網絡高效、維護便利、投資經濟的建設目標。
二、光纖接入及FTTH的發展過程和現狀
FTTH并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早在三十年前,這一技術就已經被提出并廣泛研究。1978年,加拿大、法國和日本已開始了研究具體將光纖到戶進行實施的工作,到1995年,美國也加入了該研究項目,然而,由于成本過高和市場需求缺乏的問題,該研究最終不幸夭折。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世界各國對信息市場社會的發展需求已經逐漸成熟,加上電信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驅動,自2004年起,FTTH技術開始進入了應用的跨步式大發展的時代,其中對該技術研究最為熱衷的日本在FTTH技術上的應用也一直居領頭地位,美國的FTTH業務發展也較為迅速,而歐洲則發展相對較為緩慢、用戶數量較少。在我國,FTTH技術的試商用階段是在2004~2007年,而從2008年起,各大運營商均開始了FTTx的大規模網絡部署工作,而FTTB成為了該建設的首選模式。但是FTTB有諸如設備在樓道安裝時受限、需要供電環境等較大的局限,所以這一模式只是過渡階段,而光纖到戶才是最終目標。2009年6月,中國電信上海公司正式將上海的“城市光網”行動計劃首次啟動,這是中國電信在光纖接入方面進行試點的首次典型項目,預測從2010年底可以普及到我國的絕大部分地區。
三、光纖接入及FTTH的應用策略
到目前為止,出于建設成本、技術成熟度和業務驅動等因素的考慮,對于普通家庭來講,短期內不太可能全部改用FTTH方式,但可以考慮在用戶分布較為密集的商廈樓宇、新建高檔住宅區和大客戶住宅小區等提供光纖接入及FTTH,以滿足用戶的高帶寬的巨大需求。FTTH的切入必須以網絡運維和業務的支撐為重中之重。只有首先解決了FTTH的網絡運維問題,比如ONU的遠程管理、設備的集中管理與維護等,才能使FTTH真正具有大規模的商業之用的效果。再者,FTTH可以大規模應用時,還需要高帶寬的業務需求進行驅動,以促進它的使用。目前,要刺激這一需求,可以借助網絡與業務綜合發展的需求,以最大程度地開發高速視頻、網絡下載等對QoS和帶寬要求較高的業務,充分地發揮FTTH的高服務質量和高帶寬的優勢,以拓展FTTH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效率。
四、小結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完善,光纖接入和FTTH技術必然能夠以其在帶寬、建設成本等方面的巨大優勢條件而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并對我國的網絡發展起到推動式的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雷蕾.淺析FTTH技術的發展及應用[J].科技信息,2013, 7(23):167-168
[2] 張軍.基于FTTH的ODN設計方法——上海“城市光網”技術創新和應用實踐之三[J].電信科學,2012, 28(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