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臺灣學運,首先想到的就是上世紀90年代的“野百合學運”?!皣翊髸怼弊缘搅伺_灣,就因為“選區已經淪陷”,1949年以來從未改選過。當時這引起臺灣許多大學生的不滿,1990年3月16日至22日,他們在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前的廣場示威,提出“解散國大”、“召開國是會議”、“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四項訴求,人數最多時有將近6000名大學生集結。這是1949年以來臺灣規模最大的一次學生抗議行動,不過在島內也引發不小的爭議,其中之一就是抗議學生最后見了李登輝,且次日就撤退,因此很多人批評李登輝“下山摘桃”。需要指出的是,“野百合學運”受臺灣音樂人羅大佑創作的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影響。學運之后,一些積極分子很快被民進黨吸納。
第二次大規模學運被稱為“新野百合學運”,發生在2004年4月2日至5月17日。多名學生集結在“中正紀念堂”前靜坐抗議,起因是2004年“總統大選”疑似不公,他們抗議陳水扁未交代“3·19槍擊案”真相,最后以學生和支持者在5月17日被警察強制驅離結束。由于部分支持者有黑道背景,因此引發黑道控制學運的質疑,但參加者否認。
第三次是“野草莓學運”,發生在 2008年11月6日至2009年1月4日,之后轉進校園。主要是抗議臺灣警察在執行陳云林(時任大陸海協會會長)到訪的維安任務時,造成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侵犯,以及“集會游行法”對于集會自由的限制。而臺灣警方認為,之前發生了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在臺南孔廟的沖突中摔倒事件,加上激進的民進黨人揚言蛋洗,因此才高度戒護。(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