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橋等
摘要褐飛虱是易暴發成災性害蟲,其發生程度與遷入量(基數)、氣候條件、品種布局及稻作方式、防治等因素密切相關,堅持“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是控制褐飛虱主害代發生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同時結合科學合理選用藥劑,提高用藥質量,才能有效控制為害。
關鍵詞褐飛虱;“治前控后”策略;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S435.11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14-04258-02
近年來,由于水稻品種布局、種植方式發生較大改變,生長期延遲,為褐飛虱發生提供了有利的食料條件,加之秋季溫度較高,更有利于褐飛虱成災暴發。儀征市1997年褐飛虱災害性暴發后,2005~2007年連續3年重發生,2003、2008、2010年中等發生,2012年中等偏重,局部大發生,2013年中等發生,局部偏重,暴發頻率明顯提高,其原因雖與氣候變化(暖冬)等生態因子改變有關,但具體防治策略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農民習慣見蟲治蟲,未能把前期壓低基數作為防治的關鍵措施來抓,或用藥劑量不足,或前期不防治,出現為害后加重用藥卻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2012~2013年儀征地區褐飛虱并未達大發生,但后期也出現不同程度重發,特別是2013年發生程度輕于2012年,仍有部分田塊冒穿,筆者認為主要原因之一是沒有重視和貫徹 “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前期減少了噻嗪酮、吡蚜酮等藥劑使用量,或藥劑不對路,盡管也在適期防治,實際未能真正有效壓低五(2)代褐飛虱基數,導致后期蟲量累積成災。筆者擬結合2012、2013年儀征地區褐飛虱發生與防治情況及藥劑試驗結果對此展開淺析。
12012~2013年褐飛虱發生概況
2012年燈下褐飛虱6月29日始見,為2005年以來燈下見蟲最遲的一年,有3個主要遷入峰,但峰期蟲量均不高,止9月30日,單燈累計誘67頭,遷入量列2005年以來第6位。田間蟲量以前期遷入為主,高峰蟲量出現在8月25日后,短翅型成蟲比例迅速上升,8月30日調查占30%以上,9月5日山區雜交秈稻開始出現點狀冒穿,9月下旬防治較差,雜交秈稻普遍出現點狀冒穿,10月初粳稻田出現點狀冒穿。
2013年燈下褐飛虱6月16日始見,見蟲時間較早,是2005年以來第3位,9月10日前燈下一直未出現明顯遷入峰,止9月30日,單燈累計誘71頭,遷入量列2005年以來第5位。田間8月30日調查,全市平均百穴62.63頭,但防治質量較差或未按要求防治的田塊蟲量百穴已高達360~600頭,且多以短翅型為主(占40%以上);9月初田間蟲量開始上升;9月13日平均百穴蟲量351.4頭,其中雜交秈稻百穴蟲量893.3頭,前期防治質量差的百穴蟲量已達4 520頭,暗害較重;9月25日,粳稻田平均百穴蟲量380.42頭,前期防治差的蟲量已達3 500~6 000頭,最高8 080頭,出現點狀冒穿。
2褐飛虱“治前控后”防治策略的重要性
2.1從大面積防治情況看“治前控后”防治策略的重要性2012年儀征市稻飛虱主要防治期為7月16~20日、8月5~9日和8月16~18日,主治白背飛虱的同時狠壓四(1)、五(2)代褐飛虱基數;8月27~30日、9月10~15日主治六(3)代褐飛虱;9月28~10月3日主治七(4)代褐飛虱。前期壓四(1)代和五(2)代基數僅第一次防治面積較大,當時山區由于田間有水,水稻移栽后第一次防治,農民積極性較高,此時植株處于分蘗末期,防治效果較好,而進入8月份后,部分農民認為病蟲發生輕,8月5~9日山區用藥面積僅占60%~70%,有30%以上田塊漏治;8月16~18日防治面積更小,70%以上田塊漏治,8月23~24日普查,前期防治田塊發生輕,一般百穴蟲量0~60頭,平均23.2頭,而8月份2次未治田塊蟲量較高,重的田塊百穴達490頭以上;8月30日調查,百穴蟲量均超過2 000頭,短翅型成蟲比例占31.18%,而按要求防治的田塊一般百穴蟲量10~310頭,平均79.4頭;9月中旬后未按要求狠壓基數的田塊暗害嚴重或出現不同程度冒穿倒伏,前期按要求壓治基數的后期未出現冒穿倒伏。
3小結
(1)褐飛虱常年主害前1代與主害代的增殖倍數為20倍左右,大發生年份可達40~60倍,若前期不狠壓基數,后期將大大增加主害代防治壓力,加之此時水稻正處于旺盛生長階段,植株高大,造成用藥質量差,防治效果不理想。而實行“治前控后”的化學防治策略,可有效切斷暴發蟲源基數,控制主害代密度,是掌握防治主動權的有效措施之一。
(2)褐飛虱“治前控后”的化學防治策略適用于中等偏重發生、大發生、特大發生的年份。在褐飛虱遷入、居留、增殖過程中,如能抓住決定蟲量發展的主害代前1代,選擇控蟲保產效果最佳的時機進行藥劑防治,將主害前1代的蟲量控制在防治指標的密度以下,使主害代來不及恢復繁殖優勢而抑制其暴發,從而將損失程度控制在經濟閾值之下[1]。
(3)“治前控后”是多年總結形成、生產上已證明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化學防治策略,有助于掌握防治主動權,控制主害代直接為害,在中等和大發生年必須作為褐飛虱暴發的預防性措施始終貫徹到水稻病蟲總體防治工作之中,同時要科學合理選用藥劑品種,堅持農藥交替使用,提高用藥質量,確保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程遐年,吳進才,馬飛.褐飛虱研究與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356-358.